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京都楓火【二一】常寂光寺

作者: polesirius (ff)   2016-12-19 12:39:04
~※ 常寂光寺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6052605
從「竹林小徑」走入「嵐山」的鄉野,我在清晨的幽謐中尋找「常寂光寺」
的身跡。行過了「小倉池」,再隨路幾個彎拐,終於它的山門在步徑旁悄然顯現
。門的木色墨深,結構樸實低調,若不是門楣將名號書印著,就算透過籬縫能見
些茂林,也難聯想裡頭滿遍著璀璨楓色。
由於預留的時間足夠,寺門仍未開啟,排隊等候的也不過十數人而已,我便
先在週邊隨意蹓躂,畢竟附近的林色頗為引人。當這麼轉著,一道門牆在樹籬間
露了臉,瞥了過去,是「落柿舍」,想起網路有人提過這地方,就不禁多看了幾
眼。不過這時的它門扉緊閉,僅見牆邊兩棵柿樹高高探出,垂綴的果實橙亮醒目
,所以滿院的柿林會是怎樣的景貌呢?我不由得站在門外抬首怔想。
佇望須臾後,怕「常寂光寺」那兒人龍會倏然串長,我不敢多逛,便還是老
實回頭排在尾處等待。過了一陣,隊伍開始推進,而當買好票,踏進山門,我終
於望見期待已久的院景。入口的楓葉雖多呈翠碧,但隨著步伐前邁,色調開始悠
然流轉,像經過設計的戲劇搬演,烘托著、堆疊著,然後在「仁王門」前湧聚成
一片橙豔。
這座中門是寺裡現存的最古之物,粗豪的茅葺屋頂更讓它透顯滄桑,而在此
時節,儘管柱椼不帶飾綴,包擁的楓林卻成了自然的妝點,勾人抬望。一如期待
地,入寺的門徑已使我屏息,但當穿過「仁王門」,凝住的心緒又化成悸動的讚
嘆。參道更替為兩道長階,其一筆直上攀,另者朝偏處彎拐,邊坡的苔綠被落楓
鋪染,形成撩目的斑斕。然雖是凋葉處處,枝頭並非空懸,屬於深秋的嫣紅仍豔
麗著,無邊無際地往丘上繁盛。
我向兩條徑路端詳,直上的應是通抵「本堂」,旁彎的儘管不明去向,蜿蜒
姿態襯上楓色也極為誘人,彷似隨之行去便會走入什麼祕境。然這時我發覺陡階
頂的氣氛有點詭譎,定目細望,竟是一整排將鏡頭朝下瞄準的攝影客啊。憑這態
勢,從那兒俯瞰的肯定是絕景,這倒勾起了我的好奇,亟欲往上一瞧。
可是在這樣凝結的氣氛下,踏登石階也是種心理考驗,畢竟大夥圖的多為無
人的空景,每個入鏡的遊人都會被無數視線縛上怨念。不過前方大嬸倒逛得自在
,緩著步、看著景,半途還拿起相機往四周拍攝,我就不行了,一上階便繃緊神
經迅速登躍,突破人眾的視壓,繞到他們後面才轉身往下望。
這麼一望,我頓時理解為何這麼多人耐心於此守候,石階長直,縱劃穿抵方
門,而兩旁楓枝高揚之後相互搭越,將絢麗楓色融舞一片,黃綠交攜者輕快,橙
紅遍灑者歡悅,長階彷若通往樂土的門徑,誘人飛身而入。
這股幻力將觀者心念抽攝而出,癡望著無法移動腳步,許久,我才找回了意
識,轉頭往其餘方向望看。階頂直指的是座廣矮閣殿,感覺應就是「本堂」了,
此寺屬於「日蓮宗」,與「禪宗」、「天台宗」、「淨土宗」這類的不同,它未
經由中國傳入,是日本自身衍化的系統。而寺院建立的時日雖不算非常古遠,也
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不過目前望見的「本堂」已非初代建物,據說是由「桃山城」的客殿所移築
,現在大半部份又被工事雜掩,減了些明淨之色。不知其是否真已蒼老至傾危,
得進行如此徹底的翻新,儘管仍呈著日式柵窗拉門,可是新木的淺柔、簷片的亮
澤都讓它失了曾經風骨,雖持著當時表衣,卻再難從殘傷追跡過往,頗為可惜。
然若以周遭景緻而論,還是有其醉人風味,石燈籠攜著楓焰將我視線往邊側
帶,再轉入後方小院。應為匠心隨自然之勢的巧妙加添,小院依著緩坡,石塔與
群樹同化,放眼皆為碧綠灌木與楓紅交織著,遠方似乎還隱了片竹林。近處的水
池則有臥岩如島,而落葉緋豔,池岸像歡綻了叢密繁花,現著春之妍麗。
由於寺區座落「小倉山」,建築自是順坡而築,因此若想再探訪些屋舍,便
得花費腳力往上攀。石階盤折,時而分岔時而匯聚,我在隨意繞行中遇見了「多
寶塔」,它是雙層結構,上圓下方,疊簷勾挑得飛揚。走近而觀,塔身雖持著木
色未上華彩,柱椼間卻隱著細膩切弧,頂層緻密的斗栱很惹人端詳。平台的周遭
同樣被楓林圍擁,誘使我拉了點距離,在環走間望看。儘管葉色令塔樓顯得樸褐
,斑剝的檜皮葺頂卻自有其風味,兼著頂梢高擎的相輪,滄桑中又透現著凜然氣
勢。
往右側走,這兒有間小小的「開山堂」,模樣淨素,由立牌推猜,敬的應為
此寺的開山祖「日禎上人」。很奇妙地,前頭雖立著石塔與碑塚,像是也葬著歷
代住持,卻未泛著墓地的悚寒,似乎便是個很幽靜的小院,甚至漾著親切感,當
靜立於此,微聲都成了來自智者的對談。
順著路盤繞向左,坡上立了棟更小的屋舍,門簷以唐破風勾曲,根據地圖該
是「歌仙祠」,牌額卻書著不同字樣,認真辨了辨,有點像同音字的變體,但之
間的轉化就難以得知了。所以裡頭祭的會是哪位歌仙呢?我心中湧起了好奇。這
個謎直到回國才獲得解答,原來在建寺之前,此處座落著「藤原定家」的山莊「
時雨亭」,他活躍於「平安時代」至「鎌倉時代」初期,曾挑了百名歌者的作品
各一,彙編成「小倉百人一首」的和歌集。所以開寺闢院後便將其奉為歌仙,築
了祠堂讓名事流傳。
不過那時我自然是在胡亂猜想中續往前走,且開始疑惑為何隨我上攀的遊客
並不多,但當一路登至最頂的瞭望臺,我驀然明瞭,因為越往上楓紅便越稀疏啊
,偶爾才有幾株展著焰彩,不像先前燒得連綿,我還傻傻想拼在人前多看些景,
誰知反是走岔了。而所謂的瞭望臺也非如預想,能見底下殷紅滿遍,高擎的松針
整列擋掩,僅「多寶塔」塔尖還勉強探頭透了些氣,餘剩的,便是街區的灰濛屋
舍,密密麻麻漫向另側的山際。如此的失落令我呆愣,但還是勸著自己放寬胸懷
,畢竟這兒景貌開闊無垠,又何必讓視界侷限於楓色,把心眼鎖縛住呢?
