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京都楓火【三一】東福寺—方丈庭園

作者: polesirius (ff)   2017-01-04 11:49:16
~※ 東福寺—方丈庭園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8643892
將「通天橋」坡林繞過一圈後,我又走回了橋廊,因為門票包含的區域不僅
於此,「洗玉澗」將寺地切分為南北,有不少靜謐舍院便這麼隱於溪澗北岸。順
著迴廊彎折,沒多久末處視野開展,而於對側偉立的,就是此寺的「開山堂」,
敬著開山祖「聖一國師」。
堂殿的外型別緻,在披垂廣簷間挑起一層矮閣,於是疊瓦中多了椼架的交錯
線條,脊線也生了挑捺變化,我的視線便被領著盤遊而上,聚焦於冠頂的輝芒。
其門額書著「長樂庵」三字,初望讓人覺得意外,畢竟佛家總給人清簡、甚至苦
行修持的印象,或許它指的並非慾念上的歡逸,而是斬去塵俗後的空明無羈吧。
不過對我們這些未能棄世的遊客而言,居於此應也是種樂,放眼望去,庭院
充分利用了空間,參道劃開的左右景致儘管迥異,卻各自充滿韻味。一邊以綠意
繞著長池,修圓矮灌木與立石交互綴點,在順坡爬漫之時,也借入院外的蓊鬱林
景。另側則用上了枯山水,白沙刷出的格紋縱橫相間,藉日芒烙深了線條,圖案
雖簡,卻現著空廣之美。
側邊的長殿名為「普門院」,窗門緊閉看不出什麼用途,倒是屋前設了一排
凳椅,讓遊客在歇坐之餘,也能讓心眼越過靜無白沙,飛降對處碧坡,看樹岩如
菩薩騰雲接引,指向極樂之境。不過「東福寺」院區廣大,想到還有很多地方未
訪,我的腳步便無法長時停歇,怔望了一會兒,還是又原路穿過「通天橋」,行
出至外頭的售票口。
若「洗玉澗」以北為高僧的隱修之地,往南便是寺院傳道弘法、與信眾對語
的場所。除了最主要的「本堂」,稍向東走可以看到「方丈」,它的庭園出自近
代名家「重森三玲」之手,據說有著別出心裁設計,也因而成了寺院的另個收費
區域。一般觀光團體為了省時省錢,多半將其略去,但我既有閒餘,自然聽任好
奇心引我一探究竟。
庭園入口在隔鄰的「庫裡」,其簷線粗豪斜劃,形構出氣勢山牆,椼架於交
錯間化為雲紋,襯上唐破風的彎挑勾弧,很引人端望。買好門票拐了進去,先遇
見的是院裡的「東庭」,苔地與沙流交互嵌生,七根矮圓柱高低錯立,令人腦海
浮現武俠小說中的梅花樁,想到日本僧侶隱在院裡私練神秘功夫,便不由得莞爾
。不過它其實是北斗星陣,材料取自寺裡佚於歷史的建築殘石,這樣的使用別具
意義,畢竟沙紋環柱,如星石落降而生的漣漪,當定眼凝視,每個石柱便似「東
福寺」的過往,激盪、傳承,成就它現今的樣貌。
順著廊道直走再拐個彎,便是「方丈」了,殿前為「南庭」,院牆間的唐門
綴著精緻鏤雕。這庭院同樣以枯山水為主調,形如長川的沙紋有漣漪點顯的變化
,但居間並非圓柱豎立,而是幾塊褐岩疏密散聚。據說邊角的苔坡象徵佛陀悟道
的「五山」,沙中錯岩仿擬的則是「八海」中的仙島「瀛洲」、「蓬萊」、「壺
梁」及「方丈」。修為淺薄的我自難辨析何者為何,不過當一轉首,旭芒從屋簷
綻射而下,側處的聚石倒像是如來的化形,在蒸騰雲靄間,與諸多菩薩翩然而降
。我瞇著眼望入這片光影,剎那間虛實失了界隙,動靜的分野也模糊起來,而沙
