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圖文版:http://up2bigrice.pixnet.net/blog/post/28513940
前一天下了一整天雨,心情鬱悶。
想著如果不要回那霸拿毛衣,就有時間騎遠一點的地方了,
不過誰又說得準呢。
到這番地步也只能說是辦了b-mobile網路,但卻疏於確認天氣的結果了。
待在住宿地點準備交換學生申請文件,
很不巧地,出國前一天才收到回國後馬上就要交件的信,
十幾天的旅程中總是記掛著文件還沒準備好。
待在屋裡一整天畢竟也想留下些紀錄,
便走到了前日假扮城主的戶外樓梯,隨意拍了幾張照,
天空陰暗,想著再怎麼拍也不會好看的,但還是留下了彷彿已入夜的黃昏剪影。
路線:國道330-縣道75-縣道16-縣道33-縣道37-縣道10(海中道路)
這天天氣也很差,但隔天就要離開沖繩市了,
原訂的海中道路和読谷都還沒跑過,心有不甘,
雖然天空看起來快要下雨,但還是心一橫,驅車前往。
首先去海中道路,海中道路位於沖繩市北方的うるま市,
うるま在琉球語(沖繩方言)是珊瑚的意思,
做旅行準備工作時即在腦海中描繪了海的形象,
資料說是因為海中珊瑚,才能使沖繩的海看來如此夢幻,
但陰天使我也無心想像了,反而比較像是不得不把行程跑完。
從國道330出發,過了與329交叉的路口變成縣道75,
從縣道75到海中道路,沿路沒什麼建築物,以民宅居多。
縣道16頗不好騎,僅有兩線道,且彎道多,
過了與環狀線交叉口為下坡路段,視野遼闊。
因為臨停危險,便也沒有紀錄太多,只能藉由google街景回憶。
沿途可以看到與台灣極為相似的民宅,
直讓我想起之前環島騎的滿州鄉路段,路幅不寬,民房低矮錯落,
沒有民房之處便充滿原始自然氣息。
寬敞的下坡路段,為縣道16少見,
再前進三五公里即為與縣道33的交叉點,
見路幅廣大,又是導航建議路線,便左轉騎去,
左右各二線道,頗為快適,較能隨心所欲操控油門,
不像在縣道16得時時注意轉彎及對向車道。
縣道33沿線可是比16更為荒涼,
不論民宅,連建築物都稀少,加上車也不多,
雖然是大白天,但陰天的氣氛也是怪可怕一把的。
向東騎去,便能隱約看見珊瑚色彩的海。
很快地來到與縣道37的交叉路口,右轉騎去。
縣道37與33同樣荒涼,鮮有建築物,
因為大概知道海中道路所連接的離島樣貌,
心想著再騎下去可能只會越來越少車,還是有點害怕,
但縣道37的左側毫無遮蔽地可以看到海,
儘管天氣不好,還是不禁醉心於那奇異且色彩豐富的藍紫漸層。
其實距離不長,但卻感覺走了很久,終於來到海中道路的入口。
拍了起點留念之後,往前騎去,才沒幾分鐘就覺得,真的太冷了......
雖然保暖措施都做了,但因為海中道路兩邊沒有遮蔽物,
其實就像是一條很長的橋,
就算騎著媲美125的110,還是有種快被吹走的感覺,
沿路時速不超過40,懷著複雜的心情邊欣賞海景邊騎車邊發抖,實在有點尷尬。
騎了一陣子,連第一個島都還沒到就不行了,
決定先去原本沒有要去的休息站(海の駅)避避風再做決定。
海の駅就像其他的休息站一樣,廁所餐廳紀念品都有,
裡面的吃到飽餐廳除了吃到飽還可以看海景,
可惜對吃到飽並沒有那麼大的興趣。
待了一陣子決定,不如折回沖繩市吃美食備案之一:四季牛排館,
下午再去読谷,這樣可以完成比較多心願 XD
在海の駅前發現了「エイサー伝説の地」背板,不禁好奇,
到底與「エイサーの町」沖繩市有什麼淵源。
看了館內的文字簡介,才知道原來うるま市也有舉辦大型エイサー活動,
而且青年會等組織也很興盛,看來這兩個地方都是在エイサー季節才比較熱鬧。
走出建築物外繞一圈,本來還不死心看天氣會不會轉好,
但雲層之厚讓我死心,儘管海的顏色仍然迷人,離島就在前方,
還是得按照臨時計畫,折回沖繩市。
於是就有點難過的折回了,
回程基本上都在亂騎,只記得有經過JUSCO具志川店和沖繩環狀線85號。
回到熟悉的國道330,
在美里郵局買了兩張造成收集風潮的都道府縣明信片(ご当地フォルムカード),
便坐下來動筆寫下這幾天的感想、寄出。
要注意的是這種明信片因為是不規則形,又是用較厚的紙卡,
寄到台灣郵資可是要220日圓。
繼續沿著330往南騎,便結束了這次有點可惜的海中道路之旅,準備下午前往読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