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imgur.com/O332U1E.jpg
華碩以往在鍵鼠週邊方面都是與大廠如Razer合作推出相關產品,
現在遊戲周邊的市場越來越大,他們也跳下來競爭推出了有自己想法的產品。
除了Strix品牌產品線之外,Sica與Gladius這兩隻,
隸屬於玩家共和國品牌旗下的滑鼠也是其中之二。
之前由於想體驗微動插槽所以已經借了別人的Sica玩了一玩,
事實證明微動插槽優點雖多,但也有一些細節是必須注意的。
Sica本身體積較小,適合需要靈活操作的RTS遊戲,當然也是可以拿來打FPS的,
但個人比較習慣使用像是奎蛇、IE3.0這樣的右手人體工學大鼠,
所以一開始就鎖定了Gladius。
Gladius字面上背後的意義是古羅馬軍隊的短劍,而這顆滑鼠還有個中文名字,
叫神鬼戰士。不管如何,你只要知道它是適合右撇子的人體工學大鼠,
而且還可以不用動到烙鐵,便能換微動,還有可拆卸更換的線材就行了。
http://i.imgur.com/sXOurs3.jpg
這次的主角合照,優先看看Gladius,Whetstone礪石鼠墊後面會慢慢講。
http://i.imgur.com/ij2oGOZ.jpg
Gladius盒裝正面。右下角標出三個特點,人體工學設計、微動插槽、分體式按鍵。
截自官網上的一些規格重點:
連結科技:有線
感應技術:光學
產品尺寸:L 126 x W 67 x H 45 mm
重量:116 g
顏色:隕石灰
解析度:6400dpi
ROG 鍵軸插槽相容鍵軸清單:
-Omron D2F 系列鍵軸: D2F、D2F-F、D2F-01、D2F-01F
-Omron D2FC 系列鍵軸: D2FC-3M、D2FC-F-7N、D2FC-F-7N(10M)、D2FC-F-7N(20M)
http://i.imgur.com/91Xqgv2.jpg
側面有圖解,簡單來說在強調的,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分體式按鍵,
與微動插槽以外,還有側鍵的易按設計。
http://i.imgur.com/rPM4wLU.jpg
底部有更多說明,還有詳細構造爆炸圖。
http://i.imgur.com/1aqABKM.jpg
打開包裝,封面有一些關於滑鼠的故事,最主要是Gladius這名字的由來。
至於滑鼠包裝本身則是有塑膠套殼的設計,讓你可以先行試握體驗手感,
確定沒問題再帶回家。不過Gladius已經是上市了一年多的滑鼠了,
目前很多店家都有提供實品展示,可以直接動手玩就好。
http://i.imgur.com/TDUPfMk.jpg
手上的Gladius除了滑鼠本體、能放置滑鼠與線材的收納袋,
還有Micro USB編織線與橡膠線材。補充說明一下,
全新品還會有說明書,ROG貼紙與備用腳貼,還有日製歐姆龍微動。
http://i.imgur.com/meOiaDj.jpg
在線材方面,Gladius預設就給了玩家一些選擇的權利。
除了能使用目前比較普及的MicroUSB線連接以外,
Gladius就已經有兩條均配備鍍金接頭,分別為一條2米長,
附帶整線環與濾磁環的尼龍編織線,以及一條1米長的橡膠線,內附在包裝之中。
這些線,當然也是可以拿來給手機或是平板使用的。
在線材方面可以說是各有優缺,2m的尼龍編織線在質感與形狀固定方面有優勢,
長度也相當夠,但與桌面摩擦力較大,且比較不利於鼠線夾的使用;
1m的橡膠線,與桌面摩擦力較小、方便鼠線夾使用也方便好帶,
但長度在面對一些使用情境下就比較吃緊。青菜蘿蔔,
各有所好,玩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線材,我是使用尼龍編織線連接滑鼠,
橡膠線則是拿去給手機充電使用。
雖然理論上只要是MicroUSB的線材都能連接Gladius,但還是要注意一下線頭的寬度。
我用LG原廠傳輸線就會有太大無法順利插進的困擾。
http://i.imgur.com/ubxJVTY.jpg
