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給人落後陳舊二十年如一日,最主要是環港這一帶過去一直沒建設,看看這幾區歷屆
的議員政策經歷就知道不用指望,喬事情跟發展建設是兩回事。市中心要都更並不容易,
大業隧道旁整面貼山建築,一路從仁愛安樂到中山火車站後方非常壯觀,有機會去走一走
,會發現基隆不只路房子也小,多是廢棄的的權力屋,有些地方連機車都到不了,政府財
團難道沒有權力收回建設嗎?給削山挖地的建案發建照,不如限制開挖山坡地,規劃現有
土地,同樣腹地狹小的香港,拆樓倒是乾脆多了。市區問題多,都更民宅不好搞定,有的
屋主用上個世紀的繁榮換算現在台北的行情,有的是里長帶頭阻擾(擔心里長位子不保,
或賺不到一趟八字頭的垃圾清運費...各種理由都有),這樣的格局,會沒落也是剛好而
已。
基隆要發展不全然是靠都更靠觀光靠就業率,前文說得好,那些都拚不過雙北。工作機會
少不是等企業來投資設廠,就算等到海枯石爛那些大老闆也不會來,且看二十年後還有哪
些企業活在台灣。
每任市長都想拚觀光,基隆的特色是什麼?雨港還是漁港?每當有人問我基隆哪裡好玩?
廟口,海科館……真答不出來。
拚觀光不如拚環保,前面提到澳洲雪梨,台北信義區,照片拍的很壯觀很漂亮,請問那個
地方又髒又亂,你會想去嗎?
這不是亂丟垃圾煙蒂亂停車請警察去開開單的問題,也不是政府每年花大筆清潔費種種花
草美化綠化的問題,請從根本做起,基隆有沒有辦法成為台灣的北歐-瑞典?聽起來像天
方夜譚,但徹底落實垃圾分類轉化資源再生到底有多難?總說基隆雨多,但我們連如何儲
存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概念與設備都沒有。環保政策會是未來各國大城市發展的趨勢。
環保制度建立起來會是基隆的軟實力,它跟傳統古蹟文化保存就業市場都市更新全不衝突
,對觀光也會是加分選項。市容整潔,交通便利,居住品質提升,人口自然增加,也才有
投資客願意來開發。別忘了,基隆最大的優勢是房價!看看七堵暖暖,往台北班車多,房
價相對便宜,交通方便路程短,現在更多人願意選擇那裡。
那環港的各區呢?輕軌的可行性要看怎麼規劃,跟台鐵重複路段就免了吧!停靠站愈多,
只是拖延大家時間。輕軌為主,公車為輔,環港的行政區才有機會發展起來。
前文提到ubike,說基隆多山多雨路窄不適合單車,歸根究柢一個字--懶,現代人沒那個
生活習慣,光想就累,去巷口便利商店都要騎機車,這也是基隆健身房開了就倒的原因。
對有騎單車習慣的人而言,那些都不是問題。以本人來說,體能很差,樓梯爬個三四層就
會喘,依然在雙北騎ubike,這對外地人真的很方便。多雨?南港新店近年比基隆還常下雨
。多山?木柵泰山路不會比較平坦且路窄。多車?晚上六點市府捷運站前的人潮車潮不會
比基隆市區少。另外,成天嚷多雨的,基隆也別拚觀光了,下雨天誰還來?但設ubike的
問題,前面已經有人回答過了。
ubike也好,obike也好,只是提供短程的代步工具。不然從基隆火車站騎到海科館近8公里
,路夠平坦,但有幾個觀光客願意這樣騎?至於景點在山上,懶得走的怕流汗的,自然會
開車上去。有些人以為設公共自行車就是要載到家門口,抱持這種心態的自己去買一輛吧
!而家住山坡上,個人用不到所以大家也用不到,這種推己及人的心態也很妙,等於是拿
自家住宅跟醫辦大樓銀行百貨比。習慣都是養成的,五十年前沒車,老一輩也是這樣走過
來。公共自行車還是很值得推廣,多一個人使用單車,路上就少一輛汽機車,少一個違停
,少一點碳排放,至少我很努力做到這一點。
以上這些淺見僅抒發個人觀點,專業要打臉請輕一點。
從小在港邊長大,雖然沒見過它最繁榮的時候,但以往真的熱鬧許多,美國酒吧,古玩店
,委託行…現在都被小吃服飾店取代。謝冰瑩<雨港基隆>一文裡提到路燈那段,在我小時
候還看得到,那畫面現在只能在記憶裡緬懷。身為基隆人,一直希望它可以變得更好。
基隆的優點前文也很多人說了,我不認為基隆人口外流,結構老化,微經濟是缺點,恰恰
如此,才更方便推動軟實力,不管是交通,環保,教育,長照,只要其中兩項做到好做到
極致,以基隆極其便利的機能,不會輸給任何縣市,但這些端看政府如何執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