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立」描寫的是奧州藤原氏的發跡與沒落,平安時代初期,蝦夷領袖惡路王「阿弖
流爲」敗於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後降伏,但遭處刑身亡,象徵著陸奧地方與中央
的疏離。隨著時序流轉,班田制崩潰,莊園制開始建立,並結合出身高貴,原本為天皇後
裔的源、平二氏,誕生了武士階級,擁有經濟基礎的武士,更自地方逐步邁向中央,又將
勢力自中央延伸到邊疆,日本東北也捲入時代的動亂。而自關東下總遷居來的藤原氏,藤
原經清與奧六郡俘囚長,即管理蝦夷戰俘與流放囚犯之豪族,維持半獨立姿態的安倍氏聯
姻,聯合抵抗藉大和朝廷名義,欲擴張勢力的源賴義,賴義與安倍氏一度交戰不利,但最
後與出羽俘囚主清原氏組成聯軍,攻破安倍氏據點廚川柵,經清被殺,共計12年,史稱「
前九年之役」的紛亂以安倍氏滅亡告終。
經清死後,遺孤清衡因母親改嫁清原氏逃過一劫,清原氏也因戰功接管了安倍領土,
清衡長大後,清原氏爆發內亂,清原氏一門總領真衡(家衡之異母兄,與清衡無血緣關係)
與家衡(真衡異母弟、清衡異父弟)、清衡內鬥,賴義之子源義家趁機介入,先助真衡,後
真衡急促病死,原為同一方的家衡、清衡又爆發衝突,義家又刻意二分奧六郡給雙方,使
清原氏持續紛亂,最後助清衡於金澤柵攻滅家衡,史稱「後三年之役」。但戰後朝廷以此
為清原家私鬥,拒絕封賞義家軍,源義家被迫用私產恩賞將士,卻反而收攏關東武士之心
,成為日後鎌倉幕府的資產。而清衡以藤原後裔、安倍外孫、清原養子的三重身分掌握奧
州,移居平泉,復姓藤原,開創奧州藤原氏的大業。
藤原氏以中尊寺為中心,致力於平泉的建設,透過黃金與駿馬,以及來自北方的土特
產進行貿易,發展出獨特的平泉文化。初代清衡傳子基衡,開始擺脫大和朝廷的控制,之
後更因源平爭亂的加劇,基衡子秀衡,先後被任命為「鎮守府將軍」與「陸奧守」,成為
名符其實的奧州統治者。但隨著源平合戰邁入終點,藤原氏曾庇護的源氏遺孤義經,在戰
場上出色地擊敗同族義仲與平氏,協助源賴朝建立政權,並因功高震主遭到猜忌,義經再
度逃歸平泉,但鎌倉政權勢大,於秀衡死後逼迫泰衡交出義經,泰衡不理會父親奉義經為
主,力保平泉的遺言,兵圍高館迫義經自盡,鎌倉終於放心展開「奧州合戰」,在「阿津
賀志山之戰」擊敗國衡率領的藤原軍,由藤原經清(初祖)→藤原清衡(一代目)→藤原基衡
(二代目)→藤原秀衡(三代目)→藤原泰衡(四代目),百餘年奧州藤原氏歷經前九年之役、
後三年之役,到平泉遭源賴朝攻陷正式滅亡。
炎立本來我是不太想看的,看在奧州藤原氏出現在成吉思汗4份上,特別破例花點時
間觀賞,不過光陰有限,剛好他分3部曲,就1、2部看頭尾兩集,主力看第3部12集解決,
算是有頭有尾(茶)。第1部「埋在北方之火」,講前九年之役,第2部「幽暗閃電」談後三
年之役,第3部「黃金樂土」就是源平爭亂時期,以藤原氏角度描寫。主演分別是渡邊謙
、村上弘明、渡邊謙(二役),渡邊謙分別扮演藤原初祖與末代,下場竟都是相同。本劇為
浪漫大河劇三部曲之一, 因年代橫跨,對戲劇來說,表現較為困難,觀眾難以隨不停更
換的主角喜怒哀樂,收視率也平平,片頭「炎立」字樣金粉灑落,黃金樂土,可看出平泉
的富庶。地點則設定在日本東北,頗多雪景,隆冬大雪紛飛,是台灣見不到的風光。
而此版的義經真是不討喜,不管是行事作風還是儀表上,與弁慶之選角都大輸「05義
經」,仗著秀衡的寵愛,更自恃源氏身分,高調地在平泉生活,與泰衡格格不入,雖然劇
本強調是義經的純真,但我真不懂寄人籬下,怎會如此粗疏。至於義經的功績,就成為簡
化版的源平合戰,劇中還虛構了泰衡私訪京都插曲,並大力描繪源氏與藤原氏的糾葛,與
藤原氏和戰不一的游移態度,以及藤原氏內部矛盾,文弱的嫡長子泰衡與悍勇的庶長子國
衡相處並不融洽,而渡邊竟飾演泰衡,而非「北方的王者」秀衡,也出乎我意料,演來反
差頗大。炎立走歷史劇老路,將「必要之惡」加於其他歷史人物,讓主角得以超脫成為「
為國為民」,結果不變,僅將脈絡加以改變,不過泰衡其實是張魯之流,源賴朝因此得以
遂源氏棟樑夙願,踏足平泉,一統日本。女角的話,跟現在日本女性扮相頗有出入,粉也
用得較厚,鈴木京香倒是比中川安奈漂亮(雖然這些人都是後來查資料才認識的XD)。
但看過本劇,也能理解藤原氏庇護源義經原因,除了「奇貨可居」之外,亦有「同病
相憐」,藤原經清與義經同是遺孤,隨母親進入仇敵之門,最終得以自立。而開頭的阿弖
流爲之軍旗不知為何類似中原旗幟,還是漢字「帥」旗,是在暗示蝦夷人是大陸移民嗎,
但其實日本就是移民社會,不過也如同台灣,新舊移民的融合並非易事,至今最晚成為日
本領土的南琉球、北北海道也多多少少有少數民族的聲音。結論是藤原氏的危機意識不足
,雖遠在陸奧,但其富庶「懷璧其罪」,一旦中央政權強大,無不尋藉口開刀,在源平間
隔岸觀火常保中立並非易事,常有風雨欲來之感,但這是無解習題,地方割據總有結束一
天,不是藤原氏統一天下,就是成為歷史的灰燼。
圖文版:
http://yenyikoto.pixnet.net/blog/post/310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