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aobao.com/news/china/story20181013-898657
臺灣各家新聞臺每天從下午到晚上的政論節目,表面看似多元,百花齊放,看久了就會
發現,無論是什么主題,不管你怎么轉臺,嘉賓來來去去都是這么些人,他們就是所謂
的“名嘴”。
早年的政論節目為了維持觀點平衡,通常各找兩名親藍、親綠的名嘴上場,2004年因前
總統陳水扁的兩顆子彈,臺灣社會嚴重分裂,藍綠對立,藍綠電視節目涇渭分明,于是
一些立場鮮明的名嘴各擁其主,成了固定來賓。從新聞人轉行當“名嘴”,每個人一小
時的價碼是3000元(新臺幣,下同,134新元) 左右,重要人士五六千元不等,有些人甚
至被高薪“包月”,早已非秘密。
名嘴為沖高收視率 故意制造沖突
一位已逝的友人曾告訴我,自從當了“名嘴”后,年薪200多萬元,比過去任職媒體多了
不少,唯政治評論有淡旺季(選舉前是旺季),收入不穩定,連岳父母都會擔心他們一
家的生活,所以只要有節目call他就去,他苦笑地自嘲是“應召男”,“為了沖高收視
率,弄狗相罵(故意制造沖突之意)是常有的事”。
評論時政、臧否人物,原是新聞人的職責,但20多年下來,為了自身的理念或利益,整
天口沫橫飛,唯恐天下不亂,甚至散播謠言,制造假新聞,官司纏身者大有人在。學界
多次倡議反制這些“公害”,但政府以保障言論自由為名,放縱這些名嘴禍害社會,民
眾再痛恨這些“冥嘴”,除了拒看,別無他法。
“打臉名嘴”節目在網絡頗具知名度
今年3月下旬,網絡出現一個名為“打臉名嘴”的節目,以具體的影片資料,將彭文正、
周玉?等節目主持人及名嘴們過去的言行作前后對照,凸顯名嘴的昨是今非,讓觀眾明白
名嘴如何斷章取義、移花接木,在網絡頗具相當知名度,訂閱者已近8萬人,累積點閱率
也超過600萬人次。
被“打臉”的名嘴自然也展開反撲,像周玉?就公開指責“打臉名嘴”粗制濫造,用丑照
片丑化名嘴,讓人有假新聞的感覺。“打臉名嘴”也坦承,實在是為了做這個節目才開
始學制作影片。但“打臉名嘴”的內容皆是有憑有據,而非主觀批評。
該節目在8月中旬進行“顧人怨名嘴排行榜”谷歌實名制民調,回收5646份調查,入榜的
前10名分別是周玉?、姚立明、余莓莓、羅淑蕾、王瑞德、陳敏鳳、吳祥輝、王時齊、唐
湘龍和尚毅夫,綠藍占7比2,最后一名無特定政治立場。該節目表示,民眾最痛恨、最
厭惡的名嘴就是周玉?,也保留了調查原始資料,歡迎名嘴來告。
網絡的興起使得這些名嘴不再壟斷言論,不少網友留言,感謝該節目扮演網絡羅賓漢:
“有效的嚇阻網絡抹黑的囂張氣焰,更讓我感受到言論自由的重要性,這便是臺灣的價
值”“這些名嘴不斷點名你,代表他們真的被影響了,網絡讓臺灣的政治開始越來越走
向民主,全民監督的力量,讓這些電視名嘴不再能混淆視聽,顛倒黑白,支持法院見,
律師費開放募款,我們一定會資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