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ujipuji ()》之銘言:
: ※ 引述《peter308 (pete)》之銘言:
: : 我會這樣譬喻啦
: : 把高雄和台北想像成聯電和台積電
: : 其實30年前一開始大家的起跑點都是差不多的
: : 但到了某個時期約2000年前後
: : 台積和聯電的差距開始拉開 而且後期差距越來越大
: 最近隨著韓國瑜的話題,高雄市的債務問題又一次成為焦點(不意外)。關於舉債和市政
: 建設之間的關係,可以看cgi0911的這篇文,他寫得很詳細也很清楚,我就不對此再多著
: 墨。
: https://www.ptt.cc/bbs/Kaohsiung/M.1537939080.A.029.html
: 我這篇文想討論的是,從六都改制後地方財政的角度,談為什麼把北高比做台積電和聯電
: ,是不太恰當的類比
: 1.財政收入增加有限
: 100年升格之後,中央一年對於六都的一般性補助跟專案補助,總共增加約400億元,但同
: 時六都的支出也增加了將近300億。主要原因是因爲,國立高中職、署立醫院、社福經費
: (農保、國民年金等),都移撥為直轄市負擔。
: 另外,原來中央對於縣區的計畫補助比例,在合併改制之後也減少,即六都需負擔更高比
: 例的自籌款。搜尋當時的新聞,多少都能看到六都的抱怨。例如台中縣市合併前的中央計
: 畫補助有86億,但合併後只剩76億。又如高雄縣區內計畫的中央補助比例,在合併後也下
: 降,例如污水下水道工程由98%降到88%。
: 也就是說,合併升格對於直轄市的財政挹注增加,其實相對有限,再加上最近行政院也在
: 推動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正,進一步提高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在非六都的比例(我覺得這是
: 對的)。對於直轄市而言,並不是增加了滿手財政資源可用。
: 2.財政自籌能力有限
: 由上可知,六都改制之後並沒有因此多出太多的經費可以建設,這也是受限於既有的中央
: 地方財政劃分制度,較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經費,都必須仰賴中央補助。像是高雄的捷運
: 、治水這些都是中央經費補助,加上部分地方自籌款。而實際上變成,要爭取中央經費補
: 助,就必須有能力負擔自籌的部分。以接下來的高雄捷運黃線來說,爭取到前瞻計畫補助
: 的同時,高雄市政府也必須要6-800億的自籌款。
: 換言之,建設所需的財政能力,如果不希望過度舉債,那就只能仰賴夠強的自籌能力(財
: 政自主)。那直轄市的自籌財源是從哪來的呢?在現行的財政收支劃分制度下,地方政府
: 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一些地方稅、財產收入、規費收入等等,而這裡就能看出台北市得天獨
: 厚的地方。
: 簡單來說,台北市的自籌財源能力,比起其他五都高出不只一節。如果以106年度來看,
: 台北的歲入金額是1600億左右,稅收的部分佔了1200億。這1200億裡面,中央統籌分配稅
: 款是380億左右,另外主要的來源是土地稅474億,和房屋稅139億 (此外還包括贈遺税、
: 牌照稅、印花稅等等)。
: 來自土地、房屋稅的收入,就佔了台北市歲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相較之下,高雄市106年
: 度的歲入中,土地稅為198億,房屋稅為96億元。
: 土地稅與房屋稅的徵稅金額,和不動產的價格息息相關,而這也是台北市得天獨厚的地方
: 。作為首都而發展的台北,在各項基礎設施的投資,都遠勝於全台灣其他地方,不僅有助
: 於地方經濟,同時也因為地價的升值而對於地方財政大有助益。
: 這就造成了已經建成完整基礎設施網的台北,具有很高的土地、房屋稅收和財政能力,又
: 不必再負擔高額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相較之下,其他五都不僅財政收入少,同時又有更
: 高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兩者所面對的財政困難是很不同的。
: (講到這邊,再次推薦 cgi0911那篇文章)
: 這也是為什麼,把台北、高雄比做台積電、聯電很有問題的原因。兩者不只起跑點不是相
: 同的(享有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相應獲得的財政能力),兩者的賽道也是不同的。縣市合併
: 後的高雄,面對的是一個橫跨城鄉的治理區域,跟台北市那種幾乎開發到飽和的都市,差
: 異巨大。
: 真的要比,也應該是比較台中跟高雄。某種程度上兩都在很多條件上類似(人口、面積)
: ,面對的困境與挑戰也相同。高雄作為直轄市的資歷較久,當然是一定程度的優勢(稍微
: 快台中一步),但也是包袱(債務)。台中需要面對的是怎麼在其財政條件下,掌握債務
: 和建設的平衡,而不會走到高雄現在的狀況(台北那種模式難以複製)。相對之下,高雄
: 背負著全台最高的債務,但相對也獲得了僅次於台北的建設水準,很難說這是不是一個好
: 的發展策略,事實上現在也還未到定論之時。關鍵還是在於,在巨額投入的各項交通、藝
: 文建設陸續完工的當下,怎麼去思考高雄這個城市發展的下一步?