好,配件看完了,來看一下滑鼠本體的……
http://i.imgur.com/6FJjZLN.jpg
OK剛才發生的事情純屬意外,繼續看今天真正的主角Gladius。
俯瞰就不難發現,Gladius是偏向IE3.0右手人體工學設計的滑鼠,
而且大小方面比較大。線材也可以從滑鼠上卸下,方便攜帶;
滑鼠在左右鍵方面採用了分體式按鍵設計,手感與按壓力道都會比一體式按鍵均勻,
不過在保養上就是會多兩道縫要處理,這些優點與困擾與Sica相同,也一樣利大於弊。
http://i.imgur.com/H2VXgRB.jpg
來看一下滑鼠背面,簡單來說可以發現Gladius有偏左的隆起,
與Sica對稱的外型有所不同。
滑鼠表面與Sica相同為鈦灰色霧面噴漆,
而非一開始手感優良但久了有發黏隱憂的皮革漆面。
Gladius也有華碩Republic of Gamers玩家共和國象徵性的敗家之眼標誌,
通電後這裡、滾輪與DPI指示燈都會發亮。
http://i.imgur.com/Nj3dd8t.jpg
Gladius前臉,若要使用自備的線材,就要注意一下開口的寬度。
http://i.imgur.com/bhVAohQ.jpg
Gladius左側,有一對鏡面處理的側鍵,與大面積的防滑橡膠,
上面也有可以在其他ROG周邊上看到的馬雅概念設計紋路。
兩者不同的是,Gladius在這塊的處理是手感較柔軟的橡膠,
而Sica是單純的塑膠材質。
側鍵讓網路瀏覽方便許多,
在巨集鍵的設定上也讓Gladius較Sica更加有彈性,
不過使用者就要注意一下自己會不會有誤觸或是手感上的不適。
http://i.imgur.com/RQYvLCq.jpg
Gladius右側,空空如也,除了止滑橡膠。
http://i.imgur.com/uENpNL9.jpg
翻到底部,可以看到4塊鐵弗龍材質的腳貼,
且邊緣有溝槽方便玩家從該處撕開腳貼。
每一塊腳貼底下,也都有一顆螺絲。
http://i.imgur.com/orwPBrn.jpg
前面已經提到了Gladius的線材為可拆卸設計,那要怎麼才能確保線材扣得緊?
這邊的一處卡扣在插入原廠線材時就會扣住傳輸線,同時你會聽到咖搭的一聲;
要拆下線材時,往下扳這個卡扣,再抽出就可以了。
當然,要用上這一個固定的功能,還是要搭配Gladius原廠的線材比較好。
硬體部分,Gladius可以說是並沒有讓人失望,來看看軟體層面的驅動程式吧。
從華碩的官方網站,可以很簡單地取得並安裝給Gladius所使用的ROG Armoury 。
這套軟體在資源方面,記憶體會占用約60,000KB左右,對電腦負擔比較輕。
要注意的是,安裝以及開啟ROG Armoury時,
會將控制台中滑鼠的指標移動速度,調回6格的Windows預設值。
http://i.imgur.com/ZoEPsvu.png
Sica還沒還給朋友,拿來插個電腦看看。
我們可以在上方看到分別代表Sica與Gladius的分頁按鈕,
而這也是ROG Armoury的優勢之一,
也就是可以在單個驅動平台上,統一管理一個或多個支援的裝置,
不用分別打開各自的驅動。
驅動介面乾淨簡潔,Gladius底下有四大頁面、巨集設定與設定檔選擇。
扁平化的風格在Windows 10的環境下不會顯得突兀也不會眼花撩亂。
上手難易度方面,除了設計邏輯易懂外,
哪裡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按一下功能旁的問號來看看說明。
下面的心得其實與Sica篇大同小異,如果不想跳轉到Sica的心得的話,可以往下看。
先講設定檔。ROG Armoury支援存放多組設定檔,
我們可以在「電腦端設定檔」標籤底下看到我們目前存放的設定檔。
有需要用到哪個設定檔,只要拉進滑鼠端設定檔,等約五秒左右驅動軟體寫入即可;
當然,你也可以直接針對滑鼠端設定檔做編輯。
硬體方面,Gladius有板載記憶體,內建一組設定檔,
也就是驅動中「滑鼠端設定檔」的部分。
我們可以先寫好巨集並指派巨集給某一個按鍵,
存成設定檔,再將設定檔寫入滑鼠、然後關掉軟體,
