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觀後感
關於光州事件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就小有了解,因為高三的韓國史,當時的歷史老師曾經提
到過,當時就小有興趣,老師也向我們推薦了「華麗的假期」,但至今尚未有時間觀看(
電影清單太長),反倒是先看了「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而會對這部電影有興趣一方面
是因為「光州事件」,另一方面也有韓國朋友推薦的原因。
「民主和自由得來不易」,這是我走出影廳的第一個想法,我從未經歷過那個抗爭的年代
,只是從電影、從書籍看到那些過程,還有社會的轉變,像個第三者,而這部片卻直接帶
我經歷了整個過程。一直謹記的「要站在雞蛋那一邊」也在這部片結束後感觸更深。
*
首先是主角,金萬燮,開頭趙容弼的短髮讓我瞬間就回到了那個1980年的韓國,對於展現
這位司機的性格也大有幫助。剛開始的金萬燮對於抗爭的大學生只有不滿,而且是很大的
不滿,因為這些活動會影響到他的生計,這很重要,因為沒有賺錢他就沒辦法生活,而他
已經好幾個月繳不出房租了。這讓我想起現今的社會也是如此,若是有人上街集會、遊行
,便會有不滿的聲音。這些聲音無所不在,認為抗爭是「無病呻吟」、「會吵的人有糖吃
」又或是認為和自己無關為什麼要影響到我的生活。這些聲音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有,然而
抗爭絕對是被逼到盡頭才會出現的手段,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
而金萬燮的想法也在他載著德國記者進入光州後有所轉變。他看到手無寸鐵的市民被無情
的士兵拳打腳踢,他們高唱國歌,卻被槍砲射擊。從這些畫面出現開始我的眼淚沒有停過
。印象深刻的是那個給予司機飯糰的少女,她面帶微笑,充滿信心的向道廳集合,最後卻
死於士兵洩恨似的攻擊。我想起中國的六四,也想起台灣的白色恐怖。
其中最喜愛的鏡頭是宋康昊離開光州後糾結是否回去的那個紅綠燈口。回去?不回去?這
裡也象徵著金萬燮個人心境的分水嶺,這個路口之後,他決定將記者帶出光州,將光州事
件帶到這個事件。不讓被控制的新聞模糊真相。
具在植,上大學只是希望能夠參加大學歌謠祭的少年。我覺得這個設定很有趣,反正不知
道要幹嘛,就先念大學,大概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吧,他代表了大多數的大學生。他們並不
是一開始就暴力抗爭,而是因為遭受武力攻擊才有了更大的反彈。當在植高喊「我沒事!
」時,彼得與金萬燮該有多大壓力──非得將這些影片公諸於眾不可。當之後在醫院看見
被蓋上白布的在植時,雖然早有預期,但還是感到心痛。在威權的鎮壓與脅迫下,大家離
死亡都是這麼的近。
記者必須不畏公權,客觀且公正的報導新聞事實。這是身為記者應該做的事,彼得那個搓
手指的動作真的只是代表錢嗎?還是他也在如此近距離的看到殘忍的全斗煥政府後改變了
呢?畢竟一開始的他似乎只是因為嫌棄日本的安逸來到光州的。最近的MBC及KBS也在罷工
當中,SBS的董事長也下台並且承認曾經拍前政府馬屁。批判權力是媒體的職責所在,然
而在這個暴力的政府底下,卻少有敢於發聲的記者,就算撰稿,最後也被他人阻止而印出
空白的新聞。政府的強力控制至今仍根深柢固在韓國的新聞台中,而人民正在努力改變。
最後想提我個人最喜歡的角色──在最後放行司機與記者的那位士兵。即使看到了首爾的
車牌,他仍執意將兩人放走。無法預知他的未來。他同時也是這部片唯一的救贖。光州事
件最後仍以武力鎮壓結束,直到幾十年後的轉型正義才有所補償,但這些卻喚不回家人,
也無法彌補內心的苦痛了。那個士兵讓這部片有了希望,是良知。即使在威權統治下,仍
有人敢於遵從自己的良心,將槍管往心臟上移開1cm。漢娜鄂蘭曾提過「邪惡的平庸性」
,我們都知道在「遵守指令」之下,人民或士兵能做出多少令人髮指的事情。
整部片能看到商業與煽情的痕跡,有些刻意的讓人沒辦法忽視,尤其是最後光州計程車司
機都衝出來,我還以為自己在看玩命關頭。但瑕不掩瑜,電影的中心仍表達了一個真正小
人物在面對政府與人民爭鬥的心歷轉折,並傳達獲得民主的困難。我們沒有經歷過,但我
們可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