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為何滯洪量還不夠?那些年他們一起填掉的湖

作者: ohlong (強森)   2020-05-22 23:29:55
撰文:三民惟新 陳柏惟、鳳山李雨蓁 L? ?-chin
原來百湖密佈的曹公圳灌溉區
高雄平原為下淡水溪(高屏溪),以及較小的後勁溪、愛河和前鎮河-鳳山溪等河川沖積
而成。然而,冬夏雨量分佈不均,旱澇差異頗大,影響農業發展。
1837年,曹謹出任鳳山縣令時自下淡水溪引溪水,築圳道,連接河川與古埤塘,總長130
多公里。沿線密佈半人工的大型埤塘,包括內惟埤、金獅湖、九番埤、檨仔林埤、本館埤
、寶珠溝埤、阿彌陀埤、田寮埤、菜公埤、草衙埤、潑皮湖、草潭埤、觀音湖埤和面積最
大的大埤(現澄清湖)與蓮池潭。
曹公圳的灌溉與洪泛調節功能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末,也就是說,直到不久之前,高雄平原
可說是小型埤塘遍佈,點綴數座較大湖泊的綠野湖區。若這些湖沼全都保留與城市規劃共
存,大高雄將可說是「百湖之城」!
20年間高雄湖區摧毀殆盡
https://i.imgur.com/uS3cufv.jpg
若我們追蹤高雄歷史地圖與文史紀錄,直到1970年代左右,北高雄的湖泊區大致上都還保
存完好,但卻在1970年代末~1990年代中之間,幾乎全遭摧毀,以下分別介紹:
1. 小貝湖
大小貝湖古稱「大埤」,原本是水位高低差距很大的調節性埤塘,1940年左右,大埤北池
東北邊加築堤防成為大湖,成為有蓄水作用的平原水庫。而南池仍是旱澇季節水位高低起
伏,可用於調節洪患(因此古代空拍圖水位每張都不同)。
二戰後,台灣省向農田水利會租用大埤北池,並加以整修美化,因湖中盛產大型貝蛤,此
時被稱為「大貝湖」,南池則被稱為「小貝湖」。
也因周邊湖光優美,1958年台灣省觀光事業委員會指定為觀光區,周邊土地也陸續被徵收
,雖然水廠方反對水庫保護區被挪用,但周邊陸續興建了國防部管理的蔣介石行館區、高
爾夫球場、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據曾浩雄技師回憶,高爾夫球場是當時黨國權貴聚
會場所,而蔣緯國等「皇親國戚」每年冬季會到澄清湖來打獵(西伯利亞飛來避寒的水鳥)
,可以說是殖民政權的南國小樂園。
相對來說,小貝湖就顯得庶民許多,仍然由農田水利會管理,至1970年代仍發揮水利調節
作用。但1980年代長庚醫院取得十多公頃土地,填平小貝湖中央興建高雄長庚醫院。接著
1990年代中,勞工育樂中心與澄清湖棒球場填平剩餘的小貝湖北側地帶。小貝湖殘跡自此
只剩下一長庚醫院後方的一個小水池。1990年代後澄清路周邊開發日盛,但卻屢次淹水,
因果關係不免讓人懷疑。
https://i.imgur.com/Axwgvcv.jpg
2. 內惟埤
原本的內惟埤從鐵路延伸到中華路,呈現L型,但1990年代隨著41期重畫區開闢,中華藝
校,美術館和周邊建地的興築陸續將湖區填平。 1994年美術館開幕時,內惟埤基本上已
經消失,甚至淪為傾倒建築廢棄物的荒地。
https://i.imgur.com/CdThj7r.jpg
3. 本館埤、寶珠埤
北高雄除了內惟埤、覆鼎金埤(金獅湖)以外最大的埤塘就是東三民的本館埤與寶珠埤,
均是攔阻愛河河水所成的半人工埤塘。在1970年代東三民人口快速增長時,此兩湖用地還
未被侵蝕。
但1980年代開始,北高雄大量開發道路與重劃區,此兩湖以及更多小型埤塘(如菜公埤、
阿彌陀埤、檨仔林埤等)陸續在1990年代中以前被填平消失或大幅縮小。但後來幾次大雨
,嚴重淹水區和這些埤塘有相當重疊性。只是新來的居民或許都不知家園原先屬於湖沼。
https://i.imgur.com/QV31dTH.jpg
滯洪池不過是恢復古代埤塘的部分功能
在1990年代的大開發大填土後,2000年代開始,高雄治水政策大改變,從圍堵築堤的思維
轉變為還地、滯洪。
2000年「美術館生態濕地」完成,位置就在過去內惟埤上,只是面積已經縮小十倍。2006
年第一座專用滯洪池「本和滯洪池」完工,所在位置可說是過去本館埤殘留的小小一塊,
2014年檨仔林埤濕地恢復了「檨仔林埤」部分功能,最後施工中的三民十全滯洪池就在被
填平的寶珠埤旁,這些都只是恢復愛河-曹公水系的蓄洪調節功能而已。
在戰後,高雄長期缺乏全市通盤計劃,後來雖然多次進行市地重劃,卻無更高層次思維。
破壞北、東高雄水系只用了十多年時間,重建可想而知必須要更久。
單一座小貝湖(40公頃)、內惟埤(30公頃)面積就分別是寶業滯洪池、本和滯洪池的十
倍。試問填掉一座湖應該要蓋幾座滯洪池?12年來的滯洪池建設當然還不夠,我們呼籲政
治人物應該以90年代的錯誤規劃為鑑,深定反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讓高雄的水利建
設做到更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