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ZMittermeyer: 季漢的現代用語叫「漢第三帝國」 可怕可怕 04/23 23:56
: → ZMittermeyer: 實際幹的事也差不多 04/23 23:57
: 推 ap88994433: 樓上這樣是想吵架膩(? 04/24 01:15
: → ap88994433: 差不多的事情是什麼,比如說呢 04/24 01:15
: 推 ZMittermeyer: 曹公 孔明 和戰國的秦趙都是名法之治 軍國主義 04/24 07:16
: → ZMittermeyer: 後三者因為過度動員 最後社會共同體也自我破壞的最 04/24 07:17
: → ZMittermeyer: 徹底 04/24 07:17
: 推 WindHarbor: 又在那邊幻想過度動員了 04/24 08:11
: → ZMittermeyer: 歷史事實 三國羅曼史才是幻想 你幻想和現實已經分 04/24 08:45
: → ZMittermeyer: 不清楚了 04/24 08:45
: → ZMittermeyer: 孔明不過度動員 以蜀漢那貧乏的人口 怎麼保持長年進 04/24 08:47
: → ZMittermeyer: 攻勢態的 難道是生產無人機 採用自動化與無人兵器嗎 04/24 08:47
: → ZMittermeyer: 蜀漢等同於納粹德國或蘇聯 把民力榨乾到寸草不生 鄧 04/24 08:49
: → ZMittermeyer: 艾別動隊隨便攻入後方 後方內地早就毫無士氣 也沒有 04/24 08:49
: → ZMittermeyer: 預備隊 首都市民不願意抵抗 04/24 08:49
: → ZMittermeyer: 這些都是長期戰爭過度動員的後遺症 蜀的短命歷史裡 04/24 08:51
: → ZMittermeyer: 永遠記載的都是經濟匱乏 民力凋敝 不缺紀錄 04/24 08:51
真不愧是對中華文人自我意淫式誇大作文念茲在茲立志學習的大嘟嘟。
起手式直接套用納粹的失敗意象,予人負面聯想,
然後不顧其他各種差異直接一竿子打死。
確實學到了中華文人式的作文。好棒棒!
不過說實在的,我個人倒不必然認為光拿季漢投降時的軍民比說事算得上啥。
而且就算是個偏重軍事而組織壯碩的政權,也不必然怎樣。
「不是一個擁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的普魯士
(Preußen war kein Land mit einer Armee, sondern eine Armee mit einem Land)
還不是在幾經危難之下健全發展,乃至迎向工業化且統合德意志?
當然啦你要堅持邱吉爾式的無條件罵死普魯士那我也無話可說。
那只好給你這尾大逗士拍拍手了。
且不說諸葛亮的「名法之治」在循名責實並矯東都之弊外與戰國秦趙同異如何,
至少同時代相比,季漢直至最後亦無時時政變動輒族誅的現象,
已可謂當時清流。
而縱使劉禪時期人民感佩諸葛亮可能有內宣之嫌,
那麼許久之後東晉時期蜀人猶懷念之,好歹無話可說。
甚至不斷用兵的姜維,陳壽不沒其優點,乃至在傳中載郤正對他的高評。
至少在那個時代來說季漢相較而言未必是太差的政權。
至於軍事動員與民力的調配,
不同時代不同狀況不同配套有許多細節,
郭沖所述雖可議者多而遭裴松之批駁,
但其所言諸葛亮守信更番使軍士奮勵應有當時傳聞基礎。
諸葛亮可不是無所節制地過用民力。
當然,姜維後期過於大膽造成傷愛(亦可見諸葛亮謹慎不納魏延議之用意),
但實在說類似的緊張像腓特烈大王反而是靠強運撐過去了,
硬要說是軍國主義如何如何的,無視於種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細節,
這只怕才是所謂「中華文人式的意淫」吧?
************
回到原題。
單純以不稱國號漢稱區域名蜀來說,
這沒辦法,因為勝利者是魏晉政權及其延續。
陳壽不得不小心謹慎,而後來也就形成口語習慣。
其實類似的則有,
苻堅設有「平吳將軍」不稱平晉,
在苻秦官方似乎是不承認晉而只把它叫作「吳」的。
其實之前李壽與石虎聯合之後,「下書伐吳」一樣是不承認晉而稱吳。
後來劉裕率晉軍北征南燕,
慕容超手下的公孫五樓說:「吳兵輕果,所利在戰,初鋒勇銳,不可爭也。」
也不稱晉兵稱吳兵(其實劉裕軍隊裡「外省人」恐怕不少)。
西方世界也有可類比的:
羅馬二分而在五世紀末西部淪亡後,
建都在「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的那個國家一直仍然自稱是羅馬帝國,
即使後來希臘化了亦未改國號。
可是後來德意志地區的史家開始把它稱作「拜占廷帝國」,
不予羅馬之號,
這個稱呼也成了許多人口語的習慣,
光榮的成吉思汗IV也用了這稱呼(ビザンツ帝国)。
當然,這裡還蘊有德意志為了搶「羅馬」之號(神聖羅馬帝國),
貶抑東方的意思。
(結果兩個「羅馬帝國」首都都不在羅馬)
(反而伊斯蘭世界習慣把小亞細亞稱作Rum「羅馬」,顯係因彼自稱之故。)
《三國演義》至少是毛本顯然有區分:
在劉備入蜀之時,「蜀兵」指的是與劉備敵對的劉璋政權的地方兵。
但後來諸葛亮姜維等所率亦稱蜀兵倒不是用錯國號,單純就是指地方兵而已。
就像李克用統領「蕃漢大軍」表示他麾下既有沙陀人又有漢人,
或者像忽必烈親將諸萬戶漢軍,因為他當時兵員中漢軍成份多。
當然,季漢政權除少數遷入蜀地的以及一部蠻軍外,兵士主體應即蜀人就是。
另外倒是遊戲裡直接稱「靈帝」「獻帝」云云。
這當然是重大錯誤,
但考慮到在日本推廣方便,可能也沒辦法了。
以當時來說,也不可能直接稱劉協,應稱今上。
其他許多人的稱呼也很複雜。
這部份當初R大的姜維傳做得相當細緻,對三國迷來說很適合。
不過也因為這直接就是用中文編撰的臺詞。
很多東西翻譯上還是會有跨文化的麻煩。
反過來說,
日本大河劇原語有許多不同的術語諸如
公儀 將軍 公方 上樣 殿 (地名)殿 御館樣
我看到中文翻譯其實也高度簡化了,這恐怕也是沒辦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