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31
網誌圖文版:http://mydearnoel.pixnet.net/blog/post/42077102
被譽為能代表日本庭院之美的桂離宮始於17世紀,由江戶時代的智仁親王興建,
原先是早期皇室用來賞景的地方,並且經過數次的擴建到達今日的格局,
不論是在歷史價值或建築參考上,桂離宮在全世界似乎都頗負盛名,
連不怎麼喜愛的人工造景的個人,也帶得相當的好奇心決定此次二訪京都時前往。
在出發前參考了許多資料,比起其他方式的不便,大部分的說法都較推薦現場預約,
雖然依舊感到忐忑不安,但這趟旅程在京都待上了三晚,應該再怎麼樣都可以排上行程,
抱著一定要預約到的心態,出發前心中一直掛記著桂離宮,
因此當天早上從奈良出發到京都,把行李丟在旅館後就直奔「宮內廳京都事務所」,
搭了地鐵在「今出川駅」下車後,從六號出口出站就能看到京都御苑,
原本應該是要從乾御門進入,亂走一通後打算先隨便找了扇門進去再說,
在不見盡頭的外圍牆行走好怕一整條都沒入口,最後先遇上了今出川北門順勢就踏入了,
沒想到進門後是個諾大的庭院,地上鋪滿碎石的石子路平整無瑕得讓人驚嘆,
京都御所想必也是個非常直得參訪的地方,但滿滿的行程加上天氣炎熱實在沒什麼興致,
在沒什麼遮蔽的路上還要走上一陣子才能到宮內廳京都事務所,但這景緻還是相當宜人,
細看著這些大小色澤都均勻相當均勻的碎石,這御所在簡單素雅下藏了許多細節,
路上的告示牌還算清楚,宮內廳京都事務所就隱身在京都御所的某一角,
門口上也貼了參觀申請的受理資訊,大概是還早所以並沒有什麼人,
進門後的裝潢相當有公家機關的氛圍,差點以為來到銀行了,
負責各式舊時皇居設施預約的櫃檯人員能夠以英文溝通,對應的態度非常得值得玩味,
不似一般遇到的服務業多禮,反而是種超然行雲流水之感,但並沒有好壞之別便是。
帶著護照登門,原本要登記兩天後,但承辦人員順口提今天下午就有空的要不要參加,
這種還要預約的偏遠場所能先解決當然是最好的,於是立刻決定直接登記下午一點半,
雖然要填寫表格但並沒有什麼複雜度,寫字台的玻璃下方也交代得很清楚,
填寫完後會把下方的單據交還,在參訪時出示即可。
手續辦完後,去「天冨良天周」用完午餐就直接前往桂離宮了,
桂離宮的地理位置稍為遠離市區,而且最近的地鐵站「桂」也要步行近20分鐘,
因此當日是搭乘市巴士前往,在「桂離宮前」下車,在京都搭巴士有時比地鐵方便多了,
下了車還要得要沿著桂川走一陣子才會到達,但至少比地鐵省了一半的步行路程,
這一帶的建築並沒有特別不同,但桂川一旁的常夜燈突然讓人感受到此處古蹟的存在,
沿路上並沒有行人用道,面對著往來的快速車輛必須要多加小心,一路指標倒頗為明確。
在參訪時間開始前,所有的參訪者都要待在集合處不能夠隨意走動,
陸陸續續也有人來報到,拿出宮內廳事務所給回的單據和護照就可以了,
雖然一路上都有專人講解,但身為不懂日文的外國人還是只能看看熱鬧,
受理窗口也有提供導覽耳機的免費服務,搭配著手冊稍稍能夠了解桂離宮的歷史,
出發前明白是日文導覽因此對於歷史做了些功課,但到了現場早就忘得一乾二淨。
集合處非常貼心的設了販賣機,對於沒想到要在路上買水的個人真是一大幫助,
導覽時間大約一個小時並且都在戶外,尤其在炎熱的夏季一定要準備好礦泉水。
大概是很怕遲到所以大家都早早到場,休息處的電視一遍遍播放簡介桂離宮的影片,
稍微看了一下實在是無法了解日文旁白的意義,最後只好作罷。
時間一到帶著麥克風的導覽人員開始講解,說了什麼完全不知,大家怎麼行動跟著便是。
如果就這樣參訪完而拋諸腦後似乎也太可惜了,因此回來後決定多做點功課了解歷史,
回頭看這些照片,似乎也比造訪時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更多了些感觸。
在解說員帶領之下,通過了御幸道至此,
「御幸門」由茅草管頂蓋和保留了樹皮的木柱搭建而成,
這用來迎接後水尾上皇的入口顯得過分低調和簡樸,一開始還沒有意識到這是皇族通道,
由此其實也可以暗示出,桂離宮並非富麗堂皇之作,走的是一種內斂和諧的隱隱之美。
在某些地方可以發現木製的號碼牌,這是給借租耳機解說的訪客使用,
而不能通過的地方,也用了竹幹搭建成低調的路擋,所有的細節如此精巧渾然,
一路上要取景到沒有人的照片並非易事,除了導覽員之外還有皇家警衛押隊,
警衛一路上不苟言笑,只要隊伍前進他就會立刻提醒稍微落後的人往前走,
只稍有那麼一點機會,可以在大家離開的剎那按下快門,
第一個看到的建築涼亭「外腰掛」竟是以前的廁所,但除了廁所外,長椅也是等待處,
和「御幸門」一樣有著稻管搭砌的扎實屋頂以及保留著樹皮的木柱,充滿原始氣息樣貌,
看似簡單的材料和設計,其施工之精確扎實才是叫人佩服之處,
幾近切平的厚實屋簷帶著一絲不苟的氣息,所有的細節都馬虎不得。
