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接觸了不少米食製品,
曾經因為好奇,
看書也好、找專業的了解也好,
關於所謂的舊米做糕比較好吃,
的確是有這種說法,
但是背後的真相是,
通常米大方向的分類有三種,
梗米、籼米、糯米,
其他不重要的外觀辨別,形狀差異我就不講了,
他們的差異在直鏈澱粉跟支鏈澱粉含量高低,
台灣人長年累月下來,
定型了平時吃的飯用的是梗米,幾乎不會有例外,梗米直鏈含量較籼米低,
直鏈含量越高,飯吃起來越硬越"粒"(台語)
而籼米,是這三大方向米裡面直鏈澱粉含量最高的,相對的較硬,而同樣米水比例去磨成
米漿,直接倒在碗理蒸熟,籼米做出來的糕最硬,有的人說Q;有的人說紮實,
不管每個人對籼米做出來的口感定義為何,
反正成果就是那樣,
好了重點來了,
放越久的米,任何米都一樣,無論你用任何能成功久存的方式去保存的米,米本身的含水
量都會流失,
而許多人對於碗粿、鹹粿,的既定印象,
就是糕體吃起來越Q越紮實越硬,
就是"真材實料",
所以流失水分的舊米跟新鮮水分飽滿的米,
同樣重量的米跟水份,
一起磨成的漿直接倒在碗理蒸熟成糕,
舊米的糕會"比較Q比較紮實",
但是,
因為本人從事餐飲除了為了飽三餐,
也是真的帶有興趣的,
很多事情有了疑問就會想找出答案,
剛好我這一塊去年年底有實驗到過,
現在還記得,
可以跟大家分享,
我把存放至少兩年同樣品種的籼米
(這是私下託曾經配合的廠商幫忙生的,
他怎麼生出來的我不曉得~)
跟同樣品種,但是新鮮的籼米,
分成很多份,
舉個例,
舊米:水 100:100
新米:水 100:100
新米每一次降10克水試,一直試到
新米:水100:50 這樣
我總共試了六組,
結論是,新米:水100:80做起來的糕
跟我那時買的兩年多但是多到哪不知道的舊米,舊米100:水100
吃起來完全一模一樣,
而水只有50克的那組,成品完全莫名其妙~
據我自己了解的原理部份,跟實作實驗的部份,
我個人的總結是,
在製糕時,同樣米水的比例,
確確實實舊米帶來的效果較好,
但因為降低水分的新米可以做出一樣效果,
我的解讀是舊米放久單純水分流失,
直鏈澱粉不會增減,
於是用新米製作糕時只要單純把水分降低即可,
但水分也不能過低,看要什麼樣的成果出來就自己嘗試需要降多少水,沒必要因此而尋舊
米來買,
當然啦。實際買到的米到底多新鮮,
到底流失多少水,無從得知,
於是若有固定的米商,有在這方面做功課,
就像賣酒一樣,還可以賣區分好年紀的米,
應該就可以穩定生產同樣品質口感的成品,
只是我關於米商就完全不認識了,
有沒有這樣的米商我不曉得~
打完文章突然想到補充一下,
當初實驗時,
我是任何調味都沒加的
然後舊米做出來的糕會有味道,
我不太會形容,但不是不好的味道就是了,
聞起來比較明顯,吃則還好
另這個實驗,只要你買的到陳年米,
家裡有果汁機,
各位有興趣即可在家自行實驗,
只是要記得,
磨米漿的米一樣要浸泡水,
而且為了試驗水分含量的重要性,
連浸泡米的水也一樣要秤重,
時間也要一致喔。
原本我沒想特別提,
有人寫信來問,我想分享一下應該無妨,
我那時用的新跟舊米,
產地都是彰化,
新米一斤27,舊米一斤30
但是不是零售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