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網誌: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944856
DAY-7 2015/08/04
位於本洲最北端的青森市,緊鄰著津輕海峽,和北方的函館市遙遙相望。
面對冬天的蒼茫雪景,與岸邊冷冽的海風。
冰天雪地中,一種孤寂無人、淒涼滄桑的感受,成為北國的共通景象。
無怪乎1977年發表的《津輕海峽冬景色》一曲,
不但自此成為經典曲目,更是歷經眾人傳唱。
不過我們這次是為了夏季的祭典而來,
自然未能體會出那種雪花漫天紛飛的冷例和孤寂感。
自身感覺的,卻是遠比台灣還要更熱的猛暑夏浪,凶殘的席捲著我們。
為了參加今晚在青森的睡魔祭,昨日早已投宿於此。
有別於其他祭典的匆忙與慌亂,今天的白天時分,
卻能輕鬆漫步市區,參觀市內的眾多設施與景致。
到了青森車站旅客中心後,找了一些旅遊相關資料,
決定到買一張海濱地區周遊卷,到附近的幾個展館參觀。
一張1300元的"青森海濱地區周遊卷",
包含了『睡魔之家WARASSE』、『八甲田丸』、『觀光物產館ASPAM』三地的門票。
在盛夏之中,能夠有個吹冷氣的地方,對自由行旅客來說,真的算是一道福音。
【睡魔之家WARASSE】
睡魔之家WARASSE位於JR青森車站附近。
因為睡魔祭僅在每年的8/2~8/7舉辦,
無緣欣賞的旅客們,也可以到此欣賞這項傳統習俗。
而對於晚上即將要觀賞祭典的我們來說,
也可以透過這間展館的內容,更加了解睡魔祭的歷史與製作技術。
藉此緊急補習、充實知識,才不會在晚上走馬看花,白白的浪費掉難得到此的機會。
走進博物館內,有別於外頭的陽光普照,這邊則是刻意將室內燈光調暗,
這是為了要表現睡魔燈籠的特色。
和弘前的習俗一樣,青森也是為了驅趕夏季睡魔,
因此巨大的花車上,每位人物都是劍拔弩張、展現威猛氣勢。
就連頭髮和鬍子,也都像是獅子一樣向外展開,威嚇感十足呢!
走過長廊,一開始的時光隧道中,透過圖片和影音,告訴來訪客人們祭典的發展與演進。
據傳說,平安時代的坂上田村麻呂征討蝦夷族時,
製作了巨大的燈籠、太鼓,用計引誘敵軍。
也因此,過去的祭典中最高榮譽,也被稱為「田村麿賞」。
一般的說法則是從七夕祭的眠り流し (放水燈) 習俗轉變而來,
這也是最被人認同的說法。
然而,隨著二次大戰的物資缺乏,此一祭典也一時中斷,
直到戰後復興期,為了促進觀光、發展文化。
這一祭典才再度重生,一路傳承到現在。
製作祭典中最重要花車的製作者,被稱為『ねぶた師』。
2015年的現在,青森一共有15位『ねぶた師』,彼此的風格和題材都不同。
這些成名的師匠,都是先拜入其他師父門下,學習製作花車的技術,
等待技術到達一定程度,才能出師為各町會企業製作。
因此在每年祭典時,這些師傅不但彼此是師徒、朋友關係,更是爭奪大賞的勁敵。
無數『ねぶた師』當中,其中有卓越表現、或是在ねぶた製作技術上有所突破的,
就會被賦予『名人』稱號,用以表彰他們的貢獻。
時至2015,『名人』的稱號也傳承了6代。
走下主要展示廳,這裡則是展出了歷年的得獎作品,
讓無緣親身參與祭典的旅客,也能親身體會。
(也因為每年都會有新的花車製作,所以這邊的展出內容也是每年更換。)
一台巨大的ねぶた,製作時間大約要三個多月。
師傅們大多是從今年的祭典結束後,就要馬上構思明年的題材。
先是想出題材內容,畫出圖案。
再根據設計出來的圖像,組裝骨架、裝配電線燈泡、黏貼表面的和紙,塑造出基本造型。
接著則是塗上墨線和色彩,賦予睡魔花車動人的身影。
從初春到盛夏,往往要工作許久,才能在祭典的前幾天,完成花車製作。
睡魔花車的題材,大多是出自中國、日本傳說和歷史。
受到歌舞伎的影響,人物造型多是飛揚跋扈、誇張華麗。
但近年來受到各種流行文化影響,題材也不僅僅侷限於古代傳說,
許多師傅也將新的主題或社會時事,積極融入傳統祭典。
讓一成不變的傳統祭典,也慢慢的和時事結合,吸引年輕男女的投入。
【青函連絡船與八甲田丸】
緊鄰青森市的津輕海峽,北邊則是北海道的大地。
在下北半島最近之處,兩側距離不到20公里。
遠望北方海域,即使是僅用肉眼,都可以依稀看見北方的凍土。
打從繩文時代開始,居住在北境的蝦夷族,就大規模度過海洋,移居到本州島上。
到了明治時期,為了開發北海道,