前往松琴亭的路上需經過「洲濱」,在此處便可眺望庭院全景,一步一景叫人驚喜連連,
在洲濱這所建造的景像又稱「天橋立」,原是京都北部的自然景觀,又為日本三景之一,
走在這眺望全景時,每每走了幾步回頭望過,所看到的景致卻是截然不同,
直接面對主要湖景的「松琴亭」,是桂離宮內的主要建築,內部又分為一之間和二之間,
從外觀看來每一面相皆有不同的風味,也是當初設計的巧思,
雖然三百年已過去,但當中的圖騰和用色卻充滿了典雅的現代氣息,完全沒有過時感,
看似現代的格狀圖樣被稱為「市松模樣」,是取自江戶時代愛好此圖的歌舞伎舞者之名,
所以其實在早在幾百年前,當時這類的幾何圖騰已經出現在織品上應用。
抬頭看牆板上缺了一塊原本以為是破損,後來才知道這是明障子的設計,
如同和式推拉門使用的和紙一般,目的是將景象擋住卻能夠讓自然光透進室內來。
木造建築底部架高的目的通常是為了防潮,並且會使用石樁基底來隔絕濕氣,
外頭設立的爐灶讓人特別覺得有意思,彷彿可以想像當時皇室在這裡賞景飲茶愜意時光,
即便只是簡單吊掛在上的廚子棚,都能從退色的表面看到透出的花草圖樣,煞是典雅。
在走走停停的當下,有時候風景中加入了人的尺度更能感受到這裡無窮盡的平和氛圍,
當日有不少年長者也報名參訪,看著認識的人彼此互相扶持緩步前進,也感到十分恬靜。
慢步到了「賞花亭」,這裡位於桂離宮的一座小丘上,所以是能夠眺望桂離宮的高點,
雖然並不是怎樣明顯差距的高度,但往下看望庭院卻也別有一番風貌,
賞花亭上方就掛著匾額,看似樸拙卻別有風味的字體個人覺得相當可愛,
亭子當中又看到可以煮水飲茶的石墩,便又幻想起當時皇室是如何度過這樣的閒情逸致。
雖然名為賞花亭主要應該是對外望向遠處風景,但整座亭卻有不少交織的格柵,
用迂迴方式來詮釋景象一直是中式庭園的精神,不知道透過格柵看到風景是否也有此意。
從一踏進桂離宮時,經過了好幾個帶有階梯拱橋,木製的階梯矮檔上舖滿了碎石,
最特別的是橋的兩旁被滿滿的青苔包覆,彷彿一個穿灰麻服裝的男子卻被華麗貂裘簇擁,
而地上舖整的石塊也是桂離宮做工精巧、精心計算的代表,
看似亂尺排列卻極度協調,行走完全不會感到任何不平穩,叫人好奇是費了多少心思。
「園林堂」為桂離宮中的佛堂,原本是用來祭祀祖宗,現在內部的牌位已全部遷出,
目前並沒有開放內部參觀,因為是宗教建築因此造型也較為莊重沉穩,
相較於松琴亭,「笑意軒」的顏色和造型就顯得樸質許多,更有種田園建築之感,
而笑意軒名字由來也發想於李白「山中問答」的「問余何事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
門片上方的明障子造型也不似松琴亭般行雲流水寫意,直接以圓為造型更顯直接簡明,
供人臥坐的木地板有著深刻的紋理,似乎可以窺探到這裡一磚一瓦的年歲,
內部的門扇上隱隱約約還看得到鳥形的圖樣,褪了色卻依舊讓人感受得到被賦予的姿態,
解說員對著地上名為「浮月」的石墩用手指畫了一圈又一圈,
或許在過去的夜晚,能夠看見天上的一輪明月浮映在石墩當中的水波當中,
才剛剛走沒幾步路離開了笑意軒,回頭眺望卻好像一幅遠景般,
在曲曲折折又迂迂迴迴桂離宮裡,數步之遙都讓人彷彿踏進了完全不同的領域。
遠遠的在樹叢之間瞥見御殿群,當中由古書院、中書院和新御殿組成,
這裡內部也並不開放參觀,因此解說過後大家繼續往前走,
趁著皇室警衛還沒有趕人再多停留一會兒,石塊組成的步道躺在枯色草皮當中非常可愛,
古書院也有一處賞景的露臺,搭配了黑白分明的建築體真有種文人的灑脫之感。
桂離宮參訪的最後一棟建築為「月波樓」,如此愜意的名字讓人浮現夜晚在此的景象,
其名義是取自於白居易「春题湖上」中的「月點波心一顆珠」句,
從頭到尾都很淡定的導覽員,個人也從頭到尾都很可惜的沒辦法參與其中的解說,
一直走到了此處個人才開始真正注意到了建築透出去的框景,每一扇框景都不盡相同,
無論是坐在何處面相何方,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致,這也是精心計算下的結果吧,
突然發線上方有一塊完全褪色的匾額,非常仔細盯著看好像有船的形狀浮現出來,
月波樓走的是和松琴亭一樣的路線,溫和的花朵壁紙透出淡雅的格調,
而這裡似乎室內的格局比較細碎,空間功能的劃分也比較清楚,
繼續走著來到了「御輿寄」,原來這裡才是書院的入口,看到前方的石塊代表止步之意,
就如同一開始用竹筒砌成的路擋一樣,內斂並不失優雅的作法叫個人非常喜愛。
踏出了「中門」,桂離宮的參訪也告一段落,方才的景色好像世外桃源般如此不真實,
回頭遠望這一出來就進不去的入口,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讓剛才的旅程更像做夢一般吧,
如此精心設計之作,若能夠在不同季節造訪,相信能夠發現更多設計者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