存在滑鼠上的按鍵設定或巨集依舊有用。
在建立設定檔時,驅動會在個人文件夾的ASUS\ROG\ROG Armoury\Gladius\Profile
底下也建立一個對應的.pof檔案;並且,驅動也支援匯入.pof檔案,
從備份回復或與他人共享會比較方便。
http://i.imgur.com/5RKBhW3.png
再回過頭看看按鍵這一頁。
Gladius與Sica相比,又多了兩顆側面按鍵可以進行設定,
自訂空間更大也更不會綁手綁腳;
使用者可以透過ROG Armoury設定一些想要的按鍵功能,
不過你需要設定至少一個鍵為左鍵主要點選功能──也就是說,
如果你需要更改左鍵功能的話,你得指派其他地方為左鍵點擊。
http://i.imgur.com/Uhc59cq.png
驅動本身的按鍵設定就提供了很多功能,
包括增減音量、上下首音樂、靜音開關的「多媒體控制」,
以及有複製、貼上、剪下、還原、關閉視窗和顯示桌面的「Windows捷徑」,
還有除了基本功能外更包括雙擊、上一頁下一頁、
左右捲動的以及停用該按鍵的「滑鼠功能」。
當然你也可以指派滑鼠按鍵為某一鍵盤功能,或是執行某個你已經設定好的巨集。
http://i.imgur.com/hpju75T.png
巨集部分也是很簡單就能設定好的一環,
點開位在驅動右上角的巨集按鈕,可以看到如上圖的畫面。
預設條件下,按了錄製鈕就能錄製你按的鍵,
也能一併錄製你按下每顆鍵之間的延遲,
你也能編輯這些錄好的按鍵訊號與延遲時間。
如果希望延遲控制在固定數字甚至是不希望延遲的話,
按下左下角的齒輪按鈕再做設定就可以了。
http://i.imgur.com/IMcwrDU.png
效能頁面,Gladius能調整的細項也比較多,游標減速/加速度,與靈敏度,
還有輪詢率(USB Report Rate),
甚至是直線修正(Angle Snapping)都可以在這裡進行調整。
靈敏度方面,Gladius可以提供最高6400dpi、最低50dpi的數據,
並能以50dpi為一單位調整,
同時有兩個以DPI鍵切換的檔位,一檔亮DPI指示燈、一檔不亮燈。
輪詢率的部分,Gladius有125Hz、250Hz、500Hz以及1000Hz,
還有1500Hz以及2000Hz這兩個其他家比較罕見的選擇。
以單純穩定實用而論的話,還是開到500Hz就好,頂多1000Hz吧。
http://i.imgur.com/qkbRf8F.png
往下看到背光頁面。Gladius的DPI指示燈、滾輪燈、
ROG LOGO燈都可以在這裡進行開關。
其中LOGO燈又可以有閃動,也就是俗稱的呼吸燈效果,
以及恆亮這兩個發光模式可以選擇。
http://i.imgur.com/XPqFeGg.png
往下看下去。比起Sica,Gladius又多了這個校準頁面,
在這裡可以調整工作高度,還有表面校準設定,
玩家可以在預設表面裡選取目前所使用的鼠墊材質,
讓滑鼠能在不同的表面上有更好的移動表現。
http://i.imgur.com/tEk9WOL.png
像這樣點選滑鼠端設定檔直接對滑鼠做設定,
就會跳出一個「手動校準」的選項可以做選取。
按下開始後,就可以移動滑鼠,此時游標不會有動作,
一小段時間後便會跳出視窗告訴你校準成功或是失敗。
http://i.imgur.com/C2I0zKY.png
如果校準後,在滑鼠移動上面遇到困難導致游標無法移動之類,
問題也很好解決,只要按下「左鍵 + 滾輪中鍵」5秒鐘,就可以重置了。
最基本的驅動與外觀等等,都已經看過一輪了,接下來當然也要來個惡搞時間,
前面都提到了Gladius有可以免烙鐵就能自由更換微動的插槽,下面就來做點嘗試。
http://i.imgur.com/WfvZ5VJ.jpg
作為一個比較早期的產品,Gladius並不像他的小弟Sica方便,
需要先拆開4塊滑鼠腳貼才能拆下鼠貼下的4根螺絲。
相較之下,Sica在拆解方面就不需要破壞滑鼠腳貼,
只要掰開2個橡膠墊就可以拆下螺絲卸鼠殼了。
如果不希望腳貼變形得太嚴重,可以考慮使用吹風機,先將腳貼的背膠吹溫再撕下。
