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eter308 (pete)》之銘言:
: 當初戰後台灣在積極發展經濟
: 需要輕重工業和貿易出口
: 在這種機緣下造就高雄市的經貿產業的蓬勃發展 (高雄有非常強大的工業基礎和高雄港)
: 中鋼 中船 中油和一堆石化業 以及加工業都在高雄
: 這些產業帶動相關中下游產業鏈聚集 也連帶刺激高雄整體的消費
: 帶動後來的經濟發展讓高雄有本錢變成雙直轄市之一
: 可是國家政策後來轉移目標變成去發展高科技業
: 高雄還是只能專注在重工業結果就慢慢開始追不上其他縣市了
: 當初高雄能變成雙直轄市之一
: 是不是真的是有點運氣成分和倚仗政府重大政策的實施?
: 現在的高雄可以算是時代的眼淚嗎?
: 因為感覺還是在吃過去雙直轄市時代經濟發展遺留下來的老本
: 並沒有創造什麼新的話題!
高雄是國際大港,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重工業在大港附近是因為依賴性而來.
但一個國際大港,不要重工業其實也有很多發展的地方.
可是問題是出在台灣自己本身.
當年世界走向自由貿易.
台灣應要搞戒急用忍,走科技業.
造成高雄港雖然油輪一大堆,可是港和高雄市是分離的.
所以新加坡/香港靠港口賺到翻掉,高雄確慘兮兮.
更慘的還有這20年的大量中小企業外移中國東南亞,更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現在台灣有很大的收益,都是..
工廠在東南亞出貨,總公司在台北接單.
所以稅繳台北,台灣在"數據上"經濟一片繁榮.
但是人民全都吃不到.
因為工廠在東南亞,工作機會在東南亞,台灣只有總部而已.
而總部又因為之前群聚效應都窩在台北,所以台北才沒有和中南部一樣很明顯的狀況.
so...其實你除了台北和新竹,其他縣市也沒過的比高雄開心.
另外高雄的人均收入還是很高...
目前也是因為這樣.
台灣數據上非常賺錢,而賺的錢都在"資本家"手上...
因為賺錢都在海外賺回來的,所以跟人民無關,但國家數據卻存在.
而這些資本家手上的錢,自然就滾入資產上,包含不棟產和股票.
這也是為啥明明去年經濟一度很悲慘,股票數字還是很高.
更不用說這些年的不動產...
並且這種情況還在加劇中,自己去看央行這些年印了多少鈔票.
而全世界都在印鈔票,惡性刺激通膨(因為很多國家都通縮).
大家看不到的背後,有更龐大的資金依然灌入各種資產上.
並且都是錢直接進入資本家手上,不經過人民和內需市場.
但是這是世界趨勢,台灣政府也無法抗拒就是了...
而高雄問題就是在於,這種工廠在海外賺錢總部在高雄的公司太少.
所以更明顯的賺不太到錢..
(但其實你看中鋼,去年年終發不少,就是因為海外賺不少)
其實蔡政府如果我沒搞錯的話,他其實想要推升通膨.
所以才像一例一休,林全說漲價是正常..
然後不是還在研擬漲營業稅和營利事業所得稅.
主要就是台灣通膨太低,都在1%上下...相對我們最愛比較的南韓,整個差太多.
因此沒搞錯的話,其實蔡政府是想要推升台灣通膨上2%.
當通膨足夠後,甚麼年金阿,還是債務阿問題,都會變得很好解決.
尤其台灣美元存底很厚,黃金儲量也很夠.所以推升通膨我們有非常多的後盾可以支撐.
然後無論政府負債還是年金破產,高鐵破產等等等的問題.
全都是欠"新台幣".
只要通膨足夠,自然就可以去債務化.
另外,刺激通膨後,自然就可以擴大內需市場.
也許短期會有一些消費蕭條的狀態,但時間久了該有的消費還是回歸基本需求面.
自然就會放大整個內需的"價格"和"利潤"的數字基礎.
so...如果蔡政府真的要推升通膨,後面物價還有得漲的,大家敬請期待.
不過基本上,大家要感謝張金鶚和柯文哲.
他們兩個聯手把企業全都嚇死.
一個大漲稅金,一個不按照條約搞大巨蛋..
所以企業全都嚇死,很多企業總部都離開台北.
而本來台北就因為這1x年來,不棟產價格漲到嚇死人,過高.
只是企業無奈聚落已經在台北,沒辦法自己一家走掉,所以只好硬掏鈔票稱.
但是今天張金鶚和柯文哲壓垮了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後,大家開始出走.
這一走,大家自然就會接連的走光.
成本那麼高,我為啥要把總部設在台北??
我跑桃園跑台中不是更爽,成本大幅下降多開心.
尤其一堆都是工廠在海外的,我總公司在哪我都是接單,我為啥要在最貴的台北接單?
並且我們也可以從台北這段時間的投資開發招商看的出來,全面停擺.
台北最近的投資開發幾乎是六都最低,最多跟台南差不多.
六都規模最大應該是桃園航空城,那真的是一個超大的計劃.
但是這個還沒進行.一切都還在紙上談兵中...
而..進行中規模最大是高雄,一個人打人家三個都市的規模和資本.
再來才是台中,台中後才是新北,新北後才是台北和台南.
這其實也顯示著資金和台灣的重心又跑回高雄的指標之一.
之後再看工業區是否有繼續擴張,畢竟高雄的工業區土地幾乎都用光了.
而剛弄了一個和發產業園區後,仁武綠能產業園區也在大家都沒注意中偷偷的通過.
而台積電事件更是指標,他在路科但不在工業區範圍內.
而是路科北邊的住宅用地那一區(但土地還是路科的)
目前看起來應該是會讓都發局再把使用分區改成工業地好讓台積電來設廠.
當然高雄真正要強,還是要港口效應發酵.
雖然港務局和市政府合組開發公司,也算是跨出的某一步.
但是更多的還是貿易金融上面的解放.
台灣太保守,甚麼東西都太害怕,都要梅風險..
風險和機會永遠都是掛在一起的,你沒風險,機會就低.
你一個保護主義那麼強的政府,是怎樣給人民機會??
剩下的當然只有巨無霸企業賺一些低風險賺不多也餓不死的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