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https://reurl.cc/bRdeeo
旅行日期:2019年9月
美國學者華勒瑞(Lori Watt)的著作《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
的遣返與重整》中曾經指出,二戰後從外地被引揚回國的日本人
群體,回到祖國之後,難以被本土的日本人視為真正的日本人,
往往遭受歧視與排擠,成為戰後百廢待舉下最低端的人口,多淪
為在黑市討生活的人群。
電影「北の桜守」的劇情中,江蓮母子二人經歷艱辛回到本土,
飢貧交迫之下,一度成為幫黑市米商打下手的運米人,在車站、
叢林間以化整為零的方式,規避警方查緝。而定居於網走的江蓮
母子,住在當時政府提供給樺太引揚回國者的居所,其後利用此
地,開設了出售飯糰為主的食堂來維持生計。
回到札幌之前,我人剛好在網走,經過「道の駅流冰街道網走」
的觀光物產交流中心內,亦見到了網走當地為宣傳觀光,所裝
置的江蓮食堂布景。
戰爭的引揚與流離之外,堅守在樺太直到最後一刻的人員,則
在蘇軍登陸之後陸續傳出所謂「玉碎」的悲劇。例如重要的通
信據點真岡郵便局,九位正值妙齡,選擇堅守職責,確保通訊
不中斷的女性接線員,在蘇艦進入真岡港之後,不敵猛烈的攻
勢而服毒自盡。
日本最北端的城市稚內,港邊的稚內公園高處,除了能遠眺宗
谷海峽,亦設有紀念在真岡殉職的九位女性接線員的「九人の
乙女の碑」,以及稱為「冰雪の門」的樺太戰死者慰靈碑。
2015年8月,我買了四張車票,搭了一千多公里的鐵道抵達稚內,
曾在兩碑周邊吹拂著海風,細讀著碑文與案內解說,駐足許久,
遙想著也是1945年的8月,海峽對岸的樺太所經歷的戰役與傷亡。
後來,無意間發現日本NTV在2008年,曾有一部改編自九人乙女
殉職事件的日劇SP「霧の火~樺太・真岡郵便局に散った9人の
乙女たち~」,劇中虛構了一位原本決意與同僚集體殉職,卻
因故未遂的主人公,回到本土之後,在晚年與失散的孫女重逢,
兩人以口述訪談、紀錄的方式,回溯當年主人公在樺太的生活
與戰爭經驗。
「你看!這裡可以看到薩哈林喔!」
劇中由香里奈飾演的孫女,在稚內公園的乙女の碑旁,拿起手
機中祖母的遺照,望向宗谷海峽說道。
戰死、引揚之外,仍有為數頗多的民眾,無法隨著帝國回到家,
他們大多是隨著丈夫取得俄國籍的日本女性,並不待見已經返
回本土的娘家親族,夫家亦不同意其返鄉,隨著美蘇兩大陣營
間的冷戰趨緩,1980年代末期日蘇(俄)關係走向正常化,這些
人始有機會回到日本探親或是永久居留。
北海道與薩哈林,在1980年代通過官民間開催的墓參、戰歿遺
骨返還、設立慰靈碑、兩地物產流通等活動,加以海空航路的
再開(往返稚內的薩哈林定期航線在2019年停航,復航時間未
知),交流漸形頻繁,許多在戰後殘留在薩哈林的日本人,在
道薩兩地的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代以降的樺太,在日俄兩強權的利益競逐間擺盪,作為原住
民的阿伊努等民族,在歸屬的議題上從未有能力為自己發聲。
日俄議定樺太聽任兩國人民移住、雜居的時期,民族衝突頻仍。
其後樺太千島的領土交換,明治政府曾倉促將樺太阿伊努人強
制移居石狩川河口地區,以防其藉由宗谷的地利之便返回故土。
被強制移住的阿伊努人,除了衣服之外,其餘身無長物,受到
霍亂、水痘等傳染病的侵襲,半數失去生命。
日俄戰後,重新領有南樺太的日本,陸續進行各項基礎建設與
資源開發,除了引進內地的移住者,隨著朝鮮併入日本帝國,
1920年代大量來樺的朝鮮人,成為樺太人口第二多的族群。
因朝鮮人的工資較內地人更為低廉,成為林業、採礦業最底層
的血汗日僱勞動者。當時的豐原市,在建設過程亦有「朝鮮人
部落」、「朝鮮人遊廓」的存在,試圖將之隔絕在內地移住者
的生活圈之外。
二戰淪為戰敗國的日本,被迫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卻並未積
極處理在樺朝鮮人的返鄉與國籍歸屬,致使他們成為名符其實
的「帝國棄民」。
阿伊努原住民與朝鮮移工、移民在樺太的苦難,是資料館的陳
列所未能呈現的。這或許是日樺關係間一段諱莫如深,刻意避
而不談的歷史。
究竟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