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覺得這話題是可以讓大家好好聊聊,只要不謾罵,每個對談都是很有意義的
所以選擇將這篇文章回文改標題,讓想聊聊交通願景的人,不會被標題影響而不敢進來
其實方便與困擾是一體兩面的,一件政策,一個建設,一定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被滿足
捷運、鐵路地下化、輕軌的落成,在站點線上的人,相較於非路網線上的人
一定是相對方便的,反之,對於不在路網線上的,一定是有利有弊的
我們7年級這一輩生活在高雄市的共同經驗就是,公車有,堪用,等的到
但同樣7年級,只是成長生活在鳳山、鳥松、仁武、大寮、仁武、岡山等縣區的人來說
公車可能只是都市傳說,絕大多數還是機車、汽車頂多加上火車
我們這一代有的共同印象,就是國中以前學會騎腳踏車,成年後衝第一天考機車駕照
然後三五好友揪一團,從高雄騎到墾丁慶祝自己成年
但對於8、9年級的這一輩來說,捷運、公車、公有bike、輔發展中的輕軌等
則是變成了8、9年級生的共同回憶,搭捷運上學,騎BIKE趕補習,搭輕軌逛駁二等
現在的我們看不習慣,但現在的他們可能已經是生活日常...
如同生活在雙北的青少年們有高機率不會騎車開車一樣,單純只是生活環境的日常而已
7年級的我們要去旗津,搭的是15元一趟的公有船或者是旁邊收10元的民營野雞船
當時的我們要搭公車,是使用在高雄總站買的紙本票卷,每張30格,搭一次剪一格
但現在的共同回憶卻是拿出繽紛又便利的一卡通,帥氣的逼一下就進站出站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共同回憶,這些世代間的差距,都是要靠時間去磨合的
我覺得,每個大眾交通工具的設立,並不是設立目的就是將其他運具完整取代掉
捷運/輕軌/火車通車後,公車並沒有停止開發,反而是因著使用者而持續調整路線跟站點
讓更多人有機會使用到到捷運/輕軌/火車
捷運/輕軌/地下化火車站蓋好之後,並沒有取代掉住在交通設施附近的民眾自用車需求
只是讓他們從「沒有/很少,轉變成為有機會/可以選擇而已」
更別說眾多非住在路網週邊的民眾,軌道運輸工具只是建設的一環,而無福享受
同樣仰賴的是自有運具...
我想每人對交通設施的立場跟主張都是對的,因為這些立場跟主張來自於他的生命歷程
鐵路地下化前,往返屏東高雄通勤的學子,原本只需要停九曲堂、後庄、鳳山就能進高雄
但地下化通車之後,卻多了一堆通勤電車站,因此時間比原本多了
這時鐵路地下化對於線上通勤的人來說,變成了困擾
但對原本沒有資源可以使用的人來說,卻變成方便與德政...
原本騎機車、開車通勤工作的人們,原本可以順暢的從鳳山走三多路接往中山路
但輕軌通車之後,開車騎車卻總塞在與凱旋路交叉的輕軌路線上..
這時對這些原本沒使用或是不使用輕軌的人,輕軌就成為干擾
但正在行駛中的輕軌,即使車廂內只有1人,仍然盡到了幫助這人移動到目的地的功能
所以,並不該是騎車的人比較多,就可以忽略使用輕軌/捷運通勤的人
同理,也不應該因為使用輕軌/捷運/公車的人不如預期,就必須捨棄或放棄交通建設
我在上篇文中提到,我住在既得利益的地區,我在交通上有非常多的替代性選擇可使用
我確實目前主要的交通移動工具還是自有車輛,無論是開車或騎車都一樣
但我還是舉雙手贊成輕軌、公車、鐵路以及捷運建設的設置
因為在我的成長歷程當中,我沒得選,我只能跟多數人一樣在成年後考駕照,爭取第一台機車
因為過去沒得選,所以我只能體驗到了汽車跟機車的方便
但如果我的下一代有選擇的機會,我會想讓他試試看倚靠大眾交通的生活
讓他自己搭捷運、公車或輕軌通勤,即使我搬到屏東了
也可以讓我的小孩學習搭火車到科工館,再轉輕軌去夢時代玩
過去的我們沒選擇,所以只有一條路,未來的他們有機會選擇,讓讓他們有機會嘗試
交通運具是選擇,是做當下能幫助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非A及B的選擇
不該是騎車的人多,就放棄建設捷運或輕軌,也不該是我使用不到輕軌,他就不應該存在
外縣市來高雄的好朋友們,可以從高鐵跟火車下車以後,就便利的接上各種交通運具
生活在高雄的我們,也可以嘗試不同的交通選擇,慢慢的累積文化跟習慣
或許有一天就能像我說的,交通工具就只是工具,而不再是議題以及立場的攻防
