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OSyu (小悠一下!!)
2013-07-24 08:46:05風箏,亦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閩南語稱風吹。
古代稱之爲「鷂」,北方謂之「鳶」。
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哨子,
其鳴如箏如琴,故稱「風箏」或「風琴」。
現代以風箏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
傳説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爲「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
鳶,乘之以窺宋城」。
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
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
信有之乎?』」説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韓非子》記載中木鳶的發明者不是魯班而是墨子墨翟。墨翟(公元前478-392年),
為春秋戰國時的哲人,諸子百家中墨家的代表人物。
《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翟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
今山東濰坊境內),「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2]。意思是說墨子曾就研究試
製了三年,以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將其放飛並使其成功飛起,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墨子製造的「木鳶」(或「木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
另《康熙字典》中釋義的木鳶發明者也是「墨翟」[3]。而《墨子》中記載魯班發明的
「木鵲」比墨子的「木鳶」更加精巧:「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後東漢蔡倫發明造紙朮之後,才開始出現紙做的風箏,稱爲「紙鳶」。
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
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
兵,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取得了成功。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
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7]。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
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清朝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
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
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產地
開封、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陽江並稱中國六大傳統風箏產地,
而全國最大的風箏製造地在山東的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