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著市況越來越差,真的有些感觸,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沒有看報紙的習慣?
有的話,是否都會去看一下最後面的廣告頁,
裏頭有個「廉讓」的那一欄?一些平常我們會經過、
看似經營得很穩的店家,意外的竟然在報紙上頭刊登了尋求頂讓的消息,
或者有空也可以到 591 網站看看,要頂讓的店家也是出乎意外的多,
雖然經營不下去的真實情況我們不得而知,
但也十之八九反映出在這座都市當中某些店家在經營上面臨了困境。
而這些店家,也多半是以低薪的服務業、餐飲業為主,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他們就是因為不肯花錢請人才,
如今才走到這步田地的,不過就漣漪效應的觀點來看,
會讓這些小型商家只想要用低薪雇用工作人員的原因,
單純就是為了讓自己越賺越多?或者是因為目前的消費市場低迷,
不在人事上面壓低成本的話生存不下去呢?
當然,這絕對不是在說小商家們刻意去壓低薪資成本的舉措是合理的,
小弟從昨天爬文到現在,發現大家多半是對於目前遇到的現況描述、
比對其他城市目前的薪資,而苗頭的指向則多半是規模大到足以影響
勞動市場的私人大型企業,例如日月光,這樣講的確也沒有錯,
我們可以看看南科,光是台積電與群創的進駐,
就對台南整體的消費市場注入了不知多少活水,這些來自各地的工程師,
因為工作的關係有大部分的消費行為都與台南在地的商家息息相關,
吃個飯、買個飲料、逛個商場、看部電影,甚至相約去喝茶等等的,
這不正是構築廠區周邊乃至整個臺南市區消費市場的主力之一呢?
更遑論擁有次一級消費能力的大學生們了。
君不見台中不也是從十幾年前慢慢走到今日繁榮景象的嗎?
本地產業聚落升級有成、產業規劃也逐漸開始出現效果,
更多的人跑到該座城市落地生根,便產生更多的消費人口,
消費需求一高,供給面自然得以維持,乃至擴張,這是無庸置疑的。
個人淺見,正是一直缺少足堪對外地人才產生巨大吸引力的大規模企業,
而傳統產業也因為早期西進大陸的緣故技術、人才大量外流,
無法保有如台中工具機產業那樣的競爭力,如今螺絲業在世界上
尚有一席之地,而原先引以為傲的遊艇業則有些岌岌可危了,
石化業目前也被當成過街老鼠,零售業則是承接消費能力衰退後的最後一堵牆。
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在勞動市場裡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這除了可以說是市政府
招商不力、與財團妥協之外,中央的產業規劃也有一定的責任,
竹科當時如果不是選在新竹而是路竹,岡山的房價如今可能會比竹北還高了吧,
不過這裏還牽涉到押寶在高科技產業裡頭的失衡及耗能、污染問題,
在此就不深究了。
與其一直期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硬起來,或者做點什麼,
個人是抱持著不期不待的態度啦...把今後的人生寄託在幾個跟你一樣舉手無措的
官員身上,無異是請鬼拿藥單,先把自己所處的環境看懂了,再來尋找有什麼事
是還可以做的,別老說是為了家鄉,為自己就好,把自己顧好了,我們才有資格來談論
要怎麼拯救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