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訪談是收錄在導演版全劇劇本中
盡量忠於原文翻譯了,有誤歡迎指教
Q:執筆《我的大叔》這齣電視劇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契機呢?
何必選出一個契機呢,心就像飛揚的塵埃一般,在某個瞬間總會落定成型。在官方採訪中
雖然是說因為「想使人感動」而寫下這部作品,但那些細微像塵埃般的想法有「對一個寡
言男子的憐憫之情」、「厭世的女子」,還有只是想寫「單純並享受生活的人物們」,以
種種心情而開始了這部作品。
Q:結局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嗎?劇終之後,有演員在訪談中表示曾看到以悲劇作結,可
以的話,能否說說看設定好的sad ending是什麼呢?
在企劃案中寫的故事大綱為300頁左右,以大綱做基本,要完成16集劇本的話,最終需要5
00頁左右。從300頁要延伸成500頁,劇情必然會有増有減;500頁的劇本結局會是如何,
沒有人知道,都是寫著寫著才會明白的。
可能是因為只看過300頁概要後而有以悲劇做結的想法吧。
Q:將〝竊聽〞加進劇情中,是有什麼特別的理由或是從哪一部作品中得到靈感的呢?
有好幾個理由。
第一,至安一開始是因為要對東勳不利而裝了竊聽,到後來卻成為幫助至安理解東勳的道
具,這在敘事層面上是有利的。
第二,對這兩人的角色而言,是最合適的裝置了。東勳和至安都不是會字字句句表達自我
的人,但是必須互相了解,透過竊聽,至安得以知曉東勳的每一面。
第三,透過竊聽,即使是簡單的一句話,力道會提升許多。
同一句話,在我面前說,和在我不在場的時候說,是截然不同的;舉例來說,在第八集中
,至安對東勳喊了聲「加油!」如果在那個當下,東勳也回了一句「加油!」的話,這句
話就沒有什麼影響力;但若是東勳獨自回到家中,像是在回答至安也像是下了決心一般,
喊了一聲「加油!」而這句話,讓竊聽的至安聽到的話,影響力就非常大了。
「她沒有來嗎?穿得很薄的孩子,長得漂漂亮亮的那個」也是一樣的脈絡,雖然只是稀鬆
平常的話,但是在我不在場的時候說出來的,那個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Q:至安和東勳兩人的年齡差,是因為要增加說服力嗎?能否說說看,設定的理由為何?
這部電視劇宗旨為一個平凡的男子,如果細看他的每一面的話,就會發現他是多麼帥氣的
人。如果是這樣,要從誰的視線來看呢?一定要是一個絕對不會把他當好人看的人,所以
年齡、性別、地位及所有層面上,都在正相反的至安這個角色就出來了;也需要會讓人說
閒話而製造出緊張感的年齡差。
Q:編劇最喜愛劇中哪一個角色呢?哪個角色放了最多感情呢?
難道會有我不愛的角色嗎?會有比較不愛的的角色嗎?
Q:東勳的職業為結構技師,這在韓劇中是較少見的,設定這個職業的理由為何?
此問題直接引用《韓國建築結構技師會刊11&12月號》中受訪的文。
每個編劇寫故事的方式都不同,主角的職業我都是後期才決定的。若是先決定了主角的職
業,對從事該職業的人,有了先入為主觀念的話,一不小心就會把人物描寫得膚淺又陳腐
。所以我都是先擬出角色和故事大綱,之後再套用適合該角色的職業。寫《我的大叔》時
也是一樣,擬定大綱時,僅有〝在大企業上班、部長階級、有同陣線的人〞以這樣簡略的
框架執筆的,直到故事和角色都成形了,能將這個角色生動發揮的職業有什麼呢?細看朴
東勳這個角色,不會是要賣弄口才的職業,也不擅長抽象概念,性格耿直也不譁眾取寵,
有什麼職業是符合這樣的特質呢?正好有認識的人,在重新調查三豐百貨和聖水大橋崩塌
事件時,得知了結構技師這個職業,聽了描述,猛然覺得跟朴東勳這個人恰恰吻合;也採
訪了好幾名結構技師,那些人的實際特質和職業特性上,跟朴東勳這個角色是非常一致的
。
就這樣決定了主角的職業。
Q:許多人認為東勳雖然是個好人,卻不是個好丈夫,編劇對此有何想法呢?