海中的散石彷彿都成了舟艇,引著人駛出迷洋,抵達明悟的淨土。
這樣的景象幻惑了感知,讓我不禁停留於此,徘徊佇望,許久,才轉過了廊
角,來到被名為「井田市松」的「西庭」。初知此稱呼令我有點不解,畢竟小巧
庭裡根本不見松樹,只有苔原沙地交接如浪襲,修剪成方的矮灌木規矩交錯。直
到查過資料才知「市松」在日文裡指的是棋盤式格紋,也就是眼前灌木的排列模
樣。至於「井田」,雖然和院裡景貌對照後,相當易懂,可是再往深層推想,卻
很難理解其與佛理之關聯,儘管設計師這樣施作肯定有寓意,但藝術與玄學這兩
樣虛緲的東西摻融一起,似乎讓人離參透又更遙遠了。
再往前,牆頭現出楓林與橋廊,對比了方位,應該就是「通天橋」,這時看
去,橋上的人跡又更加擠擁,頗讓我慶幸已在豐收後由那戰場中退出。而從此處
拐過廊角,望見的理所當然便是「北庭」了,這兒延續著方才的格紋主題,但交
替的變成方石與苔簇,且格紋隨著距離逐漸散化,使其夾帶一種錯亂感,不知是
石地被苔芒攀聚,還是苔原被石塊破生。偶一迴望,又有點像自然的逆襲,石塊
為人心計算雕鑿後的方理,卻註定在漫漫時流中失了輪廓。
其實這四座小院總合起來有個名字,叫「八相之庭」,對應著一路行過的星
陣、四座仙島、「八海」、「五山」及市松,不過既取自經語的「八相成道」,
應也指涉釋迦如來由生至涅槃的八個階段。但當這樣走過一遭,卻理不出什麼頭
緒,或許那更深一層的連結,只有高人才得以瞭悟吧。
步出了庭園,身旁是「南庭」前的唐門另面,剛在院裡因為距離遠,看不清
晰,現在倒可仔細端詳柱門刻鑿的似錦團花,以及椼架雕鏤的繁密藤葉。賞望過
後,便算是結束了「方丈庭園」的巡禮,能以滿足的心情,朝寺院他處轉繞。
我先往南走,回到最鄰近的「本堂」。「臨濟宗」有所謂的京都五山,昨日
訪過的「天龍寺」為其一,「東福寺」亦是。它除了佛理傳承上的重要性,也見
證了「鎌倉時代」以降的長漫歷史。當時「九条道家」出資草創,取了奈良「東
大寺」、「興福寺」名各一,對其有著宏大理想與期許。而它也果真堅持著使命
,就算歷經數次火劫、「明治」的廢佛毀釋,依舊於衰頹中再興。
抬眼而望,這座近代重砌的「本堂」殿體宏偉,雙疊的歇山簷線讓它添增了
飛挑氣勢。但從門柵往內看,很訝異地,裡頭並沒有太多炫眼佈置,簡素案几旁
幾樣法器,亮燦的只有雕葉瓶花與高壇上的金紋背板,奉的是由「阿難」「迦葉
」伴侍的「釋迦如來」。本以為殿內的妝點便這樣了,但旁人的抬望視線卻引我
往天花板瞥去,原來那兒另繪有靈動雲龍,雖是殘鱗片爪的乍然現跡,墨雲間透
顯的龍顏還是現著懾人威凜。
「本堂」的西側是「禪堂」,儘管模樣在團圍林樹間顯得低調,但實為難得
的近七百年古物,若再往遠望,便是來時行入的「月下門」。不過這樣的訪寺動
線其實違背殿舍佈局的思維,畢竟「本堂」之南還有「三門」,其餘屋閣都是以
此為中軸朝兩側砌築,假使從正南入寺,應更能感受這些建築的層次感吧。
秉持這樣的想法我往南繞,看「三門」由正向的穩重勻稱,轉為斜望的簷角
挑昂,也從在近處端賞斗栱緻密如團花,拉遠至它隔著「思遠池」,展現另種開
闊意象。標牌上寫著它是日本最大最古的三門,但櫻花季訪過的「知恩院」三門
同樣以壯偉著稱,再將前幾日「南禪寺」的重遊記憶回放,好像也難分高下。不
