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劇的簡介,顯然可看出本劇所著重的,
就是當夫妻面臨新增的家庭成員─子女時,夫妻雙方各自的變化,
與夫妻二人該如何攜手向前共同照顧子女、維持婚姻。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題材,畢竟這樣的事情在各個社會都需要被關注,
日本這種基本把「男主外,女主內」當成社會宗旨的國家,更該被多著墨、提醒、反思。
殘念的丈夫 ep1
電視新聞:「選擇離婚的夫婦們」。
主持人們:「每年大概有四萬對夫妻,在孩子出生兩年內選擇離婚,
也就是說每年至少有四萬個孩子在出生不到兩年的期間,成為單親家庭子女。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有34%單親媽媽表示自己在生產後兩年內離婚的。
這就是所謂的『產後離婚』現象。
在這些『產後離婚』的背後,到底有著甚麼樣的原因呢?」
本劇男主角陽一,事業有成,嗜好蒐集NBA球星商品,諸如公仔、球衣等等都不錯過,
LBJ本賽季轉回騎士隊的球衣一件三萬日圓也下的了手競價。
陽一與妻子知里結婚近三年,原本兩人夫妻生活濃情密意,
但在女兒華(目前六個月大)出生後貌似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故事開始是,陽一默默發現知里忙著照顧華,完全不打算像以前一樣整理家務,
漸漸的,自己出門也不再聽到知里說「路上小心」的叮嚀語了,
經前輩提點後,陽一深深發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逐漸的下降,徹底地成為末位。
之後又安排了知里在忙碌照顧華之餘,
發現子女未來教育費用驚人,應該從現在開始精打細算,
打算要求陽一上交薪資,僅從薪資撥一些給陽一當零用金。
再到,知里顧慮華學習爬行期需要空間,也會亂抓東西塞入口中(可憐的Kobe公仔),
便自行把陽一放收藏品與電腦的小空間,改為華以後的活動空間。
陽一對此不甚理解、極為抗拒,
也感受到自己從婚前到婚姻中一直保有的興趣愛好、自由被剝奪了。
對於知里的改變,陽一直觀的認為,是知里自從生了華後變得不溫柔可人、不體貼了,
並未探究知里處境的改變與心情。
另外,陽一為了提升自己在家中的地位,選擇用浪漫讓夫妻回到新婚時期的甜蜜,
然而在結婚紀念日當天,陽一因為各種突發狀況而錯過了知里精心準備的晚餐,
但回頭想想,成為母親的知里需要的真的是這些嗎?
回顧第一集其實透露了不少知里辛苦的過程與陽一的自我、忽略。
首先是,從知里父親突然到訪,交給知里生產時的影片,並從知里與美和子的言談可知,
知里當時是返回娘家待產,想來坐月子(或說恢復期)應該也是在娘家,
這期間陽一均不在身邊(雖然生產時在,但到一半昏倒了XD,沒有全程follow)。
女性待產、生產、坐月子是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尤其是丈夫的陪伴,此時最好夫妻同住!
畢竟這個時期是最需要同舟共濟的,
這樣也能培養出夫妻對小孩的共同感情、責任心與革命情感。
我想少了這段時間的訓練,應該也是陽一遲遲未進入「父親」角色的原因之一。
再來是陽一似乎潛意識排斥親自照顧華,把育兒的所有事情都丟給知里,
例如:認為自己被分配買嬰兒用品很莫名、華便便了就立馬把華交給知里...
因此埋下夫妻爭執的種子。
另外,陽一嚴重欠缺他們夫妻已身為「父親」、「母親」的認知,
他認為知里的改變奇怪莫名,沒有以前可愛、溫柔了,
是因為陽一沒有意識到,知里多了華需要照顧變得有多辛苦。
家務甚麼不可能像以往那樣確實,加上照顧嬰兒消耗睡眠、精力,無暇顧及丈夫。
陽一自己更沒有身為父親的自覺,
因此比起關心華的成長,他似乎對於NBA與收藏品更為上心。
當知里忙於照顧華失去睡眠、一個人帶著華出門買必須用品、臨時身體不舒服時,
陽一皆沒能伸出援手,這樣讓知里情何以堪?
