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
: 而軍令部當局在各艦種的項目上,似乎都是用這種眼光做軍備計畫的立案的。
: 這樣的思想用來做軍備計畫其實也是可以的,
: 如果是財力豐富、相對假想敵來說擁有優勢海軍的英、美海軍就沒問題。
: 然而這樣的思想,也只是將海軍軍備的相對性大幅限縮,
: 將"各艦種都比敵方優勢"當成確保海防安全的條件而已。
其實以井上本人的話來說,
這種心態是用明治時期的頭腦規劃昭和年代的軍備。
美國海軍有A艘戰艦、我們就得有0.8A艘;
美國海軍有B艘重巡、我們也要有0.8A艘....
而跟工業生產力全開的美國相比,
這樣的軍備競爭其實是沒有希望可言的。
不過說真的,即使日本海軍照井上的意見大幅強化航空戰力,
戰爭的結果可能也是日本多拖一點時間而已。
: 2. 日美戰爭的形態
: 若日本與美國交戰,考慮其戰爭型態之後,
: "日本不敗在美國之下"此事會因軍備形態不同而有可能達成、
: 並且也是我方應全力追求的目標。
: 然而,日本擊敗美國、令美國屈服則是不可能的。其理由非常簡單明白:
: (1) 美國的本土極為廣大,不可能將其全部國土徹底攻略。
: (2) 美國的首都攻略一事同樣也不可能,理由同(1)。
: (3) 日本不可能完全殲滅美國的作戰軍。
: (4) 美國的物資豐富、且對國外輸入的依賴性低,
: 即使被封鎖也不足以制其死命。
: (5) 美國擁有長大的海岸線、且離日本的距離極遠,
: 並且還擁有太平洋與大西洋兩方面的海岸線,故日本軍幾乎不可能達成海上封鎖。
: (6) 美國位於北美洲的中央位置,擁有陸上的國界,
: 因此不可能達成完全的進出口封鎖。
: 而美國的對日作戰,由於日本與美國本土的距離遙遠,
: 因此美國對日作戰的困難性正如同日本對美作戰的情況。
: 然而其他的條件則大異於日本對美國的情形:
: (1) 美國可能攻佔日本全土。
: (2) 美國可能攻佔日本首都。
: (3) 可能殲滅日本的作戰軍。
: 此外:
: (4) 日本可能因海上封鎖、交通線破壞而導致物資缺乏。
: (5) 技術上並非不可能實施對日本的海上封鎖。
後來有位海自的軍官寫了一篇英文版的新軍備計畫論介紹文章,
以"A Chess Game with No Checkmate"為題,
投稿到1974年1-2月的美國海軍戰爭學院論文集(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題目本身的意思其實就是井上反對對美開戰的主要理由:
面對這種無法殲滅主力、占領首都、海上封鎖也可以不當一回事的對手,
對美戰爭根本就是一場不可能把對方將軍的棋局,
而以上這些反而都是自己的弱點!
: [對美戰爭的戰爭型態]
: 1.
: 美國必定會使用大量的潛艇在日本近海與日本的重要交通線上活動,
: 與航空兵力共同進行海上交通破壞戰,達到對日物資封鎖的目的。
這點其實也是美軍的作戰規劃,
只是開戰前幾天日本就摸到特大獎,
把菲律賓的美國陸航重創、並且還把當地的潛艇魚雷庫存全部報銷掉,
因此日本的南進過程中並沒遇到太慘烈的問題。
另外就是美國魚雷的品質要到1943年後半才比較可以用,
在此之後日本的商船損失就開始爆增了。
: 日本在國家生存與作戰遂行的必要性兩方面上,
: 都必須對抗美國潛艇與飛機的攻擊,以確保海上交通線。
: 從這點來看,海軍的海上交通線確保,將會是戰爭上的重要作戰。
: 美軍的潛艇與飛機,
: 必然會利用以菲律賓為首的西太平洋各美國領土作為基地活動,
: 而對於日本來說,若要將之徹底根治,必定需攻略東亞的各美國領土;
: 此外,若以上領土為日本占領時,該處的航空基地反而可以為我軍所用,
: 讓我方的飛機活動能力更加積極化,並且往前推進。
其實以機場設備的完善度來說,
日本占領的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等地的機場完善程度,
比日本內南洋地區的還好上不少。
在華盛頓條約中,除了各種船艦的單艘與總噸位限制之外,
同樣也有限制太平洋上諸島嶼的基地規模不得擴張。
而日本人在前一部分不惜動用虛報排水量的手段拼命加強,
但在後一部分倒是乖乖遵守到條約結束。
: 3.
: 日本如成功攻略以菲律賓為首的西太平洋上全部美軍基地,
: 將決定戰爭的大勢,日本將成為西太平洋上的事實上王者。
: 不過,由於潛艇的存在,制海權的意義將與過去的絕對性有所不同,這點需有所注意。
在前面提到的投稿文章登出後,
除了獲得許多歷史學者與美國海軍方面的好評,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校長Stansfield Turner中將也親自回覆:
================================
當年井上提督預見未來的建言書未被日本海軍接受之事,
對今日的我們也有可以適用的教訓。
這位提督當年指出戰艦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了,
而現在的我們,是否有認真思考過航空母艦真的會繼續是主戰兵器嗎?