http://i.imgur.com/zmdk5M6.jpg
拆下鼠殼後的Gladius,連電路板上都有ROG標誌,
還有一張保固貼紙,底下有螺絲,如果不希望保固受損的話,
不要動到這塊就是了。
http://i.imgur.com/WQB4QfV.jpg
拆下的鼠殼,螺絲孔部分用上金屬材質,能避免拆下螺絲時的悲劇。
http://i.imgur.com/eZJQ7IX.jpg
在ROG Logo部分貼有一塊導光用的軟質白色橡膠,
能使得透光更均勻,下面有圖可以做為對比。
http://i.imgur.com/FglGjOk.jpg
http://i.imgur.com/keFL7fN.jpg
如圖,有導光板的是Sica,拆下導光板的是Gladius,
不難發現導光板的存在讓燈光效果有了很大的差異。
我們也能透過這張圖比較Sica與Gladius之間在外型與大小上的不同,
Sica比較小的鼠身能更靈活地操控,
左右手對稱的設計讓左撇子使用得更愉快;
Gladius的右手人體工學設計則是能讓右撇子玩家舒適進行遊戲,
側鍵在瀏覽網頁方面也更方便。
http://i.imgur.com/AFmUCDd.jpg
再往下拆,大致上可以分成這些部分;按鍵板、中殼與上蓋。
與手感最息息相關的按鍵板,有用螺絲與卡榫固定。
http://i.imgur.com/4wiCTVF.jpg
看一下有ROG Logo的上蓋外殼,
顏色為半透明紅的ABS+銀色噴漆,組成我們所看到的外觀。
http://i.imgur.com/k4Lfpgs.jpg
回到電路板上,看看重頭戲。
Gladius在左中右鍵都採用了插槽設計,
可以不用烙鐵就能更換微動,編碼器為ALPS出品,滾動段落感適中。
http://i.imgur.com/ZyBZG9p.jpg
Gladius預設是採用左右鍵D2FC-F-7N(20M)、中鍵D2FC-3M的搭配。
要更換中鍵微動,請先拆下滾輪。
大致上與Sica相同,Gladius的微動插槽有以下4點要注意:
一,由於插槽最主要是針對尺寸接近13mm X 6mm X 6mm的長方形三腳微動設計的,
部分方形兩腳微動,像胖了一點點的凱華靜音微動就會尺寸不合卡不上去。
二,日製歐姆龍與中國製歐姆龍存在高度差異,
Gladius也有在出廠的D2FC-F-7N(20M)底下加上墊片來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要更換新的中國製歐姆龍或其他高度較低的微動,
記得將墊片從原本的D2FC-F-7N(20M)底下拆下墊片,並裝上新微動,
墊片的更換步驟可以往下看,是我之前用Sica的D2FC-F-7N的示範。
http://i.imgur.com/q4qpE7h.jpg
http://i.imgur.com/T2au4fv.jpg
首先,從出廠的微動底下小心地拆下墊片,
然後將墊片的洞口對準新微動的的二根針腳,再將墊片服貼好,
這時就完成了墊片的更換,可以裝上滑鼠的微動插槽。
三,雖然華碩電競滑鼠與鍵盤的保固還算是不錯,
但我也不建議使用針腳已經彎曲得相當嚴重的微動,
以避免傷害到插槽,還要去送修。
從其他滑鼠拆下來的微動,在裝上前也一定要清掉上頭多餘的焊錫再放上插槽,
如此才能避免插槽毀損。最保險的做法,還是直接購買全新的微動。
四,目前華碩官方網站公布的ROG 微動開關插槽的相容微動開關清單如下:
-Omron D2F 系列微動開關: D2F、D2F-F、D2F-01、D2F-01F
-Omron D2FC 系列微動開關: D2FC-3M、D2FC-F-7N、
D2FC-F-7N(10M)、D2FC-F-7N(20M)
一般使用者可以看這個清單去選購微動,
畢竟這些清單內的微動已經能符合大多數人對於手感的要求。
當然,你也可以買一些三腳微動來好好嘗鮮,找到最適合自己手指的選擇。
http://i.imgur.com/jxoJL8m.jpg
拆下的滾輪軸,與黑色的滾輪膠皮。
http://i.imgur.com/FS4W1Ha.jpg
後來我有用從其他滑鼠上殺肉的白色半透明膠皮,試試看發光效果....
