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ndius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2017-03-26 02:47:18※ 引述《neo718 (The 3rd Birthday)》之銘言:
: 昨天看完凌晨重播最後兩集之後,有些疑問想提出來詢問請教:
: (1)身為豐臣軍五人眾之一的長宗我部盛親,與木村重成聯手攻擊
: 德川軍的先鋒(井伊直孝/藤堂高虎)。在木村戰死後,
: 劇中看起來是長宗要突圍離開,但是並沒有詳細交代(旁白也沒講後續)。
: 若江戰這邊戰況,豐臣軍的武將木村重成/山口/內藤均陣亡,
: 只剩木村宗明將剩餘5千6百多兵力部隊帶回大阪城。
: 另一邊八尾戰況,豐臣軍武將增田/吉田陣亡,剩下長宗我部盛親及約4千7百多兵力。
: 就兩邊戰況結果來看,八尾戰豐臣/德川兩軍都沒占上風,兩邊傷亡數接近。
: 都還剩下約4千6~4千7的兵力。
: 維基百科說長宗接獲木村重成戰死消息後,為避免部隊被孤立,所以決定撤退。
: 可是另一邊若江戰役的木村宗明還有將剩餘兵力給帶回大阪城,
: 但是長宗我部這邊剩餘的兵力卻沒交代去向,武將連同底下部對整個都消失去哪了?
: [劇中看起來像是逃亡,但也沒交代之後結果。
: 不像更早之前道名寺之戰,後藤基次(後藤又兵衛)明確被交代陣亡]。
歷史上的話是八尾若江合戰這邊,
本來緒盤是豐臣軍有利,藤堂隊先後因長宗我部隊與木村隊的襲擊失去戰鬥能力,
午後幕府軍井伊隊主動加入戰局,
木村重成與其妹婿山口弘定,副將內藤長秋陣亡,
只剩下副將木村宗明回到大坂城,
長宗我部隊這邊,副將增田盛次與吉田重親戰死,盛親也只能逃走.
然後那個年代兵力上的戰損,基本上只要達到1/10,就是總崩的條件了,
像若江合戰這邊木村隊6000兵力,有記錄的戰損350,
並不代表殘存的木村宗明就能帶餘下的5650兵力回城,
畢竟從重成以下包括弘定,宗明這類副將,只剩下宗明沒戰死而已,
保守估算的話,就是木村宗明這一部以及順帶揀回來的殘敗兵吧.
劇中雖然演盛親逃亡後下落不明,
但歷史上是整隊壞滅後回到大坂城,
次日的天王寺合戰並未出戰.
因此也可以推論到為什麼天王寺合戰裡面,
明石隊只能做為游擊,毛利隊必須是主力的分配狀況.
明石隊前一日在道明寺合戰也是接近壞滅,
而真田隊前一日為了護送殘敗軍殿後,也與伊達隊激戰過,
雖然是豐臣譜代,但做為真田隊寄騎的渡邊糺也重傷,
因此,唯一在道明寺合戰中,保存狀態的只有毛利隊.
把這三隊想成... 經過道明寺合戰後,
毛利隊滿血,真田隊剩半條血,明石隊紅血在閃,
然後就這個狀態去打明天的天王寺合戰,就差不多是這樣吧?
: (2)第一次大阪冬之陣戰役結束後,當德川家康對豐臣軍提出議和要求時。
: 原本去面談的常高院(茶茶夫人的妹妹)及大藏卿(大野智長的母親),
: 和德川側的阿茶局夫人,談定的五點議和條件,並不包含拆除真田丸堡壘,
: 同時也沒明文書寫必須要填平大阪城東方/北方城牆外的護城河。
: 也就是如果這是德川側阿茶局單方面餘和議時提出的要求,
: 在正式的和議條約書上,白紙黑字並沒有記載必須要拆掉堡壘(真田丸)及填平護城河。
: 那如果只是德川軍單方面認定的和議條件,為何德川軍士兵還能強行進入大阪城堡壘,
: 以及填平護城河?(維基百科說拆除工作從1614年12月23到隔年1月19日才完成,
: 等於花費了將近1個月才完成拆除,這中間豐臣軍明知拆掉堡壘/護城河就沒勝算,
: 在和議書沒有明確白紙黑字寫明條件下,還讓德川軍進入大阪城拆除工事都不予阻止?)
