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又,吳海英》播映前即對此劇萬分期待,
畢竟是文晸赫在《戀愛的發現》後接下的現代愛情喜劇,
又是與我原本就非常喜愛的編劇合作,
但看了十來集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預見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
突然對這齣戲失去興致,直到最近才終於心血來潮完食。
雖然最後幾集流於收尾的加長流水帳令人不免有些遺憾,
但還是十分喜歡本劇的中心思想及劇裡的所有演員,
也感謝文晸赫慧眼獨具挑中這個劇本,讓我認識了徐玄振這位好演員,
然後又因為玄振跑去看完《浪漫醫生金師傅》後認識了韓石圭,
所謂的好演員就是能這樣一再觸發人生的驚喜吧!(誤XDDD)
看完全劇,我猜想朴編應該是個極其溫柔的人,
那份溫柔顯現於她對筆下角色的善待,
自始至終她都未曾簡化任何一個角色,
讓他們的生命空洞片面或邊緣化成推動劇情的雞肋。
比如說道京的母親,
我總忍不住想知道她究竟承受了多少愛人的漠視,
才會選擇將所有的愛寄託於金錢之上而放棄期待人心的溫暖,
因為不曾被好好愛過所以也不懂得如何去愛他人,
她的心像是永遠擱淺在了道京父親死去的那一刻。
又比如說道京的姐姐,
剛開始覺得她面對事件時的沉默與道京很像,
後來才發現兩人其實是不一樣的,
道京是因為對人生感到困惑與束手無策所以沉默,
姐姐卻是帶著對他人人生的理解與尊重而選擇沉默,
謝謝編劇最後讓如此溫柔的她找到了能理解她內心語言的人,
終讓自己的靈魂不再失根漂泊於一個又一個宴歸的夜晚。
再比如說道京的弟弟以及他耀眼的女友安娜,
我實在太喜歡這對旁人看來太過肉麻的情侶了,
他們總是在每一刻用最珍視的心去回應彼此,
不輕視對方提出的需求也不畏懼掏空自己,
對比做作冷漠的我們,他們的人生真是活得值得太多。
同時也是因為這故事中所有角色的飽滿厚實,
才足以撐起整部戲像是個真實立體的世界,
巨大得將觀眾納入其中,並且給予我們更多關於情感面貌的想像。
關於朴道京和他的愛情
樹膠般
緩緩流下的淚
粘和了心的碎片
使我們相戀的
是共同的痛苦
而不是狂歡
──顧城《悟》
看劇時不斷想起這首詩,
《又,吳海英》雖然標榜是齣浪漫愛情喜劇,
事實上卻是一個所有主角生命都倏然塌陷的悲劇。
活得越久越能發現很多偶然其實都不是偶然,
做出決定的當下會像蝴蝶效應一樣牽連未來的命運,
就像朴道京與他人生中第一位吳海英的愛情。
在兩人漫長的相戀歲月裡,
如果能有那麼幾次,
他們願意卸下微笑的面具凝視彼此的痛苦與淚水,
這道愛情的傷痕是不是就不會增長得如此巨大,
終至成為吞噬他們的深淵。
寫到此時不禁想起《戀愛的發現》,
無法終成眷屬的南賀鎮與韓夏天也是如此,
一而再重現的愛情悲劇,直指現代人關於情感的無能。
朴道京對愛的無能成為他生命中最深的裂縫,
愛人不告而別之後,他連恨都沒有去處,只能壓抑,
無從宣洩又不斷累積的情感壓迫使他最終成為一個瘋狂的復仇者,
藉由毀掉他人的幸福來讓自己的不幸不那麼明顯。
當另一個吳海英在櫻花樹下流淚說出「他說他連看我吃飯都覺得好煩」時,
即使是旁觀者如我都能感受到那一滴眼淚的重量,
海英對自己愛情的悲鳴,無形中是對道京最重的指控,
但同時也是讓道京釋放內心恐懼的鑰匙:
面對驟然斷裂的情感,自己並不是唯一束手無策的人。
我能想像後來那個如狗血連續劇般的飛撲擁抱帶給道京的震撼,
唯有在超脫日常之時,
我們才得以從拉開的距離中察覺自己心意的波動,
在那一瞬間,已經習於將人生冰凍如幽冥的朴道京才發現,
原來自己仍然抱有對幸福的想望,
並且那個幸福,只是一個伸手擁抱的距離。
(只可惜當時文晸赫本人還沒發他的演技來上通告,遺憾之至......)