※ 引述《mounter (PTT真多好人阿)》之銘言:
: 標題: Re: 大順路計程車衝到輕軌安全島
: 時間: Mon Dec 12 21:13:31 2022
:
:
: 其實我覺得輕軌以及廣義的高雄到底需不需要捷運這樣的問題,在我們這代是沒有答案的
: 我七年級頭,除了大學跟當兵分發到外縣市以外,其他時間都在高雄市生活
:
: 我家這帶算是既得利益者,剛搬來的時候周邊還是田跟開發中區域
: 這幾十年來,量販店、娛樂場所以及各項交通建設都就位了
: 大順橋拆掉之後,走路能到的大眾交通有科工館站、五塊厝站、輕軌站
: 這區段要上高速公路,或是往南往北往市區都相當方便
:
: 以我個人的立場來說,我很慶幸高雄能有捷運、有輕軌,也有鐵路地下化
: 雖然我現在主要的交通工具還是機車跟開車,但我還是很期待這些交通設施的完工
:
: 以前念小港高中,高一高二上午搭校車,下午搭69或12號去車站補習,再轉88回家
: 高三之後開始騎機車,每天經過當時全都是田的鳳翔、桂林、孔宅跟高松去小港
: 中安路還只有貨櫃,沒有駁二,往來旗津還可以搭一趟10元的野雞船
:
: 有記憶以來,高雄的道路系統就很發達,開車騎車都是又大又直的直線道路
: 當時的我們,原高雄市的公車以火車站跟鹽埕為核心,路線則集中在火車站以南
: 當時要前往中山高中一帶的楠梓,只能搭一天只有4班的245號公車
: 市公車最東只到建軍站,高雄縣區更只有班次少少的高雄客運可以運用
:
: 所以在我這一輩的成長歷程裡,就是被訓練著要在國小畢業以前學會騎腳踏車
: 國中就是要騎腳踏車上學,到了高中以後,就是搭校車或是公車通勤
: 大學就是得到台北去,只有到台北才有前途
:
: 我不知道七年級的版友們,沒有沒有這樣的共同記憶?
:
: 所以我想說的是,在我們這一輩的共同記憶裡,騎車開車就是標準的人生歷程
: 當我要從道明中學前往漢神巨蛋,絕對下意識的就是騎車走大順路再接博愛路過去
: 絕對不會是從捷運五塊厝站搭車到美麗島再轉紅線到巨蛋
: 要去夢時代也一定會是騎車或開車走凱旋路切到夢時代,而非搭輕軌
:
: 並不是捷運或是輕軌不好,純粹就是從小到大養成的習慣就是如此
: 有時家裡如果三五個人要一起出動,一起開一台車也會比共同搭捷運輕軌來的划算
:
: 但這一樣不代表捷運或輕軌不好,純粹就是選擇多了之後,選擇習慣且划算的運具
: 當我要帶長輩去生態園區站一帶吃喜宴時,考量長輩不方便移動,所以選擇開車
: 當我一個人要去台北開會時,我選擇從科工館搭火車直接到台鐵新左營轉高鐵
:
: 當我帶長輩跟家人去逛夢時代的時候,考量移動成本,我選擇開車
: 當我一個人要去夢時代買東西的時候,我選擇搭輕軌直接到夢時代下
:
: 我真的覺得多些運具的選擇,真的不是什麼壞事情
: 我不使用輕軌跟捷運,不是它不好,只是這趟旅程他沒辦法滿足我的需求
: 我選擇使用火車、輕軌跟捷運,不是它很好,而是他能夠滿足我移動的需要
:
: 回歸主題,我覺得雙北的捷運通勤文化是整個世代所共同養成的
:
: 雙北的捷運以及大眾交通並沒有取代公路以及公車運輸
: 雙北的街頭以及道路,也是滿滿的自有運具,並沒有被捷運和公車所取代
:
: 所以我覺得,對於這一輩的我們來說,正是處於習慣跟文化養成的階段過程
: 我們這一輩,根深蒂固習慣了自有運具的使用
: 但也有不少人因為捷運、火車、輕軌的出現,而慢慢的將部分生活習慣轉換過去
: 例如我就習慣在一個人出門時,選擇捷運、火車或輕軌
: 我身邊有些同事,也過著從楠梓、橋頭搭捷運到市區再轉公車上班的生活
: 一點一點的轉變,都需要世代的累積去養成
:
:
: 我總在想,當我有能力買房子的時候,我一定會想買捷運、火車或是輕軌周遭
: 因為我期待我的下一代,他能過著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就能生活的日子
: 不用像我這一輩一樣,國中開始騎腳踏車,17歲不到就不學好偷騎機車
:
: 希望他們能夠養成每天花幾分鐘散步,騎公用腳踏車、搭火車、搭捷運到達想去的地方
: 當習慣養成之後,當他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之後
:
: 騎車、開車都只會變成他因著工作、因著各種不同的需求,而必要的選擇
: 而非被拿來進行政治以及都市比較的工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