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一個孝親旅遊能不能成功,或許父母本身才是關鍵。
意思是,父母本身對旅遊的態度,想法,怎麼看待出門玩這件事,
而這些事情很大一部分強求不來,因為他們的想法已經定型了。
小時候父母就會帶我出門閒晃,
多天的旅遊常常沒什麼特殊目的地,畫個藍圖就出門了,
偶爾開車去高雄吃個餐廳,開去科博館看個展覽,或是各個森林遊樂區。
其實我不是長大了才開始摸索自己的旅遊型態,
而是跟著旅行一起長大,隨著年齡成長而做出調整。
所以兩次帶家人去日本旅遊的經驗,其實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行程排一排,租車飯店訂一訂,
自己盡可能地多做一些功課,就走了。
雖然以長輩為優先,但並沒有100%以長輩為優先考量,
至少我自己很可以接受我排出來的行程。
而且不只帶著父母,還有阿媽,還有姑姑一家(週末總是往外跑的一家)
每天都自己去超市買東西煮晚餐,在日本超市買東西真的很爽,
因為有些食材台灣買不到,反正帶媽媽出門就是媽媽煮所以...
泡個正對富士山的溫泉,去飯店前的沙灘泡泡海水,
挑間像樣的店喝下午茶,當然還得排個時段去採購一下。
這些都不是什麼特殊的景點,但卻大量出現在我們的旅途中,
行程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適合與否,
大家玩得開心,覺得下次再挑個什麼地方去玩,就是個好的旅遊。
要說孝親其實也不太精確,畢竟我只出了自己的機票錢,
但我們的確玩得很開心,而這都不是我的功勞。
不是說我就沒有付出,畢竟自己也有不少血淚經驗,也做很多功課,
飛機搭多了,國外駕車次數多了,親眼見證朋友噴護照,
很多事情比較能泰然處之,長輩看你不緊張自己就不太緊張了。
但這些東西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父母的心態真的困難。
如果親子間一直都沒一起旅遊的習慣,又怎麼能挑戰更難的出國旅遊呢?
重點是一起去旅遊,不是孝親旅遊。
板友的建議不錯,先從國內兩天一夜開始也好,
三次五次,真的努力過了再來放棄也不遲。
放棄的例子就像,我爸一直說自己是棒球迷,也會聊棒球,
被我死拖活拖進場去了一次封王戰,後來也沒太大興致再去,
所以我就放棄了,父母有自己的人生要過,我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