這邊也是演得和歷史不一樣,
歷史上參與和議的是: 常高院 vs 阿茶局+本多正純,
劇中把大藏卿局加進去,是為了大幅提升大野一族的豬隊友能力.
和議的條約演進在歷史上如下:
(織田有樂 vs 本多正純,後藤光次)
豐家提出加增,淀殿去江戶做為人質 (家康拒否)
(朝廷促雙方和議)
家康不鳥,不想讓朝廷與公卿主導.
(正式會談)
豐家: 留下大坂城本丸,但二之丸,三之丸,總外堀破棄(也有二之丸不列在條約中的說法)
淀殿不得做為人質,改由大野治長與織田有樂齋派出人質
幕府: 秀賴本領安堵,城中諸士不問罪,秀賴與淀殿無須參勤
但這邊幕府就把總外堀(惣構え堀)解釋成"所有"的護城河.
: (3)真田丸劇中從真田信村逃離開九度山進入大阪城後,
: 劇中劇情就強調過好幾次,響應秀賴公號朝而來到大阪城的浪人有十萬人以上之多。
: 而在城內舉行過的軍議會議,決定由主要的五名大將(包含幸村在內)來帶領豐臣軍後,
: 照理說就算平均分配,十萬名士兵分給五位總大將,每一位總大將也能分到兩萬士兵。
: 然而,從第一次會戰(1614冬之陣)到第二次會戰(1615夏之陣),
: 真田丸劇中所描敘的豐臣軍的武將所帶領的軍隊人數,
: 幾乎都是幾千人之譜的規模。這加總起來距離總數十萬輛人士兵差距甚大。
: 那這樣是真田丸劇中把豐臣軍隊的人數縮小化了?(為了凸顯與德川軍的兵力差距)
: 還是實際上大阪城內的豐臣軍隊人數實際上根本不到十萬這個量級?
: (豐臣高層刻意美化/浮誇部隊數字?)
劇中其實有簡化豐臣軍的指揮系統.
像木村重成,大野治房等人在劇中看起來都有自己的部隊,
但在史料上來說,就算是這些豐臣家譜代,也指揮了一部分的浪人,
然而劇中就變成說十萬浪人分五部,五浪人眾分治兩萬的fu.
反而在實際戰場的演出上,我們可以看到冬之陣的佈陣不是只有五部,
夏之陣中名片哥是配屬在大野治房之下的紀州攻略隊,然後他就死掉了.
(歷史上名片哥進入大坂後,倒是都一直配屬在大野治房之下)
: (4)劇中及史實都沒有交代,豐臣側五位總大將之一的-明石全登的最後下落。
: 不過維基百科寫他沒於1618年。但是若當時沒找到他剛死亡時屍體的話,
: 史學家又是如何知道他是1618年過世的? (死因也沒寫)
簡單講就是"諸說阿里".
明石掃部的死期有分: 大坂夏之陣戰死說 / 逃亡九州說 / 逃亡海外說
戰死說就不用多講,大概就是各家說自己獲取了掃部的首級云云.
至於1618年是幕府赦免明石家的年份,
但明石一族也是各種離散,包括逃回故鄉岡山的掃部長男景行,
以及據說有一支是流落到仙台,弘前等地.
逃亡九州說則是傳說是掃部與其次男內記(你也叫NIKE?)逃亡之地,
逃亡海外的部分因為沒有教會方的記錄所以視為傳說的成分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