[遊記] 東京附近_橫濱 三溪園

作者: shih (orz)   2010-01-12 19:35:10
圖文完整版:
http://www.wretch.cc/blog/shihbird/31715121
http://www.wretch.cc/blog/shihbird/31720798
位在「橫濱」的「三溪園」和「武藏小金井」的「江戶東京建物園」性質很類似,
都是把舊建築移到園內作展示。對於日本傳統建築有興趣的人可以來看看。
(三溪園, 門票¥500: http://www.sankeien.or.jp/ )
(江戶東京建物園: http://www.tatemonoen.jp/ )
三溪園原屬私人財產,是「原.富太郎」的資產;
「三溪」是「原富太郎」的號,所以名為「三溪園」(以下稱原三溪)。
他並非原家的子孫,而是入贅進當時橫濱大財閥的原家。
原家之所以富有,是因為擁有蠶絲工廠、從事蠶絲生意。
(原三溪: http://ja.wikipedia.org/wiki/%E5%8E%9F%E5%AF%8C%E5%A4%AA%E9%83%8E )
根據導覽者的介紹,明治當時日本有五大從事蠶絲生意的家族,
其中原家因為佔橫濱港與外國通商之便,與其他家有往來,且因此得到龐大的財富。
原三溪的魅力之處,在於他將私人的財富用在公共領域上。
他不像明治當時的財閥,有錢就擴充私人收藏,
把住宅雕砌得金碧輝煌、買美術品做裝飾,
但是建更高的圍牆,將財富做為炫耀及個人享受之用;
原三溪將當時的舊房屋移到三溪園、並且開放讓一般大眾都能進入園中來休憩。
企業家將其財富做社會服務,在當時是非常新的概念。
原三溪真是富人做公益的典範,不像台灣某有錢人買十億的豪宅送給再娶的太太,
十億如果拿來做公益可以做好多事。
1906年(明治39年),三溪園開放給民眾參觀,而且是免費。
導覽者說,開園當時因為民眾不相信這裡真的可以免費遊覽,所以不敢進去;
可看得出日本長期以來的階級制度有多深的影響。
為了怕大家不敢進來,
原三溪在當時的門口的左邊柱子上用日文寫上類似「歡迎光臨、入園無料」的字樣。
另外,原三溪因為有與外國人貿易,所以會英文,為了表示這個園子也歡迎外國人,
在門口的柱子的右邊用英文寫著歡迎的字樣。
直到今天外國人在日本都還常吃閉門羹的情況下(不信的話去租房子就會明白),
當時能夠以此種作法實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自由平等的理想,真的相當不簡單。
原三溪到底有多有錢呢?
比如說他將原在京都伏見城的德川家康時期建築的月華殿(1603年,慶長8年)拆下來,
搬到橫濱重新再拼裝回來。
另外如臨春閣,原為1649年的建築物,1917年從和歌山縣搬過來重建。
從京都到橫濱坐新幹線最快也要兩小時十五分鐘,
我想直接在橫濱蓋一座新的還比較省錢,
這傢伙真是個傻B,這種行為 肯定是有錢到花不完的地步才做的出來。
不過,也就是這種對保存舊文化的傻勁,才能保存這些古建築吧!
以前看連續劇「胡雪嚴」,
劇裡有一句話說:「欲要做善事,必須先有錢!」看來在日本也得到印證。
三溪園除了舊建築之外,四季景色也很有名,春櫻、秋楓點綴庭園美景。
如果想來賞櫻記得早點來,因為附近道路狹窄,據說每年塞車。
不過我去的一月時節沒什麼花可以看,只有寂寥的一排水仙。
可惜冬季沒有雪景,只有颯颯的竹林。
穿過竹林,爬上階梯,就會到位於斷崖上的「松風閣」。
松風閣建於明治20年,
因為它位在海邊的斷崖上,當年建好的時候,
這裡可以聽濤看大海,近賞松,遠觀浪,所以是用來招待重要客人的涼亭。
導覽者給我們看的照片裡,還看得出當年有類似花東海岸的壯麗。
看到以前的黑白照片的美景,一整個好心動啊~
但是,我很認真的爬上去看之後…
今日從松風閣遠眺只能看到煙囪、鐵塔、貨櫃起重機、液化石油氣槽、工廠、高速公路;
哪還有浪可以看?
物是人非,一陣沈默。
接下來介紹的是合掌造舊矢?原家住宅(約西元1750年)。
房子一樓有舊式的爐。去的那天剛好有在燒柴,結果整個房子都是炭的味道。
我其實搞不懂煙燻到人眼睛都睜不開的的房子裡到底怎麼住。
這棟房子的二樓也可以上去,
因為房子很有歷史了,踩在二樓木板上吱吱嘎嘎的,很擔心房子會不會倒。
原三溪的事蹟不止保存舊建築,還包括他對當時美術、文學、藝術的支持,
以下借「鶴翔閣」的參觀記,
介紹原三溪如何用一個企業家的力量去支持當代文化的發展。
鶴翔閣是當年原三溪自己住的房子,不像其它大部分的建築是從他處搬來古董。
據說是因為形狀像鶴飛翔的樣子而得名。
但不管我怎麼看鶴翔閣平面圖都看不出這房子哪裡像飛翔的鶴...。
現在鶴翔閣的三個房間和前庭有出租給人做披露宴(婚宴)、音樂會、演奏會,
有時候也用來接待外國貴賓。
一個時段四小時,從一萬五千日幣到四萬五千日幣不等,有活動出租時停止參觀活動。
我去的這天、一月四日,正好場地沒有人租用,所以可以進入參觀。
導覽老爺爺說,即使能參觀的日子,
時段也只有早上一次和下午兩點一次,另外每次參觀只能容納三十人,
所以有很多人來了三溪園十幾次,也無法進入鶴翔閣。
果然,兩點五分才到的晚了一步參觀者就被擋在門外,
被告知下次請早,看來我真走運呢!