現在我們所思考的海軍戰略構想,真的能對應未來的事態嗎?
下官對井上提督提出的"在潛水艇存在的今日,
制海權的意義將不會如過去一般的絕對性"這點特別感興趣。
這不只在當時是嶄新的思想,即使是今天的我們恐怕也還沒有十分了解它的意義。
================================
其實這就足以說明美國海軍之所以強大的理由了,
作戰用兵思想除了彈性不死板之外,
隨著時間的改變也會不斷更新。
而日本海軍雖然在日本海海戰取得空前的大勝,
但作戰思想也跟著卡在那個年代。
面對物量絕對優勢、兵力整備均衡、思想也更富彈性的美軍,
其實能保持不敗都已經非常困難,
讓美軍屈服的機率更是幾乎等於零。
(整篇文章中,
井上強調的軍備目的都是"讓日本保持不敗",而不是擊敗美國。
"自己不敗"跟"擊敗對方"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 4.
: 日本應將多量的潛艇兵力推進到夏威夷、或是美國西岸水域,
: 進行對美國的通商破壞戰,同時應適當實施對美軍水上兵力的突襲作戰。
: 過去的計畫中,潛艇的任務是在美國艦隊出擊、西航時進行偵查、
: 回報訊息並進行跟蹤,但以上任務成功實現的機率並不高。
: 因此,為了發揮潛艇部隊的價值,也必須對潛艇部隊給予突擊的任務。
任務成功機率不高的原因,
主要是潛水艇的觀測與通訊能力本來就相當受限,
因此早期日本潛水戰隊的旗艦是可攜帶水上機的輕巡洋艦,以作為潛水艇的耳目。
但是在1932年的幾次演習中,
潛艇本身從馬紹爾群島發出的電報中,大概一半無法傳回本土;
而參加演習的三個潛水隊之中,
防空能力貧弱、且單艦突入敵方水域的旗艦輕巡,
全部都沒多久就被假想敵軍的航艦飛機發現並判定擊沉,
潛水隊自然也立刻陷入單獨各自為戰的局面,發揮的戰力也大打折扣。
因此日本海軍從水上與水下的兩個方向作設計:
水上的是新的潛水戰隊旗艦用巡洋艦,也就是後來的大淀級輕巡;
水下的就是通訊能力強化的旗艦用巡潛。
不過相比之下,
一開始就不要做這種不適合的工作反而會比較好。
(而且日本潛艇用在搜索時經常使用散開線配置,
這也成為日後潛艇大量損失的問題點。)
: 過去的兵力整備方針中,幾乎都是以整備艦隊決戰兵力為最主軸,
: 而對於攻略作戰中僅是抽出主要兵力之一部暫時轉用、
: 或是將不堪用於艦隊決戰第一線的老舊兵力混集後編成攻略戰艦隊。
這點其實在威克島作戰時就出問題了,
第一次攻略戰敗退的原因除了船艦本身老舊之外,
登陸行動沒有飛機支援而被美國的幾架F4F拼命騷擾也是很大的問題。
: 然而,近年的陸基飛機性能大幅進步,
: 可在海上活動的航空兵力主體將會是陸基飛機與飛行艇。
: 過去是制海即可制空,
: 今日則是即使不出動水上艦艇、僅使用陸基航空兵力就足以取得制空權了。
: 反而不如說航空兵力已經獨立出來、
: 可以不受到水上艦艇活動的限制而取得制海權,
: 因此制空權反而是制海權的基本前提了。
在二次大戰中,"靠陸基飛機即可取得制空權"其實是部分正確的。
以井上的想法,航艦飛機的威力相當強大,
但航艦本身遭遇攻擊時也相當脆弱,
因此使用陸上基地會比較有利。
這點在戰爭前期其實是可以成立的,
特別是艦隊方沒有強大的海航戰力時是如此。
1941年的地中海與東南亞、或是1942年的瓜島戰役,
都可以說明陸上基地的飛機對艦隊的威脅性。
(其實1942年早期美軍航艦部隊突襲拉布爾也被一式陸攻抓到、
錫蘭海戰時日軍航艦在沒預警的狀況下被英軍轟炸機兵臨上空,
也都是相當值得警惕的例子。
只是前者被美軍的艦上戰鬥機攔截、後者則是高空投彈而沒有命中。)
然而,1944年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反攻中,
除了集結大量航艦運用,以大量艦載機壓倒日本守軍的航空兵力之外,
在重點登陸戰之前也必定會使用各種佯攻手段迷惑日軍的判斷。
日軍對美軍的主攻方向判斷失準、戰鬥臨場條件的問題、
美軍雷達預警帶來的防禦優勢、飛機性能的差異被拉大、
以及日軍飛行員素質的日漸下降,
都使得日軍陸基航空隊反而被美軍的航艦部隊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