定望了好一陣,我循著石階走返,但在迴繞時特意找著不同路徑,期冀能遇
上什麼柳暗花明。到了「歌仙祠」,有條岔路往偏處指去,剛剛為了攻頂沒有搭
理,此刻自然順著往那兒探。走至盡頭,步道勾轉成環,擁著堆石化作成小院,
仔細盯瞧,岩島上植著矮松,正中則是石碑刻著「時雨亭跡」,當時的我不明究
理,以為曾有名人所築的風雅茶屋靜立於此,現刻自然知曉指的是「藤原定家」
的莊院遺跡了。
從遺跡折回了「多寶塔」,我繼續往歸途走,而經過了這麼一上一下的工夫
,已能感受到穿遊於階徑的觀光客明顯變多,偶爾夾著互相招嚷的嘈雜,僅能安
慰自己這下隨處都可找到人幫我拍照。依靠大腦的後處理能力,我盡量濾掉視野
裡的人跡,望著坡院在返向顯現的楓姿,於轉繞中與「本堂」再次相遇。
「本堂」旁其實還有座「妙見堂」,據說奉著「妙見菩薩」,但堂前居然鳥
居張立,難道也結合了神社功能?鄰近之處設了小攤販,記不清在兜售什麼,可
能是曬乾的海味小零嘴。剛入寺時,我曾因無法抵擋老闆娘邀我試嚐的熱情,儘
管聽到那用笑顏包裝的音詞裡有「wasabi」,居然也接過吃了,差點讓眼淚噴流
而出,這會兒又見她們往我面前遞端上來,趕緊一溜煙逃命去。
但才轉至「本堂」正前,望見的景象便令我呆愣,並非是發現了什麼幻美楓
色,而是原本清幽的主道完全被人潮淹沒啊,從「仁王門」直攀而上的長階萬頭
鑽動,加上達陣後不願離去忙著往下拍照的人眾,瞬間讓我慶幸曾趕上寺院方啟
的閑靜時光。
顯而易見地,要由這裡回去成了件不可能的任務,幸好旁邊還有徑路迂迴,
似乎會接回入寺時我沒選擇的緩階。此方向有座鐘樓,儘管鐘身為近年重製之作
,不過根據資料,樓體仍是撐過數百年風霜的古物。這說法令我有點懷疑,畢竟
木架與簷瓦都太過燦新,然撇除對歷史的考據,瓦當旋紋與簷角小獸其實頗精緻
,與一旁的柿果楓葉相映成趣。
但有點諷刺的是,附近遊客目光多半不在它身上,因為旁邊不知為何雜了一
棵銀杏,抖落了滿地金黃,兼著飄聚而來的楓紅,織就出一張相當豔麗的花毯。
跟鐘樓同病相憐的是隔壁的「庫裡」,張著山牆的屋舍前立了棚架,然同樣沒人
在乎簷閣的線條,研究棚架本該攀繞著什麼植栽,似乎很理所當然地,坡間蔓延
過來的斑斕楓葉便是聚生於上的花藤。
我在邊處俯瞰,確認了下方的「末吉坂」會接回「仁王門」,便順著它的導
引,往前蜿行。入寺時這緩階曾美得讓人想循其而上,而現刻如此走著,也的確
令我流連,盯著紅葉繁茂蔽天,也賞著落楓細碎點坡。
根據經語,佛土有四,分別為「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
居土」、「方便有餘土」,此寺以「常寂光」為名,想必是追求沒有生滅的常在
,斬去煩惱的空寂,讓智慧之光點亮前路。那眼前這段被彩楓滿綴的石徑,也將
通往大智慧嗎?
我看著林色一路走到了寺門,依舊沒什麼答案,畢竟對生命有限的人們,常
在豈是易求,更何況只燦爛一個秋末的楓燄?也許僅能企著這樣的景畫能暫時逐
去心頭雜擾,換一個爍著微微耀朗的希望。
作者: spiritman (偏要用一卡通<3)   2016-12-19 13:28:00
色彩滿豐富的...紅黃綠互相交映 跟想像中一片火紅的楓林不太一樣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