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力而為,趙敏對待張無忌一直是如此,
張周大喜之日她孤身闖入險地,一個約定,
面對無盡的黑暗,投入了一道光,「我偏要勉強。」。
周芷若對張無忌總是沒盡力,大喜之日獨自離去。
少林屠獅會後,小屋內張無忌面對周芷若,
看似無盡的黑暗中,透出了一道光,「倘若我問心有愧呢?」。
張無忌之於周芷若,如同周芷若之於張無忌,皆非彼此最優先考量的。
趙敏的一句「我偏要勉強。」,使兩者的重要性開始降低,
周芷若以一句「倘若我問心有愧呢?」,同時止住了下降的兩端?
這道光稍縱即逝,小屋中的她,兀自迷惘?
趙敏具有智慧、美麗、勇氣和對張無忌的愛,
雖然曾經做過殘忍的事,間接殺了五十餘名蒙古官兵、空性,
利用阿二阿三,在萬安寺學藝斷人手指,但瑕不掩瑜。
周芷若劃傷殷離的臉,與謝遜殺害整船蒙古官兵,殺杜易夫婦,
間接殺了司徒千鍾,夏胄和丐幫二位長老,
有些人我不喜歡,便即殺了,難道定要得罪了我才殺? 《趙敏》
兩人做的這些事,難以原諒但尚能理解。
趙敏對張無忌無私,對父親汝陽王?
眼下只有先救情郎,日後再求父兄原諒 《趙敏》
有些事,或許不是不用面對了,只是選擇了不去面對。
對於趙敏這一個人物,我不清楚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為了對付明教,以一柄短劍,利用了張無忌的善良,引他入陷阱。
為了救張無忌,以一柄匕首,逼走了父親汝陽王,
這卻算不算是利用了父親對她的愛?
亦或是說,正因為有個以無私的愛對待她的父親,
她才能以無私的愛對待張無忌?這時候我還不明白。
如果說周芷若的自殺是一齣她從敲韓林兒房門,
演到張無忌答應成親的戲。那麼問心有愧又何嘗不能是另一齣戲的開始?
這另一齣戲就只演到張無忌答允一件事便結束了?
「倘若我問心有愧呢?」,可能是張無忌無意間得到的希望,
也可能是周芷若有意給的假希望。少林小屋內,薛丁格的周芷若,
沒人能知道盒子內真實的她是往白的那邊還是又往黑的那邊靠了一點。
她在乎的或許只是,張無忌還想不想來開這個盒子?
小屋中的她,自始至終沒回過頭來。
萬安寺旁小酒家,趙敏與張無忌小酌時,
何以趙敏問了張無忌三次周芷若?只因他顧左右而言他。
周芷若的魅力,不在於問心有愧,在於倘若,
在於你想知道的時候她不讓你知道。
結尾,同樣是一個約定,但她偏不勉強。
我喜歡金庸在二版裡對周芷若的人物塑造,因為她不單純。
可惜在三版裡似乎趨於單純了,想起來常常有些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