http://i.imgur.com/oGcvzBn.jpg
http://i.imgur.com/4ksgFNV.jpg
在換上白色半透明膠皮,整顆滾輪都會發光的視覺效果的確不錯,
但白色久了有發黃的隱憂,
這點我們看一下用了一段時間後的DeathAdder 3.5G 就能發現了,
所以Gladius原廠使用黑色滾輪膠皮,應該也是有實用考量的。
後來我決定繼續往下拆,請注意接下來的拆解會影響保固。
http://i.imgur.com/uSillkF.jpg
http://i.imgur.com/jgOkOzx.jpg
看一下拆下的板子。DPI切換鍵微動開關是兩腳的,
側鍵微動部分有用一個可以拆卸的塑膠小部件來進行固定。
http://i.imgur.com/RHtEtaO.jpg
MCU採用的是意法半導體的STM32 F103T6U6A,與我們可以在Sica上看到的相同。
光學引擎這部分沒有拍到,是採用Avago ADNS-3988,最高6400dpi。
http://i.imgur.com/GB4meMi.jpg
拆完才想到可換微動,好吧,手頭的微動集合一下,準備開工。
重申一下,要拆微動不用拆到這麼後面,只要卸下鼠殼就可以了。
因為鍵程比較長與回彈手感比較偏Q的關係,
所以我這次與Sica一樣不會換上日製歐姆龍D2F-01F與D2F-F。
分享一些心得:
華諾(Huano)微動對大家來說,比較熟悉的就是Zowie所採用,
打上Zowie標誌,而且手感又脆又響的定製微動開關了。
如果喜歡EC1或EC2的感覺,就可以考慮購買華諾微動換上。
我手上有粉點、藍殼白點還有黃點,裝過一輪Gladius左右鍵的個人心得是,
黃點比較類似D2FC-F-7N但還是在聲音與回彈方面有差別;
粉點在裝上Gladius之後,與EC1/EC2的調性最像;
而如果喜歡再硬、再厚實一點的手感,可以考慮藍殼白點。
粉點與藍殼白點都算是回彈比較快的,
對於進行FPS遊戲時抓點射節奏與手感應該多少有點幫助。
http://i.imgur.com/n7sJ2FO.jpg
Cherry微動。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Cherry MX的鍵盤軸,
但Cherry也有適用於滑鼠的微動。
我手頭有的是按壓力道為1.47N的DG6,與0.74N的DG2-T85,
也就是圖中的左右鍵微動。
我必須先講,DG2-T85裝在Gladius的感覺就是.... 怪。就一個字,怪。
Ikari、DeathAdder 3.5G/2013這些裝D2FC-F-7N時手感都會有點軟的滑鼠,
在改裝上DG2-T85後可以讓按鍵按起來不致於這麼軟,
回彈更明確,更有確認感。
但裝上Gladius,就不見得這麼合適....
