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市新總圖的館藏「內涵」如何,這點我有幾句話要說。
台灣的圖書館,大概分成三種類型:國家圖書館、學術機構圖書館,還有地方圖書館。
我們該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它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果連這點都搞不清楚,就枉談要建設一個好的圖書館系統了。
國家圖書館的首要任務是什麼?其實它是我國的「法定送存機構」,
原則上任何在我國的出版物,都必須送存一份給國圖。
拿地方圖書館跟國圖比館藏,那簡直是曹操比岳飛,既沒有必要也引喻失當。
概念上來說,國圖是我國文化的總集成,「平易近人」從來就不是它的首要目標。
學術機構圖書館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是為了提供機構內學術研究活動所有可能會使用到的文獻。
所以特別著重在學術期刊與電子資料庫的訂閱。
但這些東西若不是相關研究人士,根本不會去碰它。
有人會在市圖裡面大搞其學術研究嗎?
我想很少,所以拿地方圖書館跟學術機構比「內涵」,我想根本是搞錯重點。
那麼地方圖書館肩負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依我看,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所有市民都能接觸到基礎的知識資源」。
「平易近人」、「伸手可及」就是縣市圖書館系統每天該努力的目標,
而對於偏鄉地帶,甚至肩負有弭平數位落差的重責大任在。
至於斤斤計較館藏有幾百萬冊?有沒有什麼善本珍籍?我想那反而不是重點。
高雄自從縣市合併以後,我們可以發現到,在圖書館這一塊有很大的躍進。
過去的市圖給大家什麼感覺?我是後驛出身的,社區裡的三民圖書館,
在高市圖改革以前,根本就是一個充滿霉味、地板破損,
上面有個不怎麼使用的大禮堂,總之是非必要不會想進去的地方。
但這還是市區的圖書館哩!鄉鎮的圖書館會是怎樣?
可能只是屈居於戶政事務所或民眾服務社的一角,連灰塵都沒有人打掃的地方。
問居民圖書館在哪裡?十個有九個半不知道。
在舊時代裡,所謂鄉鎮圖書館,好像只是一個存在於縣府單位的電話簿裡的幻影。
但是我不得不說陳菊執政的近八年來,在「市圖」這一塊上面落力極多。
首先,有些新發展的,單里人口數都已經破萬的中產社區,
像菜公、新莊仔、河堤社區、凹仔底等,幾十年來都沒有專屬的社區圖書館。
原縣境內的人口稠密區,像鳳山,比起舊高雄市來講只有更慘沒有最慘。
但是近幾年來,市圖已經注意到這一塊,
像左新、楠仔坑、河堤、鳳山中崙、草衙、大東、大寮中庄等,
都已經改裝、陸續完工或興建中。高市圖的發展終於跟上了人口的流動。
像左新分館,開館的第二年就成為全市借閱量榜首,
你就知道舊市圖系統有多麼落後於人口的發展了。
第二,市圖終於開始著力於偏鄉資源平衡這一塊。
像桃園、那瑪夏、茂林的圖書館,都已經從聊備一格,
而成為有獨立空間、有舒適閱覽空間,甚至是連網數位化的嶄新形式。
這點對於根本不知道要從哪裡著手弭平數位差距的偏鄉來講,毋寧是一大強心針。
第三,是圖書資源「物流」系統的建立。
舉個例子來說,絕大多數的館藏,在整個市圖系統裡面可能就只有一本。
如果你人在旗山,想看的書卻在岡山,那怎麼辦?
所幸高市圖跨館借書的物流服務已經行之有年,這是pull的部份。
push的部份,則是主動派遣「行動圖書館」車到偏鄉裡面,來製造書與人接觸的機會。
另外,大家沒注意到的是,新總圖之所以蓋這麼大,
有一個原因是它要成為國圖系統的物流資源中心。
如果市圖能透過這方式做到連通國圖的話,
高雄某種程度上也能彌補到沒有國家級圖書館的缺憾。
綜此以上,相信大家對於高市圖扮演的角色,
以及近幾年高市圖的改革與快速發展,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
高市圖這幾年的進步,簡直是不可以道里計。
總圖的興建只是金字塔頂端的那塊石頭,底下還有很多很多的基礎功夫正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