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也是高雄土生土長,一直到大學才離開高雄,在台北待了將近十年之後,
前年才因為家裡的關係回到高雄的中藥行幫忙了一年多,
同時間因為擔任MOPCON的贊助組長所以也跟南部的軟體圈以及外商公司有接觸
去年因為覺得空汙太嚴重加上一些個人因素近期又回到台北
算算總共人生在高雄的時間確實差不多是20年
我覺得可以分幾個點來討論這幾年的變化,個人觀察可能有所偏差,若有錯誤還請指正
1.經濟面:
小時候因為PC產業興盛,還有進出口貿易發達的關係,我記得我念雄中的時候建國路經常
都是水洩不通,長明街也是我們很常去採買電子材料的地方,隨著PC產業邊緣化,這個體
系也隨之崩壞,從音響轉變到動漫、以及更多的個人娛樂產業,但整體的產業影響力其實
是從供應鏈慢慢轉向個人消費的型態,這部份沒有實際的數據比較難具體談,就是個感覺
今年因為跟贊助商談的關係做了一份資料,中英交雜有點傷眼請海涵:
https://goo.gl/sRDrzZ
簡單說從稅收的角度來看主要產值還是集中在製造業跟零售業,兩個產業都是毛利偏低的
完全競爭型產業,相反的在比較高毛利的金融與資訊業合計還沒超過10%
同時透過104網站篩選資訊工程師職缺開出月薪超過四萬的公司,結果是手指頭就可以數完
相較之下我在台北很容易就可以拿到月薪超過十萬的offer,這對人才來說是一個很嚴重的
推力,我有許多同學在竹科年薪加上分紅都是超過兩百的,更別說在矽谷的都是四百起跳
,即使加上物價平權之後實質購買力還是遠遠超過高雄的水平,所以人才出走的問題是高
收入的人會一直離開,但因為實質購買力低落使創業成本下降,會吸引很多小生意跟零售
業進駐,相反的高階的產業會因此死掉或是被迫轉型成低階的消費型態,除了服務傳產老
闆跟二代的產業例如跑車之外,其他中產階級高階消費的產業應該都是在衰退狀態,但中
低階的消費就可以蓬勃發展,這部份就要透過更深入的市場分析才能具體的看出來。
2.環境面
以前我家仁武低窪地區自從長庚醫院把小貝湖填平之後夏天幾乎都逢豪雨必淹,我小時候
還因為這樣上過幾次新聞,真的是太慘烈,這幾年明顯有改善許多,滯洪池恢復了高雄原
本水文調節的系統,不過如果看古早時代曹公圳的系統會發現後來的土地開發造成的傷害
還是非常巨大,目前的進展只能說是一定程度的修復而已
個人覺得比較嚴重的是空氣汙染,這部份有很多客觀的數據可以比較,但其實也很難說得
準到底好還是不好,干擾因素很多,個人覺得主觀的判斷可能在這方面更有效,我去年底
因為經常往返南高軟體園區,從北高過去都要快一小時,11月之後每次騎機車回來都會感
覺到喉嚨明顯刺痛,沒有靠家裡的中藥去處理就會不舒服很久,那時候85大樓常常淹沒在
紅色的煙塵裡面,我小時候很少看過這樣的景象,以前騎機車或是腳踏車去學校就算不戴
口罩也不會覺得太不舒服,但這兩年真心覺得嚴重許多,不知道到底是中國的霧霾影響大
還是石化工業影響比較大,如果有機會騎機車去林園附近不要戴口罩感受一下那個空氣就
會明顯感覺到我們居住的環境是暴露在什麼樣的東西之中。
3.交通面
這應該是目前砸了最多錢,但是成效最黑人問號的部分,我每次搭捷運都覺得很困惑為什
麼捷運站的站體要設計這麼大,階梯超長,然後又常常不開冷氣,但其實更關鍵的問題是
通常大眾交通運輸系統是從一個中央熱點往外開始擴散,例如台北的台北車站、忠孝復興
都是屬於樞紐型的交通熱點,然後就會帶動沿線周邊的商圈與建設發展,再逐步往外擴散
,形成新的樞紐例如忠孝新生或是東門站。
但是高雄的捷運發展很詭異,美麗島站附近的商圈幾乎剩下婚紗跟旅宿,連美食都所剩不
多,應該跟市中心產業空洞化是有關的,然後把重大投資都放在端點的南高跟北高,結果
大家去這些大型賣場的時候通常都是開車,搭捷運去做採購並不是很方便啊!
以我們做軟體創業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交通樞紐附近要有生態系,除了食宿這些基本需
求之外,最好也要有高階的人才在這附近流動比較好談生意,然後高階人才都在南高的高
軟那邊,或是居住在北高的左營,中心除了沒有好的高等學院之外也欠缺人才的流動,就
導致市區形成一個很空洞的狀態,但去左營、南高或是仁武、鳳山又會覺得很繁華,有點
像是經濟流動停留在各自的小圈圈裡面,欠缺大範圍流動的狀態,這對想要規模化的服務
業來說應該不是好事,會導致行銷的成本異常的高。
一點心得雜談,提出問題正視問題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第一步,我們過去在MOPCON做了
一些嘗試,包含引進像是Google Cloud這樣的國際級外商贊助商,或是在會議內測試以
IoT熱點圖作為零售業數據分析的先進技術示範,目前成效都還很有限,大部分的廠商聽
到要來高雄都覺得興趣缺缺,一方面是人來高雄要花費很多額外成本,另外一方面是沒有
商業機會可以談,我們目前的措施也只是提供非常高額的講師費去減少這個影響,在廠商
部分能做的就真的很有限。
其實高雄重工業升級的基礎是很好的,引進新的技術去改進舊有的生產體系,哪怕是1%的
提升可能都是幾億的產值,再把這些技術複製到鄰近國家就可以支撐一些不錯的新創公司
發展起來,不過這就牽涉到資源分配跟政治裙帶關係的瓶頸了,今年Google有跟傳產和明
紡織作一些AI應用的示範,還不知道產值有多少,不過也許可以作為高雄產業的參考:
https://goo.gl/oLRt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