過撇去尺寸上的較量,峙立於池畔的它還是形塑出別緻風貌,石橋微彎搭拱,在
水鏡輕掠一道弧線,切分了虛實互映的湛藍,卻串接了雙生的顛倒世界,彷若當
遞足跨越,便能扭轉那些令人悵惘的抉擇,窺見另個面向的人生。
但很可惜地,這順橋穿劃「三門」、直指「本堂」的路徑被封擋,池間的荷
葉也因季節移轉而枯槁,讓訪寺之興減了不少。尤其兩側形如山稜的門階並未開
放,就算標牌述著二樓為佛堂,「釋迦如來」座旁五百羅漢氣勢環圍,樑柱間還
有象徵極樂世界的繽紛圖繪,沒見著畫面依舊覺得空泛。幸好最後買到了明信片
,總算窺見它的瑰麗樣貌。
「三門」的西側為「東司」,也就是過往的僧侶廁所,連通在起居之用的「
禪堂」南端,頗為順理成章,而這築於「室町時代」的廁所據說亦為日本最大最
古老的一間。我好奇地走近長屋窗柵朝內看,裡頭沙地果真挖了成列的圓坑,只
是在這沒有隔牆的空間裡,如廁得迫著與旁人裸裎下身對望,我想也僅有勘破一
切的僧侶才不會起了雜念吧。
「東司」的位置有著起居上的簡便,但似乎為了建築佈局的勻稱,「浴室」
竟被放到「三門」東側的相對位置了。這從「室町時代」留下的建築同樣是個珍
貴古蹟,規模卻比「東司」小很多,如此的設計令我疑惑,再怎麼說洗澡需要的
空間應較大吧。我試著從門口的解說牌尋找答案,卻瞥見上面敘述當年為了節約
木材及用水,使用的是蒸氣浴,這樣的字句讓人腦中浮現奇妙畫面,小屋裡水氣
氤氳,百餘僧眾裸裎擠擁,於是修為不夠的小沙彌們心裡狂唸著佛號。
抹去這略帶褻瀆的狂想後,我往北走,而在日本寺廟發現「神社」似乎已成
了常理,沒多遠便見石砌鳥居羅列成廊,引人行入。這是座「五社成就宮」,鳥
居之後轉為石燈籠依坡而築,一路指向階頂的唐破風門面。我在這敬著「五社大
明神」的小閣邊望看,石塔鐘樓於林樹間掩映,幽靜中透顯古意,只是一旁小屋
掛著牌額「魔王石」,便讓我摸不清梗概了,難道裡頭鎮封著某個傳說中魔王?
帶著疑惑逛了出來,我翻開地圖,確認是否還有什麼地方未訪,見到「方丈
」東北尚有一區,就好奇繞過去探看。行走間,路徑化為橋廊,簷口書著「偃月
」,這便是寺裡跨越「洗玉澗」的第三座橋了。往下望,谷底依舊是粼粼溪水,
但附近楓色似乎忘了隨季移轉,仍為整片的碧翠。然當過橋到了對岸,茂林又開
始現出斑斕,將此處院舍綴點得秀麗。
這兒的淨牆內隱著兩座塔頭小院,一間是「龍吟庵」,為第三代住持曾經的
居舍,有數百年歷史,據說外園同樣經過「重森三玲」的設計。其中的「龍之庭
」相當特別,地面以黑白細沙勾勒成雲,石簇低隱者如微顯龍身,竄立者為揚角
龍顏,很值得親身感受其意境。另一是「即宗院」,看標牌似有「月輪殿」庭園
的特別公開,由門口望入,林色多彩,也頗令人意動。不過再觀察幾眼,兩邊應
都要加收門票。
若是無事,花點錢開開眼界其實沒什麼好猶豫的,偏偏貪心的我在中午還排
了個「下鴨神社」,若掏出鈔票又掛念著行程匆匆出來,錢虛擲就罷了,無法以
靜緩心眼去體會,才是損失吧。於是我停步門外,將視野極目拓展,看晴日下的
起伏翠巒,也凝望牆頭揚探的燦紅楓枝,那楓點讓我揣想著院內的絢美,也在腦
海串接起水澗劃往的另側,那兒「通天橋」高懸,坡谷間是滿空竄揚的飛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