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和小說的關聯會越來越低 但我相信會越來越精彩
應該再兩篇就結束了。剩下香港回歸、婚姻、文革、賣報、讀博士
希望能引發更多有趣的討論
「你猜鄧小平和蔣經國的共同讀物是什麼?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這些他們早已不看,答案是金庸小說。」
(十九) 金庸與台灣
1970年二月,台北市警察局走進所有書店,沒收所有金庸武俠小說。原因是「統戰書本。影響讀者心理,危害讀者安全。」無獨有偶,中研院創院大老胡適也相當討厭武俠小說,在提到記者與科學精神時直言「現在有很多報紙都刊武俠小說,其實武俠小說是最下流的…」,要學生多看有科學精神的偵探小說。對此查良鏞超級憤怒,直接在明報上批評胡適是美國人,「非屨中土,乃處於我祖宗老爺美國之偉大土地也。」
查良鏞台灣的印象來自國民黨,而他對國民黨的印象又來自於戰後在東南擔任記者,至逃亡香港之間的幾年時間。查良鏞對國民黨當年「一塊金圓換三百萬法幣」,同時「黃金、白銀、外匯一律換成金圓卷,違者沒收並判刑」的政策相當不滿,認為國民黨的潰敗代表「十分腐敗,失去民心」。
但他依然關心台灣的新聞。他早在1964就反對台灣獨立,認為「台灣住的也是中國同胞…最後終於要統一,最好用君子方法,動口不動手」...又說「雙方在民族、民權、民生這三點力求進步,人心所向者,最後必定勝利。」
作為媒體人,他的查記社評也常批評國民黨政府。他認為蔣介石「沒有軍事反攻的決心,只是指望大陸同胞自發反共」,他也反對蔣介石一黨專政,曾公開批評雷震案,以及終身擔任總統的政治制度。
在蔣介石病重之際的1973年,國民黨政府邀請查良鏞拜訪台灣。根據殷海光的說法,國民黨知道查良鏞手上的明報集團勢力太大,想要拉攏他。但對查良鏞本人而言,他相當開心作為一個記者造訪台灣。在蔣經國、嚴家淦的接待下,他對台灣逐漸把重心放在民主和經濟的方針感到讚賞。但他非常不贊同蔣經國「繼承父職」的統治方式。
蔣經國、宋楚瑜、嚴家淦等人都是金庸武俠小說迷。讀過由「司馬翎」、「歐陽生」等人創作的「至尊刀」和「獨孤九劍」。遠景出版社創社人沈登恩不斷寫信請求國民黨政府開放金庸。最後終於獲得許可。但描寫成吉思汗的射雕英雄傳依然被查禁。原因是被警總懷疑「影射蔣介石」。
查良鏞在台灣有一群至交好友。媒體界中時、聯合的老闆都是長年與他一起出國訪問的好朋友。作為小說家,古龍、上官鼎(劉兆玄)、司馬翎、臥龍生、柏楊等都是他的死黨。
蔣介石過世前夕,他發表社評,直言「毛蔣二先生,年紀都老了」,建議兩岸一起把權力交給年輕人,一起進步,最後和平統一,成為現代化的新中國。或許是這樣的主張,讓原本不斷指揮媒體大戰明報的中南海,開始器重查良鏞,利用他中港臺三邊都吃得開的特性,今日金庸與中國的關係也是如此。
金庸對台灣的態度其實是滿一致的。他期待藉由媒體監督中國人民(包含中港台)及政府進步,最後建立強大的新中國。為了這個原因,他反對台獨,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的事情不容外國人介入(看看他怎麼罵胡適的)。接下來我們把鏡頭轉回中國,看看金庸怎麼面對70年代之後逐漸強大,開始能與歐美大國平起平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十) 金庸與中國
除了小說內的大中國情懷外,查良鏞在香港開了一間報紙,每天寫中國的社論,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妙的事。
查良鏞開始對中共態度變好,其實在1971年就有跡可循了。那正是中國入聯、中美建交、尼克森訪北京的時候。對於中國成為世界大國,他非常驕傲。甚至連討厭他的左派報紙都有點傻眼,寫出這樣的評論:
「直到聯合國承認中國後,查良鏞才承認自己的國家是中國。」
毛澤東死後,查良鏞期待嶄新的中國出現。他在四人幫垮台時作出了「打垮江青 普天同慶」的標題,並且把新中國的期望放在鄧小平身上。在鄧小平兩次下野期間都做出相當親鄧的報導。最後終於在鄧小平權力穩固後,受邀成為第一位在人民大會堂與領導會面的港人。
他對鄧小平的評價:「高瞻遠矚,仰俯百世的人才」
對於鄧小平的香港一國兩制,他認為:「策劃周詳,垂之長久,更遠勝前人」
前文曾提過,在金庸小說世界裡,唯一能夠真正「救國救民」的角色只有一個,那就是小玄子康熙皇帝。或許蔣經國、胡耀邦和鄧小平就是這樣的角色:經濟改革優先,有限開放,但以不危及自身統治權力為前提。
鄧小平上台的年代,也是香港人開始擔心自己未來的年代。下一篇我們會把焦點拉回香港,看看查良鏞在即將到來的中英談判擔任什麼角色,還有香港人怎麼評價他對中國態度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