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想談談,為什麼原本應該結束的劇情,會從「結束」變成「待續」。因為,這就是
所謂的「讀者」也在創作這部作品。
第一集裡,妍珠的教授知道她是「W」作家的女兒後,就拜託她回去跟爸爸打聽漫畫的結
局究竟是什麼。當她知道爸爸要賜死姜哲時,她是不願意的。因為她是漫畫的忠實粉絲,
而且是姜哲這個人物的原創。那一天晚上,爸爸跟女兒先後來到了男主死亡的畫面,畫家
因為殺意堅定,補了一刀,要姜哲死透。妍珠來到漫畫裡,看到瀕死的男主,發揮醫生的
本能救了他。我的解讀是,女主並不希望漫畫的結局是如此。因為她說:她希望男主的人
生是圓滿的,是happy ending。
所以,原本應該是犯罪辦案的動作片,變成了愛情羅曼史。這個轉變,我個人覺得很有趣
,這裡呈現的是一個女讀者的心態,非常的忠實(有點類似同人誌)。
但讀者不是只有女主一個人,即使這個主人公是她小時候創造出來的夢中情人(我個人覺
得編劇這個安排也是非常有條理的,所以能進到漫畫裡的只有她,因為她是角色的最初原
創者)。一但夢中情人成了大眾的,一但讀者變成複數,就加進了許多位知的變數。愛情
羅曼史是偏離主軸的,所以身為男性讀者的教授,非常不能接受,直嚷嚷著姜哲怎麼可以
不找真兇,而是在找真愛。廣大的讀者群,也無法接受自己看了七年連載的漫畫主人公,
最後竟然沒有找到兇手就自殺。所以「結束」變成「待續」,因為大眾所期待的是「主角
」與「真兇」的對決。這裏,我們再次看到了讀者對於一部作品的影響。由於這戲的設定
是網路的漫畫連載,所以讀者的參與是更即時的,在網路的年代,透過留言所形成的輿論
,作者很難不受影響。
於是,故事必須再次拉回主軸:主角與真兇的對決。愛情羅曼史成了一場夢,而且被主角
遺忘。
既然回到主線,漫畫家與真兇實為同一人的設定,貫穿了最後的集數。有人覺得混亂,一
部作品的產生其實就是這麼混亂,讀者怎麼會知道作者的心理掙扎,這部戲真實地呈現了
。最後作者選擇消失在作品裡,也許代表的就是封筆了。
文字可以很清楚地處理隱喻、象徵,就像村上春樹的小說。但用畫面來呈現,劇中的所有
恐怖情節,都是。所以我一直覺得村上春樹的部分小說,一旦映像化都是恐怖片。
當然戲中人物的角色可以有不同的象徵,例如:光明與黑暗、宿命論與人定勝天等等的意
義。但我覺得吳成務這個角色是戲中的靈魂,也是潛在的男主角(就像真兇也想當漫畫主
角一樣)。所以,他最後必須得留在漫畫裡,在「作者已死」的前提下,他若想留下足跡
,那只有自己出現在漫畫中。而看似甘草人物的教授,戲份不多,但他每次的言語都是關
鍵。從這裡,可以看出宋編依然是如此的縝密。
宋編不語,不透過主要人物發聲,而是把細節藏在小人物的身上,要觀眾自己去尋找。如
同最後一集,結局出來了,但找不到漫畫家。大家都想知道創作者自己的詮釋,但他消失
了,詮釋權完完全全交到每個讀者身上。
當作品完成之時,作者即應該死去。
最後的最後,是個圓滿的結局,就像「克羅諾斯吞噬其子」一樣,宙斯(姜哲)是那未被
吞噬的孩子,最後戰勝了父親,成為宇宙之王。
「W——兩個世界」是一部相當具有實驗性質的戲,成功與否,端看讀者能接受到什麼程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