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orrymybad88 2022-07-12 19:45:00
阿就算真的過了這棟到頂就歷史建築,那個維護跟補助跟怎樣拿到補助金耗費的心力比起來,其實真的不如不要有身分,然後看過的案例是,我大學時候看到爛爛的,所有權人一直想要修,但是直到我大學畢業又過兩年,才看到那一棟終於修好,還有看過自家的墓想修結果因為有身分,想修還要寫報告書跟審核通過的另外也看過想修自家有身分的祖厝,但是補助款有了,自籌的部分家裡人喬不定的。就算沒有要修,光是管理搞維護計畫很麻煩了。然後要修才是麻煩中的麻煩XDDD另外除了不破壞結構,有些委員還會要求周邊景觀和諧然後有身分還不一定有經費可以修,前面還一堆待修的在排隊勒,然後又不能亂動,等於有一塊空間被卡在那邊不能用,如果像楠梓教會這種有實際使用需求的,真的會賭爛到不行我真的很討厭那種把有身分的維護跟修繕講得好像很很簡單,跟官方拿補助款只是有點難而已的講法又不是人人都王永慶可以成立基金會修繕維護起家廠房還有誠如yan大講的,「不破壞結構」真的輕飄飄的一句話而已,不然就不會有專精文資修復的結構技師了*真的不是輕飄飄的然後好不容易拿到經費了,如果經費不夠或太麻煩,還要祈禱不要流標找不到人XDDD有人標了最近還要擔心有沒有辦法找到專門的營造廠,找不到就是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