一進們先看到「廣間」接下來進入「樂室棟」,
這是整個鶴翔閣裡最大的房間,應該可以容納六、七十人開會。
走廊邊用玻璃門而不用傳統的紙門,以便讓賓客能在房間裡欣賞庭園的景色。
下雨或颱風的時候則要把平時收起來的木板門,
從旁邊的小庫房中拿出來裝在玻璃門外面以防意外。
原三溪對美術、文學、藝術都相當有興趣,
因此他在家裡設了這個房間,用來讓文人聚會。
導覽者說,當年知名的畫家、文學家幾乎每個月來這裡聚會,
每次開完會就會一直追問原家的人下次的聚會是何時,
所以原家還要在外頭貼出公告,告訴大家下次的聚會時間。
當然,聚會所有的花費都是原家支付,
這種聚會型態有點像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各國主養食客的感覺。
書齋棟,顧名思義當然就是書房了,
房間裡還保留了當時的書,還有西式壁爐的痕跡。
當時原三溪除了和文人雅室在這裡開會之外,
據說日本的大臣們也會和原三溪在這裡討論事情。
也可說這個房子見證了當時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的改變。
「茶之間棟」顧名思義當然是喝茶的地方了,這間房間也有在出租。
仔細看一下這間房間,裝潢很簡單,
牆壁樑柱沒有任何的雕刻、燈也沒有用特別的裝飾,
不像我看過其他明治時代日本有錢人的房子,雕樑畫棟天花板有龍水晶燈亮得刺眼。
這是因為原三溪認為與其把錢花在房間的雕刻,
不如花在請文人雅士們一起吃飯聚會上還比較有意義,所以房間很樸素。
另外,和一般日本房子不同的是,這裡紙門隔間的高度。
導覽老爺爺說,
在日本要找到紙門隔間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老房子很難,
因為日本人都很矮…。
跟一群日本人一起參觀的我聽到真的很想大笑,但是我很怕被圍毆。
據說「日本每五千人才有一個高於一百八十公分」,
但是原三溪自己和家族裡有四人超過一百八,加上他們跟外國人做生意,
常邀高個兒的外國人到家裡來,所以這個房子的門少見的高於一百八十公分。
另外有個大槽的房間是浴室,
這間浴室不只家人使用,在當時也開放給所有的客人使用。
除了浴室供客人用之外,據說當時文人聚會都是「食放題」(吃到飽免錢)。
三溪園開園之初,除了入園免錢之外,
原三溪還叫自己的長子每天去茶亭泡免費的茶給客人喝;
這好像是叫僕人去作就可以的事,但是他卻叫自己的兒子去做,真的很好客。
原三溪在二次大戰爆發之前過世,
這個明治時代的庭園怎樣通過戰爭的洗禮而維持至今呢?
據說當年美軍轟炸時,選定某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或醫院學校之類的地方不能空襲。
像京都、大阪城不能空襲,三溪園也是其中之一,
而因為三溪園位於海岸邊,所以美軍的飛機就直接從三溪園頭上飛過,
於是大戰初期三溪園並未受到轟炸,
但因原家漸漸沒有財力可以支持這樣大的庭園,所以房子開始腐朽。
下圖是「藏」,其實就是藏寶閣。
位在整棟房子的中間,用來收藏值錢的東西,感覺很像密室。
門跟牆壁全都是用鋼鑄成的,我稍微量一下大概有十公分那麼厚的實心鋼板。
在明治時代當然是蒐藏原家的財富和藝術品,
而據說在戰時,日本也把很多藝術品運到這裡來保存。
二戰晚期的時候,日本人也發現三溪園跟它周圍不會被轟炸,
所以很詐的在松風閣斷崖下不會被轟炸處開始設工廠,
當然美軍也不可能放過日本人的工廠,所以就開始轟炸三溪園附近的工廠。
大家也知道當時的炸彈沒有瞄準系統,
雖然目標不是三溪園,總會有些失誤,所以三溪園也有建築損壞。
日本戰敗後經濟衰退、加上世界紡織技術進步,
所以靠蠶絲起家的原家日漸沒落,自然沒有餘力可以繼續維持三溪園。
等到日本從廢墟中重新站起,想要修復具有文化的鶴翔閣時,
鶴翔閣已經衰敗到要重拆才能重建的程度。
但是曾經在鶴翔閣裡接受過招待的人們,從京都找來了師傅、
研究當初建造時完全不用任何釘子的工法、找出當時的材料,
一樑一木把鶴翔閣恢復原狀。
於是,鶴翔閣像火鳳凰一樣從廢墟中重生,
也延續原三溪當年將企業家財富開放給大眾使用的精神。
不過它已不再是原家的資產,而是以非營利組織的型態重新開放。
逛完了三溪園,我回到橫濱站去逛逛。
一直以來到橫濱都一定坐港未來線直接跑去Queen’s Square或者元町中華街,
而忽略其實橫濱站本身也很好逛這件事。
除了東口的Sogo、橫濱站的地下街、西口的高島屋,
從橫濱站西口相鐵線的出口出來之後往南幸橋的方向,簡直太熱鬧了。 
最後,要推薦橫濱站的名物:崎陽軒的燒賣本店在橫濱站的東口,
它的鮮蝦燒賣(六顆¥700)雖然有點貴,但是真的蠻好吃的。
(崎陽軒: http://www.kiyoken.com/ )
作者: lyndon (揪人同打高爾夫)   2010-01-12 21:03:00
推好文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