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FB上面也是各種被問,看推文也是被說都不正面回應
所以借版面回應一下對這新聞的看法
首先,我會說是對我的抹黑主要原因
是直接將建案與現在的交通問題綁在一起
我這邊提供一些數據給大家參考
民國84年基隆人口數34萬,自用小客車約4.6萬
民國112年統計人口數37萬,自用小客車超過9萬
這些都是公開資料可以查驗
30年前基隆人口只比現在少3萬,但車輛數少一半
要把建案跟交通問題扣在一起討論不是不行
但因果關係要考量過,有切確的論述才正確吧?
身為市議員要檢討哪裡沒做好嗎?時空背景不同啊
我也不是當時的市議會成員
醒之在新聞中提到,我要扮演好現任議員的職務,面對我父親過去的施政並檢討
坦白說,這是在說甚麼?
到底是指現任市議員們都應該要對過去歷任市長做檢討?
還是我要以我為人子的身份去檢討我父親的施政?
市議員身分與兒子身份是要混在一起看的嗎?
基隆的集合住宅多,是因為30年前那個時期
山坡地建築技術的改良,同時為了舒緩當時基隆的人口壓力
所以才會在各個外圍區域,包含新豐街、深溪路、大武崙、長庚醫院區域
興建集合式住宅舒緩人口壓力,也提升居住品質
主要原因是基隆的平地少、丘陵多
後來台灣整體經濟環境越來越好,自有汽車的比例越來越高
加上現在產業衰退所以基隆人多往台北通勤
才會出現現在的交通問題
然後現在這些交通問題,全都一刀切
不看產業問題、不看就業問題、不看勞工待遇、不看城市發展策略
只說:「噢都是你爸之前讓建商蓋房子才會這樣啦。」
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