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國時報【林郁平、張睿纖╱台北報導】
只要一滴口水就可以提早看出小孩的個性?國外有研究發現,青少年具有某種基因者可以
看出其暴力傾向,甚至從中找出擅於規畫財務的金融家;國內一家生物科技業者結合醫界
、學界,針對嬰兒進行基因檢測分析,結果找出十六種基因與「新奇探求」、「傷害避免
」和「獎勵依賴」等性格有密切關聯性,訂出最適合台灣族群性格篩選的參考指標。
業者強調,在現行法規嚴格規定下,採集基因一定要當事人同意,且不可作為其他用途。
基因解碼可知道先天不足的地方,後天再予以補強,還是有一定的功效與價值。
不過,台北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達雄指出,近年來國內外多有類似研究報告,但都
缺乏足夠證據,「就算是複製動物,基因和外表一模一樣,但性格無法複製。」他表示,
基因或許會影響性格發展,但不是唯一因素,環境刺激、後天教育和社交互動都會影響未
來個性發展。
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表示,人格特質絕非單一基因就能決定,近年來許多類似報告多
是用統計學推算出來、再加以分類,例如多年前流行以手掌皮紋看個性,且此研究成果未
在國際期刊發表,可信度有待商榷。
犯罪學者指出,早期犯罪生物學者就有從體型來論斷與竊盜、暴力、詐欺犯罪的關聯;現
代犯罪生理學者則從遺傳染色體、神經腦波及生化學等觀點來研究與犯罪行為相關性。
該「幼兒性格基因分類」研究,從去年十月為期半年,針對兩百五十名四到八個月的嬰兒
進行分析,研究與台北教育大學教授王珮玲、成大心理系教授胡中凡合作,並在署北小兒
科醫師王怡人協助完成。
基因研究日趨成熟,行為遺傳學家陸續找出與人格特質有關的基因,且有些已應用在憂鬱
症、自閉症等疾病上。傳統性格分析是依據生活經驗、推理彙整等方式產生,基因檢測則是以分子生物技術解釋
各種遺傳特性及人格特質,可有效彌補其缺點;並讓父母、老師能「因材施教」,讓孩子
能發揮自己的優點,提供更合適的教育及親子環境。
影音新聞: http://ppt.cc/a4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