感覺除了比較硬以外,鍵程方面在替微動加上墊片前,
就已經很淺,坦白說我不是很推薦Gladius+DG2的組合。
DG6的話,就更不用提了,喜好重手按鍵的金手指,肯定會喜歡。
歐姆龍(Omron)方面,我也一樣準備了綠點D2FS-F-N、黃點D2FC-3M,
都是中國製歐姆龍。
綠點D2FS-F-N帳面上按壓力道0.85N,雖然光看數字來說的確比0.74N、
原廠配備的D2FC-F-7N(20M)還要硬一些,
但老實說我真的感覺不出與原本的D2FC-F-7N(20M)在手感方面有什麼差別;
黃點D2FC-3M,也就是Gladius原廠出廠就會搭配的中鍵微動,
在裝上Gladius左右鍵後,無論是在手感還是聲音方面都比較悶,而且還有點肉。
最後我的搭配是:左右鍵使用華諾粉點,中鍵採用華諾藍殼白點。
華諾粉點微動的回彈與短鍵程,還有清脆的聲響都是我選擇使用的原因;
而中鍵部分,因為會擔心滾動滾輪時太大力誤觸中鍵,
所以就沒有用太輕的微動了。
http://i.imgur.com/IXCVh9y.jpg
http://i.imgur.com/RQ77gri.jpg
側面的馬雅紋路止滑橡膠,雖然紋路設計很獨特,
但如果你不喜歡軟軟的觸感,或是更喜歡單純的手感,
也是可以像這樣撕下來的。雖然一般來說用戶不會這麼做,
但我們也可以看到Gladius在這一塊用的背膠,
甚至在撕下時也不太有殘膠的狀況。
http://i.imgur.com/LwqBvOY.jpg
與手頭部分的右手人體工學滑鼠作比較,IE3.0的經典地位不可否認,
400dpi的效能雖然在一些FPS遊戲中已是夠用,但已經比較難作為日常使用;
不過,也不用擔心,現在基本上各家幾乎都有屬於自己的右手人體工學滑鼠,
可以接替IE3.0的位置,但還要作出什麼差異化,就各憑本事了。
先不論Gladius,看看其他家廠牌,
我們可以看到Zowie,邊角處理圓滑、搭載華諾定製手感特別的微動,
還有大一號與小一號分別的EC1/EC2;
可以看到羅技按鍵雖多但佈置合理、引擎強悍而重量稍重,還有的G502;
也可以看到Tt在鼠殼加了通風孔,照顧手汗族群的Ventus X;
以及雙飛燕旗下,以巨集功能強悍為主打的血手幽靈左三槍V3;
還有大家都很熟悉的Razer煉獄奎蛇,其他的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述。
http://i.imgur.com/O332U1E.jpg
Gladius?可拆卸的線材、免用烙鐵就可更換微動的插槽,
還有不錯的用料和ASUS皇家俱樂部的後援,
如果要我說出哪幾點是比較吸引我進而入手Gladius的,
我會不假思索就講出這四點。
但論設計,很多細節也是值得一提的,
比如說確保左右鍵均衡按壓手感的分體式按鍵、
不採用皮革漆而使得保養困擾較少的外殼,
甚至是顧及燈光效果而用的導光橡膠片,
還有軟體方面,便於管理多個裝置、占用資源較少的ROG Armoury驅動程式等等,
都是Gladius能讓人給予正評的地方。
當然,身為一個2014推出、ASUS ROG第一代搭載微動插槽的滑鼠,
Gladius在設計方面還有一點點改進的空間。
與較晚推出的Sica相比,雖然Sica不能免烙鐵更換中鍵微動,
而Gladius在中鍵微動方面就有插槽設計可輕鬆更換,
但Sica底部螺絲的位置設計,使得Sica在不用拆卸腳貼的情況下就能卸除外殼,
進而更換微動;反觀Gladius,需要拆下腳貼才能拆卸螺絲,
相較之下Sica在方便性這塊,就優於Gladius了。
幸好,Gladius的新品還有多附上更換用的腳貼,
並且也有在腳貼附近有凹槽,方便玩家撕下,
至少還是能在拆腳貼這部分方便一些。
如果喜歡右手人體工學滑鼠,又愛更換微動換換手感,
或擔心微動變軟、連點故障等等還要操起烙鐵修的使用者而言,
Gladius的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