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喜歡糯米糰姐姐(金荷娜表示:......),
但外遇題材卻不是我的菜,
所以一開始並不打算看《通往機場的路》。
然而朋友卻一天到晚在Line聊天室裡表示:「機場歐巴好帥!!」,
於是基於好奇以及一種研究友人理想型的學術角度(?)驅使我點開這部。
看了第一集就十分喜歡導演的運鏡方式,
緩慢的推移鏡頭、側向視角及柔和的構圖與光線,
在在顯現這雖然是部以婚外情為主軸的愛情劇,
但講述重心並不是我們慣常想像的狗血、放縱與墮落,
而是著重於一個女人在世俗角色與內部自我發生衝突時如何平衡的故事。
故事開始時,崔秀亞的世界如一個無風的溫室,
習於聽從丈夫的發號施令,從此處移植至彼處,
不管在何處,不變的是所有人對她身為人妻與人母的角色期待,
於是工作成了生命中的唯一縫隙,
只有在異國的那三四十分鐘,她才能重新與世界接合,
除去角色的枷鎖,作為一個「人」,
在微風日照下緩慢舒展自己被外在壓力所縛的身心。
後來的道雨之所以成為秀亞的「三四十分鐘」,
也正是因為他們對彼此沒有任何角色上的期待,
而是僅僅作為「崔秀亞」與「徐道雨」,
給予對方疲憊的人生些許安慰與支持。
我相信最初的朴鎮錫與崔秀亞的相遇也是如此,
只是後來在婚姻中他們太過投入扮演自己的角色,
如同秀亞藏起自我意識成為一個服從的好女人,
朴鎮錫也努力假裝那個有幽閉恐懼症的怯懦男孩並不存在,
他讓自己成為掌控所有事物的主人,
將現實的一樑一柱安排得毫無空隙,
藉由這樣的極度專制來建立自己擁有一切的假象,
壓抑內心害怕被拋下的恐懼。
這對夫妻就這樣合力扮演旁人眼裡的完美夫妻,
將真正的自己遮掩在舞台布幕後,
然而每一段會使「自我」逐漸衰弱的關係事實上都無法長久,
他們的愛情不是突然之間就消失的,
而是在疏於溝通與冷漠的每個瞬間慢慢耗損,直至死亡。
我非常喜歡導演拍的每個秀亞靜坐在陽台的片段,
從低處的地望向高處的人,
明明是揚起的角度卻更能呈現人的壓抑與蜷縮的自我,
以及那些在平靜生活中逐漸錯動的情感斷層。
安坐在日常之中的困頓肉身,
遠望漂流在漢江之上的自由靈魂,
即使沒有任何的台詞,也能完全感受到主角的掙扎渴望及茫然。
我始終認為「通往機場的路」並不是指通往「道雨」的路,
而是崔秀亞重新找回通往自己內心的路。
第一次是在她決定辭職的那天,
放棄原本能讓她身心得到休息的那三四十分鐘,
卻反而更能感受陽光的溫暖,
正是因為她開始拋下世俗對職業婦女的角色期待,
轉而成就自己內心的想望。
第二次則是當孝恩最終決定前往紐西蘭時,
秀亞終於正視自己無法再繼續扮演賢妻良母的事實,
此刻的她不只理解了自我的慾望,
並且承擔起所有伴隨實現自我而來的責任,
不再仰賴滿足他人的需求(人妻人母或是另一個人的情人)來完成自己,
而是脫出所有的角色,成為獨立的崔秀亞。
謎一般的三無關係
當崔秀亞第一次提出三無關係時,我在心裡罵了一句「狗屁」,
因為這樣的協議內容完全是為滿足私慾與規避責任而存在。
但是編導跟兩位主角的演繹功力實在太好,
讓我到最後也忍不住沉迷於崔秀亞與徐道雨之間,
那種無關外界紛亂,只獨自為對方撐住一方天地,
互享其中陽光的暖、風的香味甚至雨的濕氣,
雖囿於現實有所不能為,卻又因心靈相通而無所不能至的氛圍。
不渴望佔有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彼此,
像是崔秀亞與徐道雨,
也像是徐道雨及他摯愛的女兒Annie。
即使在看戲的過程中曾經因為道雨跟Annie的無所為而憤怒過,
但轉念一想,他們正是把愛人的心意放在自己之前,
懂得理解體諒與等候的那類人。
這裡說的等候,並不是指執著於己身的慾望希望對方回應的那種等候,
而是因為了解愛人內心深處的傷痛,所以願意壓抑自己,
靜待對方從紊亂中回神,並且留予對方靠近或離開的選擇空間,
Annie對媽媽、道雨對Annie、惠媛、甚至對秀亞,都是如此。
這與一般無能的被動不同,
相反的,徐道雨應該是一個擁有強大精神力的男人,
才能在自己極憤怒、極悲傷甚至極茫然之時,
還能夠撐住他愛的人,使之不落入深淵。
(題外話,道雨作的餐桌真的好堅固,請問哪裡買得到?)
而整部戲最美的地方在於導演運用時、空、景堆疊出的情感力量:
漢江旁的日出、從工作室遠眺的城市一景、屋簷下的雨聲,
陽台欄杆望去的漢江風景、狹小的韓屋房間、濟州島小路盡頭的休憩所,
所有場景背後都乘載了一層又一層的情意,
讓主角也好、觀眾也好,在景色之內不僅能感受到自然撫慰人心的力量,
並且因為那其中的純粹情感,
能帶我們短暫脫離日常,到達想像中的自由彼方。
就如同崔秀亞與徐道雨之間那互不拘束的體貼,
即使是來來往往的飛機,
即使是無法停駐的江水,
他們也從不阻攔彼此,
而是在不停息的時間裡,
永遠都有對方互望的眼神,潺潺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