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位公眾人物因為在美麗島站
拍了一張照片引起了很多意見
的確造成這樣別人這樣的印像也是因為高雄現在捷運兩條線
當初的規劃過度樂觀和過度的建設導致人流不足營運成本過高
所以人潮看起來就是稀稀疏疏然後因為範圍空間太大電費太高
變成冷氣不開燈也不開造成別人對高雄捷運的印像逐漸變得不好
但是我認為這些其實都是歷史包袱當初規劃高雄捷運的時候
台灣也只有台北有捷運能夠參考得不多
當初其實就是台北怎麼蓋高雄就怎麼蓋
的確是少了把總人口因素算進去這的確是當初政府的疏失
現在高雄黃線喊出的目標是完成之後總運量50萬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數字不可能也覺得是天方夜譚
可是在我眼中我覺得這並不一定是天方夜譚
以我住過8年的溫哥華來講大溫哥華地區2016年人口統計245萬
在加拿大每1000人有662台汽車比台灣平均 330多了一倍
溫哥華地區只有中運量的捷運系統,總共三條線79公里的路線+2條brt
運量卻有45萬人/天,相反高雄有270萬人口
兩條算是中運量的捷運可是使用率只有18萬人/天
足足比人家少了一半多一點
這其實有點顛覆大家的印象高雄公共交通使用率的意願
竟然比印像中大家都在開車的西方國家城市還要低這麼多
可是高雄人真的都不搭捷運嗎我是否認的
說真的上下班時間甚至是深夜捷運站還是會有人在搭車
就像今天很難得晚上11點45分在美麗島站等往大寮方向的列車
隨便拍了一下月台
http://i.imgur.com/7jzUIlr.jpg
http://i.imgur.com/prtKi7T.jpg
這是收班的倒數第三班車,
我隨便數了一下兩邊等車的人數還有大約七八十個人,
看起來很多都是剛下班疲憊不堪的上班族
捷運的優勢就在這裡顯現
就算很晚下班還是有安全回家的交通工具
想看看如果下班這麼晚還要騎或開半個小時車回家
確是增加一個風險
所以無論如何我認為捷運都是值得投資
只是投資的方法興建的方法跟營運的方法的確是要做出一個符合
高雄現在人口的方式
高雄第一次蓋捷運歡天喜地,搞了一堆藝術車站站體有多大弄多大
從來沒想過營運之後每一顆燈泡每一個地磚的損毀都是一種成本
然後只會說學習歐洲國家學習北歐人文氣息,
可是我們收入就北歐的四分之一是要怎麼學XD
要學不如學學溫哥華如何簡單的把捷運蓋起來
http://i.imgur.com/XCH6GS8.jpg
這就是溫哥華捷運的列車還有月台看起來其實就是非常簡單
車廂簡簡單單的兩節可是一樣作為中型城市
高雄跟溫哥華的確都是負擔不起大型捷運系統的維護成本
過多的建設代表更多的維護成本
http://i.imgur.com/RMsX7O0.jpg
同樣一個月台人家就可以很簡單的呈現小小兩節的空間至少燈都可以打開XDD
沒錢開冷氣至少不要裝全封閉月台門讓大家悶在裡面
其實很多這些東西在建設的時候就可以考慮
以前我看溫哥華捷運也是覺得好簡陋,
8年前第一次搭高雄捷運覺得好漂亮,可是5年後大家就見真章了XD
另外高架化地下化也是影響成本的很大原因
溫哥華的捷運系統除了進入人口密集地方之外
基本上高架化為主至少不會有什麼地下化隧道穿過農地
這種荒謬的事情發生
其實就算年東京香港新加坡這種大城市
只要稍微有空間還是會用高架橋
所以也不用覺得高架橋高架化就二等公民
另外就是高架車站也是可以設計得很有藝術感
不一定像紅線那種笨重的感覺
大家可以注意玻璃圍牆幾乎都是完全密封或者是
有一定的高度,因為溫哥華也是很會下雨的城市所以人家在設計的時候
就有考量到這一點有時候美觀設計同時也是可以實用
http://i.imgur.com/SnACqjy.jpg
現在高雄捷運黃線在規劃當中路線大方向看起來是沒什麼問題
可是我認為費用的確是有點過高
是不是可以減少站體的面積?
是不是可以減少出口的數目?
是不是哪一段式可以高架化來減低成本呢?
我相信任何建設都不是壞事可是錯誤的建設事在人為
捷運可以減輕交通負擔在台灣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就是減少大家騎車的風險
畢竟台灣大部分家庭就是只有一台車
停車位也非常不夠,在沒有公共交通工具的情況下
機車成為為大部份人代步的工具
無形中讓大部分的人都部露在高風險之中
如果今天交通真的很方便說真的誰想騎車?
今天我想跟反對在高雄蓋捷運的人講
高雄的人口絕對可以撐得起三條捷運加輕軌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蓋什麼樣規模的捷運
當政府又出來說要搞什麼藝術捷運的時候
清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GDP只有北歐4分之一XD
拜託簡簡單單安安全全把捷運蓋出來就好
回到根本捷運只是一個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而已
而現在高雄缺的就是可以到家的捷運站
如果你是捷運反對者其實可以
找個時間親自來體驗一下高雄捷運
再怎麼慘也不可能是報紙上面寫的那些東西
親身體驗可以打破很多流言。
*溫哥華skytrain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