於是後來海英再次在同事面前飛撲而上時,
道京雖然搖著頭卻不加思索地伸了手,穩穩抱住,
他或許沒有察覺,此刻自己的心正與理智背道而馳。
擅長模擬配音的朴道京,
很巧的,他的愛情也像一種模擬,
最初是模擬疼愛小狗般地去愛習慣討好的海英,
後來則是心疼像被遺棄的受傷小鳥的另一位吳海英。
對於後者,因為同是被遺棄的一方,
道京更能體會那女人最深層的傷痛,
他對海英的愛情剛開始其實是模擬對己身的心疼,
在種種慰藉海英的舉措背後,
事實上道京也在用同等深度的情感自我療癒。
不管是從前或現在,父親也好,戀人也好,
他所珍視的美麗事物最終都消逝了。
但是在這個海英面前,道京的故事卻有著新的可能,
他一次又一次隨自身心意,穿過牆上的小門,
在人生中首次擁有靠近或離開的主動性,不再是被動留下的那個,
每一次拉近或拉開距離時的冀望與不捨,
最終都將轉化成道京對過去回憶的理解與釋然,
於是在最後,他移走那個擋住門的櫃子,放棄在這段感情中佔上風的優勢,
將進入自己生命的選擇權交付海英,第一次嘗試給出自己。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第一次,但肯定是極少數中的之一,
道京察覺了自己對愛的渴望,並且順從它。
我一直都是相信文字只會削弱情感的重量,
只因具象的字框住了抽象的想像空間,
然而有時候我們選擇的詞彙也能奇蹟般讓一段愛情重生,
比如說道京髒話連篇的告白。
脫去外在道德教條的束縛,這段台詞完整承載了道京的慾望,
赤裸且毫無保留,穿刺過理性思維的防護,到達任何它想去的所在。
故事至此,其實已沒有任何人插入的空間了,
最後的結局是離開或留下來,只取決於他們彼此的心。
關於後到的吳海英和她的愛情
有什麼悲傷會比一個人寧願活在謊言之中還要來得巨大?
在前兩集裡緊緊抓住我視線的並不是朴道京的帥氣外表,
而是被悔婚的海英身上那股躁動如鬼魅,轉瞬間便能吞噬一切的悲傷。
可能是在社會大眾冷漠的眼光下生活太久的關係,
對海英來說這世上的人種不只男女之別,
還有「另一個吳海英」與「自己」兩種高低階級的相異,
所以她說朴道京是一流水裡的男人而自己是三流水的女人。
而三流水的女人並沒有不好,
她或許活得不夠耀眼,偶爾會有些小小自卑,
但她務實知足,對自己的幸福積極追求,安穩守成,
直到她被退婚的那天為止。
那天像是海嘯,將海英一直以來的努力與自我建設都沖垮了。
「我不會死的,因為我想要的一切都不會實現」
這句悲涼的台詞在細細品嘗後,竟有一種絕地逢生之感──
這個世界不曾完成我任何心願,所以想死的我死不了,
那麼也就沒有死的必要了,我要活著對抗整個世界。
也因此我覺得此時的海英並不是絕望,她只是需要時間重建自己,
道京的出現則是加速這段過程的催化劑。
並且我也認為海英不是依賴道京給的愛而重新振作起來,
最好的證據是當道京因自身的謊言與傷痛徘徊時,
海英也從未退縮或踟躕不前。
事實上吳海英是個憑藉著付出就能活得強大的女子,
她甚至是在朴道京這個一流水中的男人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愛上了他,
她堅定地說她的手腕不是別人愛情中的消耗品,
猶如她也認定她的愛情不是別人生命中的小插曲。
不論是她獨自對著門的吶喊──
「就算為了我也要早點回家啊,
我不需要你愛我,我只是真的覺得好無聊。」
或者面對道京指責自己「隨便」的質疑,她毫不隱瞞的反擊──
「對,我現在需要一個人,就算是拋棄我離開的人也可以,
如果不想撲倒破牆而入的你,如果想挺下去(的話)。」
如此無畏承認自己的無力與渴望,
海英坦率的每個瞬間都炫目得令人難以直視。
在她身上有一種不會被任何事屈折的生命力,
即使再大的困窘與難以自處她都能放聲吶喊出來,
彷彿所有不安與羞赧都能隨聲波在空氣中顫抖的曲線淡去而消失,
每每看見這樣的她就讓我覺得生命充滿了光,
我想也唯有如此堅韌的海英,才能承接住道京那巨大的生命之殤。
後期很多觀眾討論著海英在愛情之中無底線的作為,
然而在我看來卻是恰恰相反,
海英是明確知道並且守著「成就自我的愛」這個底線而活,
當面對他人期望與自我期望衝突時,
不同於多數人往往選擇放棄,海英則是選擇衝撞,
不管是家庭的桎梏也好、外人的異樣眼光也好,
如果不試圖衝撞出一絲裂縫,她唯一能守護住的微小自我就沒有生機,
而一個沒有內核的人是無法談論「活著的價值」或「幸福」等詞彙的。
唯有生長成一個能撐住自己生命的人,才能真正為愛的人也撐住些什麼,
並且在此前提下,可以給出全部的心全部的感情,卻依然是自由的,
自由地愛自由地給予,然後或許有一天愛情結束了,也能沒有遺憾自由地離開。
這樣的吳海英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腳色,
但這個腳色的前因後果卻有著高度完美的一致性讓她變得真實且令人心疼,
心疼她踽踽獨行對抗所有世俗的懦弱,
心疼眾人不懂她活得如此真誠努力無愧於心。
於是想highlight十六集中海英媽媽的os來時刻提醒自己,
即使無法勇敢也能夠成為一個支持他人勇敢的人。
「為什麼重感情的人都會那麼悲傷?因為太重感情。」
「連自己踢著回家的空罐都捨不得扔,
看著最後把空罐帶回家的瘋女人,心裡真是要氣死了,
又覺得她的那份心意很美。
又全心全意迷上一個傢伙,不顧一切付出的瘋女人,
那為何讓我如此想哭泣?