: 對此,我很同意cgi0911 的一個意見,現在的高雄需要的是一個如何能整合、協調各路資
: 源的市長。現在高雄很多東西都有了,下一步還得靠高雄人自己了。
高雄比較大的問題,其實應該還不是財政的問題.
如同cgi0911所描述的,只要本身的區域的經濟相對穩建時,基本上信用都可以持續擴張開
但是當你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時,那就是真正危險的存在.
當你要做土地開發來補足財政這塊時,最先受到衝擊的反而是一般的在地人.
因為當你做了土地開發,土地價格會帶動房價上升.
但是在地人有沒有辦法去追上這一波的房價呢.
我以南科善化做一個例子,當南科一棟透天庴開價到一千多萬時,能買的是在地的受薪階級
,還是特殊人群(台積電員工)
這個情況己經直接反應在橋頭,岡山和燕巢的房價上了.
因為捷運延路帶動的土地價格上漲,所以連同帶起來的,不止是新成屋的房價,而且連一般
的公告地價都帶動起來.
那土地價格帶起來時,在地的受薪階級,能否買得起近一千萬的房子.
如果這幾年可以靠台商返鄉,帶動科學園區和工業區的動能一起把在地的薪資上漲,那麼,
接下來的市長應該會很好做事.
就如同原PO所說的,好好整合現有資源,就是穩穩的八年十六年.
因為高雄現在很多重大工程都接近收尾的階段.
加上現在大環境的變局,那這波機會會很大.
但是真有這麼好嗎,當你的土地開發結果,只有少數人能受益時,那高雄M型化,會更快的
加速而來.
而且即變迎來的變局,雖然台灣整體會受益.但是產業升級的成果,卻不可能今天種下,
明天就收成的.
這個升級,可能要五年十年的時間,而且還不代表完全無磨合.那這個衝擊下來,高雄市政府
和市民準備好了沒.
各位看清楚了,今天能進園區的高階理工人員,還是很有限的一群.但是土地開發的後果確
是全民性的.這個情況,在台南在台中,又或是新竹台北就在上演中.
那原本北漂要漂回高雄奮鬥的子弟們,要面對的情況會比在中北部好嗎!
如果你是精英,高階理工人材,其實在那裡反而都不是問題.
這又回到最根本的問題,高雄的高教系統有沒有辦法立即產出,迎接工業4.0的人材.
如果沒有,那漂回來南部的總是有限.
而且全台灣現在正在到處搶新一代的理工人材,如果中北部有更好的機會時,那回來高雄的
誘因是什麼.
所以原PO說的最後一段,真得蠻好的,成敗還是要靠高雄人自己丫.
土地開發還真得只是應急丫.
而且信用也不可能無限擴張,雖說政府不會倒.
但是現在政府己經動刀動了軍公教,又要揮向勞工時,然後又一直開出減稅的支票.
那政府在一直節流時,開源從那裡來.
台灣就又這麼小,土地開發能賺到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