許多在本國混不下去的盜匪、通緝犯、農民、獵人們,都紛紛前往新世界。
隨著日漸增加的物資需求,日本政府也在1908年起,開始了青函連絡船的船班。
無數的人員、燃料、農產品和工業原料,都隨著繁忙的船隻往來,一一南北運送補給。
海峽兩岸的青森與函館,也因為處於重要轉運港,而成為北方的重要都市。
然而,連絡船所帶來的不單單是繁榮與歡樂。
處於夏季颱風常經過的津輕海峽,發生了數次的沉船事件,
讓許多的乘客化作海中的冤魂。
二次大戰時,盟軍為了阻止物資往來,
也將運有大量資源的連絡船,當作是首要攻擊目標。
時至1961年,青函海底隧道開始動工。
到了1985年,隧道完工之後,藉由鐵路將海峽兩岸連通,
運輸的工作也轉移到火車鐵路。
同時間配合飛機的發展,空中運輸也逐漸成熟。
青函連絡船也走下歷史的舞台,在1988年,結束了80年的歷史軌跡。
僅存下來的舊時代船隻,在結束了交通運輸的功能後,
也轉換成為歷史博物館,讓人們了解過去的那一段歷史。
函館的摩周丸、與青森港邊的八甲田丸,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博物館。
走進船內,主要展區可分成兩大類,
一邊是透過船隻本身的構造,了解船體的船隻博物館。
至於原本的存貨空間,則是放置了許多的蠟像,重現青森1910年代的歷史蠟像博物館。
在昏黃的燈光下,各區域的蠟像栩栩如生,配合著衣著和店鋪背景,
彷彿讓人回到20世紀初期,那個貧苦、落後、卻又充滿生命力的青森市區。
眾多的平民百姓,為了生計而在街上奔波勞動的景象,
也一一重現眼前,猶如走進了時光隧道。
(2015年8月,部分船隻區域維修中,因此未開放所有區域)
【觀光物產館ASPM】
青森縣觀光物産館(別名ASPM,アスパム),
是提供青森觀光、物產、鄉土藝能等各種資訊的資訊中心,
高76公尺、15層樓,位於JR青森站附近。
只要來到這裡就可以透過各種展覽及活動充分瞭解青森的自然與文化,
也可以購買到青森獨特的名產。
青森縣觀光物産館面臨著陸奧灣的青海公園,高樓外觀呈三角形,
以表現青森的日文發音「AOMORI」的「A」也帶有期待青森縣蓬勃發展的意思,
非常有特徵,是青森市顯著地標。
到了館內,首先是前往13樓的展望台。
緊鄰港口的物產館,從高處向下望,也是一面朝海,一面朝向市區。
站在高台之上,看著早上所走過的路徑,
都已經成為小小的火柴建築,具體而微的在腳下凝縮。
但又不像101那樣的高度,會讓人感覺懼高症發坐。
13樓的位置,隱約還能夠看見無數行人,在地面照常行動。
也難怪一堆大魔王們,都喜歡將魔王城蓋的高高的,然後坐在王座上大喊:
『見ろ、人間がゴミのようだ!(看吧!人們就像垃圾一樣!)』
現實生活中,每當身處摩天輪或者高大建築物中俯瞰地面上的遊客,
你是不是也在心裏說著這句話呢?
回到二樓,門票上的最後一個付費地點,則是二樓的360度全景影片館。
透過12台投影機的環型播放,以及特殊的拍攝影片,
將青森的一年四季,一一的展示在我們面前。
在20分鐘的影片中,不論是春櫻秋楓、夏祭冬雪,都拍的壯闊十足。
而八甲田山、白神山地、以及海濱的眾多岬角、自然風光,也都迷惑了眾人的心智。
感覺看了這部影片之後,不管是春夏秋冬,都會想要再次到此參訪呢!
走出放映室,回到一、二樓的販賣區,
這裡也銷售著各種土產和農特產品,積極的推銷青森特色。
旅途才一半,還不能隨意增加行李負擔。
為了維持日後的行程方便性,只能買了兩盒蘋果乾當作伴手禮。
其餘的就只能當場吃掉,化作腹內五穀雜糧的另一種形態,以及旅途的回憶了。
【青森縣立鄉土館】
從三内丸山遺跡的出土,可以得知打從繩文時代開始,
這片土地就已經有人居住,並發展了一定程度的文明。
旅途緊湊的我們,自然不可能真的跑去考古遺址參觀,
只能求其次,去到市內的鄉土館閒晃。
1973年開設的鄉土館,是青森縣最初的綜合博物館。
小小的三層建築中,也收藏了不少展示物。
看著5000年前的人們所留下的遺物,腦中也思考著當時人們的生活型態。
不論是遮光器土偶、陶壺破片、半地穴式建築,都體現了古代人的生活智慧。
而透過古蹟遺物的保存,也讓繩文文化的光輝,得以綻放至今。
可惜的是,由於晚上還要欣賞祭典,因此無法在此多做停留,
簡單瀏覽過常態展出後,就回到旅館先行灌洗,準備迎接東北熱鬧的火炎祭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