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本版也有段時間了,今天看到大大的文,正好頗有感觸。
金庸在他的自序裡一開始就寫到這句名言: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
你可能會覺得這句不是廢話嗎?
但你如果認真回想一下你在看金庸的時候,你到底在看什麼呢?
你真的在看“人”嗎?恐怕未必吧。
拿版上的討論文章來說,大多數都是在討論與“武功”相關的話題,
最多人回應的文章也一定是和武功有關的。從這二點就可以看出來,
大多數讀者把“武”看得非常重,但對金庸而言這並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金庸在訪談中也說過:“武俠小說,重要的不是[武],而是[俠]。”
金庸小說裡有各種“俠”或是“非俠”的描寫,這些是在寫什麼?
其實就是在寫人與人的關係,在寫人與環境的關係,在寫個人/群體/環境
三者的交互影響。金庸要寫的是這些,武功和武林只是外面的一層皮,
而偏偏他這層外皮寫的極為出色,結果很多人就只停留在欣賞這一層了。
以叔叔我來說,我第一次看金庸原著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可能版上
很多人都還沒出生,我就已經跟著郭靖在學降龍十八掌了。這30多年來
斷斷續續的還是在看金庸,你如果問我:“金庸到底哪裡好看?”
我以前還真是覺得就是各種武功/各種大亂鬥/各種隱藏BOSS...最吸引我。
直到這一年再次重看金庸,我才發現我看的角度完全不同了!我開始真正
去認識金庸想要描寫的“人/群體/環境”。
以郭靖和老頑童來說吧,我以前只覺得他們二個就是大小二傻,可是這次
重看他們二個在桃花島結識的過程,卻是非常有感觸。
=====
那老人聽他贊揚,心里極為高興,一張毛發掩蓋的臉上,顯出孩童般的
歡呼神色,笑道:“我既不是西毒歐陽鋒,也不是什么皇爺,你再猜上一猜。”
郭靖沉吟道:“弟子會過一個自稱當年與全真教主齊名的裘千仞,但此人
有名無實,武功甚是平常。弟子孤陋寡聞,實在想不起前輩的名字。”
那老人呵呵笑道:“我姓周,你想得起了么?”
郭靖沖口而出:“啊,你是周伯通!”這句話一說出口,才想起當面直呼他
的名字,可算得大大的不敬,忙躬身下拜,說道:“弟子不敬,請周前輩
恕罪。”那老人笑道:“不錯,不錯,我正是周伯通。我名叫周伯通,
你叫我周伯通,有什么不敬?”
=====
這段情節其實已經看過多次了,但是以前卻一點感觸都沒有,只想看他們
玩左右互搏。但現在卻恍然大悟,一個人要能活到像周伯通如此豁達是有
多麼不容易?我可能一輩子也遇不到一個“保有童心而不倚老賣老“的人。
“我名叫周伯通,你叫我周伯通,有什么不敬?”
一句簡簡單單的台詞,裡面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素養!
諸如此類,在我最近一次重看金庸的過程中,我突然可以用一種全新的
視野去看待他創造的人物,然後金庸的武俠小說就只剩下“小說”這二個字,
“武俠”漸漸地融化在背景裡了。
金庸當時為了提升明報的銷售量,把小說放在明報連載,所以他不可免俗
的偶爾天外一筆安插進來一個人物或一段情節,我覺得這是可理解的。
我想也因為這個原因,讓類似李敖這種“嚴肅”看待文學作品的人,對金庸
甚至整個武俠小說流派都帶著一絲不屑。我是覺得這些奇遇啦/轉折啦....
都無傷大雅,不喜歡的話跳過也無妨,更不需要糾結於“為什麼要有這一段”
。因為除了金庸本人,再沒人能知道他真正的動機。
金庸小說的人物有千百個,你一定可以找到一個你愛極或是恨極的人物,
進入那個人物裡,就會發現原來在武林之外還有更多更多。
這成了金庸現在依然吸引我的最大原因~
P.S. 當然我承認,有時還是會在床上比手畫腳,打出降龍十八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