如果能成為替她加油的人,那麼我會少悲傷一點嗎?
不當攔著她、不准她這麼做的人而是當一個替她加油打氣的人,
那麼她會少悲傷一點嗎?
所以我今天也坐在瘋女人身邊,做著這樣的事。」
關於兩個吳海英
身為神創,對《又,吳海英》最初的關注重點自然是男主角文艾力,
不過在開播前最令我期待的其實是執筆編劇,
其前作《住在清潭洞》乍看之下是輕鬆的情景喜劇,
實則是藉一群小人物的生活瑣事暗諷普羅大眾常有的偏見與刻板印象,
那種在日常小事裡布滿綿密的針,
不經意地戳刺觀眾最不設防之處的手法很容易讓人上癮,
也讓人好奇這樣的編劇會創造出一部怎樣的愛情喜劇。
在《又,吳海英》裡有兩個同名同姓恰巧還相識的吳海英,
一個人見人愛連眼珠都閃著光芒耀眼迷人,
一個黯淡低調連賽跑都不能正大光明取勝,
這樣儼如小姐與下女的差別待遇,
事實上並不是因為兩人本質上的差異,
而是來自社會體制與價值觀的排擠。
因為大眾總傾向讚揚美的、富有的、正向的、善良的,
無形中達不到標準的便慢慢被排擠到社會邊緣,
如同我們在劇中所見的海英,漸漸被埋進另一位海英悠幽長的陰影下,
獨自承受那些歧視、議論、傷害以及誤會。
吳海英,又或者說,日常生活中的我們,皆非因真正的差異而痛苦,
而是因為我們存在的社群將差異定義出優劣,
決定了誰是誰非、誰好誰壞、誰勝誰敗、誰才是適者生存誰必須被淘汰,
大眾將熱切的目光給了好的,讓不夠好的只能活在黑暗之中,直至死亡。
編劇藉由兩個海英向觀眾揭示社會框架對人的殺傷力,
大眾並不在乎一個人的真實面貌只一味希望他成為最好,
而在那個好之中她生而為人的脆弱與無力一點都不重要,
彷彿她的美好與生俱來就能彌補她的失去與傷口;
在那個不好之中她生而為人的付出與努力也一點都不重要,
彷彿她的不足就註定了她的舉無輕重。
這種冷暴力間接而無形,陰魂不散出現在生活的每個接縫,
並且身在體制中的每個人都不僅只是被害者,同時也是他人的加害者。
那麼究竟該如何從如此的雙重身分中解脫,
我很喜歡編劇透過海英給出的答案:
「不過如果我完全消失變成了她
如果有機會這樣
那我會選擇去當她嗎
我不會的
我只希望我能比現在好一點點而已
我從來沒想過要當她
我...覺得我依然那麼讓人心疼
也希望我能過得更好
依然是這樣」
不是走到光的最前面就能活下來,
而是我們必須勇敢無視他人的目光與定義,
時刻關照並且回應自我內心對生存的需求,
這需求無關道德性的高低,也無關是非成見的好壞,
而是源自一個人對生命的好奇所衍生出的情感,
順其自然地去找尋自己的樣子,依照自己的速度成長,
並且接受他人與自己的速度差,無須追趕逼迫,
於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身生命的中心,
於是便再也沒有兩個相似的人,
我們最終獨一無二享有自己生命的姿態,自由並且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