知里因為陽一那句「需要我幫忙嗎?」生氣,
是因為陽一「不認為」收拾華的玩具等育兒事項也是自己的責任。
或許陽一說者無心,但陽一的不盡心確實讓知里心寒、憤怒。
陽一弄出理想房屋的模型,以為可以讓知里開心,卻完全沒有任何成效,
也是因為陽一根本沒搞清楚知里現在需要的是甚麼,
當子女出生,為人母的知里重心已逐漸轉變,
她現在需要的不是規劃夢想中的房子、家庭生活模式,
而是身為丈夫的陽一,能搭把手,好好一起照顧華,單是這樣就夠了。
【這個部分玉木宏、倉科都得很好】
體會妻子身為「母親」的心情與負擔、意識自己身為「父親」的責任,
這些是目前這位殘念的丈夫需要努力學習的!
劇情支線部分,應該會呈現三個家庭模式,
陽一x知里、前輩細井茂x美和子、客戶x其妻子(知里在公園遇到的媽媽)。
至於公司同事的部分,可能之後才會多著墨了。
【以下討論夫妻對育兒責任等等事項(對此部分無興趣可跳過)】
其實育兒的責任分配在哪個國家都是問題,
在日本女性全職育兒基本可說是常態,而台灣是因為經濟必須雙薪,
不少夫妻選擇將子女託付給父母,但也有不少夫妻為育兒、托嬰所苦,
然而,育兒問題根本上就不該是「丈夫該做到多少」,而是「夫妻兩應該分別怎麼做」。
為什麼育兒就是女性的責任?孩子不是夫妻兩人所生嗎?
別說甚麼「男主外,女主內」自古皆然,
現代社會變遷,女子能做的工作帶來的收入不見得比男子少,
但為什麼「照顧、教育孩子是母親的責任」還是長存在社會中呢?
我認為就是「社會觀念」使然。
我們的社會教育我們男子需要負擔經濟收入,所以許多丈夫、父親汲汲營營埋首工作,
認為給予穩定收入就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家庭,卻忘了多給家人一些陪伴、關心,
甚至造成家人間感情疏離後,才漸漸發現為什麼家庭已不復以往美好。
人常說女性為母則強,活的不容易,
是因為女性在結婚生子後,被賦予的角色過多,且具有更多責任及負擔。
當女性身兼「妻子」、「母親」、「媳婦」、「女兒」等等的角色,
她要做的都不僅僅是家務、育兒,對外、對內關係的調和都是艱深的學問與考驗,
她們對家的付出,絕不比提供收入的丈夫們少。
因此,縱使丈夫是經濟收入提供者,但在家中的時間丈夫也不該只是賺錢的老爺,
也不該只是「丈夫」而已,還是「父親」啊。
對於子女的關心,不該是用嘴問妻子,孩子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
或偶爾抱抱孩子噓寒問暖就可以了,
而是應該實際的照顧子女、關心子女,實際的參與子女的生活、成長。
另外,或許丈夫們會認為,
「妻子怎麼能這樣不重視我?」、「我的嗜好憑甚麼就這樣被剝奪?」等等,
我只能說,「因為你們成為父親了」。
妻子們因為成為母親而經歷身、心強烈的變化、犧牲了原本完美的體態、容顏、
費盡許許多多的時間照顧子女、家務與人情往來及對丈夫的基本照顧也得兼顧、
她們也失去了許多曾經喜愛的、不願放棄的事物啊。
就像劇中知里說的,
她也希望自己漂漂亮亮、對陽一溫柔體貼,但她沒有那個時間。
她的生活已經被育兒占滿了。
夫妻兩人的孩子應該要夫妻兩人一起養育,兩個人應該一起為孩子著想啊。
不管是夫妻的哪一方,在認為自己因為子女而犧牲時,也想想對方也付出了多少吧。
婚姻的經營、子女的養育都是夫妻倆需要共同面對的考驗!
=========== 我是分隔線 ===========
雖然往這個方向描寫,可能容易寫實的讓觀眾不想面對、覺得被說教或感到沉重,
但我想這是需要被討論的問題,
透過這部半寫實半喜劇的電視劇,試著慢慢了解身分轉換應該做出的付出、犧牲,
不也是為了未來是否選擇結婚、生子的做個前階段認知建設嗎?
個人認為本劇切入點好,但腳本家日後如何控制節奏與支線的分配也很重要。
本劇還會再續追幾集觀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