允熙之所以無法忍受的原因,並不是東勳「對其他人更好」,而是「希望東勳只對自己好
」不是嗎?我也不曉得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東勳並不會做出離經叛道的事,對待周遭
的人也總是很真誠不是嗎?『善待家人的人,也能善待妻子』我是同意這個說法的。
Q:有很多人說春大也是對至安好四次以上的人不是嗎?春大也算是我的大叔吧?
至安在人生中遇見的人,可以分成殺人前認識的人和殺人後認識的人。殺人前就認識的人
因為知道至安的本性,所以將殺人事件看作是令人婉惜的不可抗力情況;然而事件發生後
遇見的人們,認識到的至安是已經受了事件影響,而變得冷漠的至安,若又聽到關於那場
事件的傳聞,更會對至安產生偏見。春大和起範都是至安小時候就遇見的人,也就是殺人
前認識的人;所以至安口中說的對自己好四次以上的人,範圍其實是指殺人事件發生後遇
見的人當中。
Q:鳳愛奶奶和孫女至安的溝通方式為手語,將奶奶設定為聾啞人士的理由為何?
奶奶和至安雖然過得很悲悽,但是我希望兩人之間是有溫度和聖潔的氛圍,言語好像無法
傳達出那種氣氛;另外若要表現出至安背負的生活重擔,讓她與人談笑風生的話似乎不太
合適;用對話得到治癒這部分留給東勳去表現,所以覺得讓奶奶與孫女以手語做溝通是很
適當的。
Q:起範和至安的故事並沒有詳細呈現,起範對至安感到抱歉及對至安的忠誠是基於什麼
樣的理由呢?
在第四集至安和起範的對話中,有說到起範欠光日的債,也是至安代為償還的,起範因為
債務問題受光日折磨時,至安替他償還,所以至安的欠債中,也有起範的部分,彼此用義
氣來守護對方。
Q:至安和奇勳兩人間從沒對話過,有什麼樣的意圖呢?
奇勳和至安兩人都相當直言不諱,若兩人碰面了一定會單刀直入地述說與東勳間的關係,
覺得這樣對劇情沒有益處,就刻意避開了。
Q:最後一集中,東勳和至安第一次共乘,至安為什麼坐在後座呢?
東勳這個人,絕對不會做出可能落人口舌的行動,這一點至安十分清楚,即便年齡再小,
和女性毫不拘泥共處,也不是東勳的作風;至安坐在後座是出自對東勳的體貼之情。
Q:最後一集中,出現至安教手語的場面,為什麼選了「活見鬼了」這個艱難的諺語呢?
比起諺語的意義,更想呈現出至安去做與奶奶相關的義工活動時,度過了愉快的時間;另
外這個諺語的手語比起來相當生動活潑,因而做出選擇。
Q:在劇中,月亮出現了很多次,編劇有何象徵性的意義呢?
在繁忙的日常中,偶然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時,喧鬧的瑣事都突然變得微不足道,心情突然
輕鬆起來,大家不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嗎。人類是什麼,人生是什麼,我在這裡做些什麼..
.看著月亮,就像往乾涸的心上澆水一樣。
Q:至安總是穿著短襪,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嗎?
看起來很可憐嘛。
大冬天的只穿著一雙短襪,是因為流行才穿的,還是因為沒有溫暖的襪子可以穿,把這個
放在心上卻又不開口問的東勳,也一樣可憐。
Q:劇中有些場面,發生的時機不太明確,能否說明一下呢?
- 至安說光日小時候也是很善良的,這個錄音檔對話時間點為何呢?
大概在第九集之後
- 進行常務審查時,東勳說至安的殺人前科,已經受到正當防衛的無罪判決,若是從至安
口中得知的話,那麼對話是何時進行的呢?
我不覺得是與至安對話後而得知的,東勳不是一個會問這種事的人,至安也不是一個會說
自己是無罪的,已經受到無罪判決的人,是不是從春大大叔那裏聽到的呢?
Q:在劇中,有沒有哪一個場面是比起我寫劇本時想像中的畫面,呈現得更好的場面呢?
幾乎所有場面都是,比起文字,影像呈現得更出色,僅僅選出一個有點困難。非要選的話
,我會選第12集中,後溪洞朋友們送至安回家的那一場。那場戲的感覺不知道如何表現,
所以僅寫了敘述性的表演提示而已,影像呈現卻是非常地完美,深受感動。
Q:編劇最喜愛的場面為何?
喜愛的場面不只一兩個,很難說。但又非要選的話,喜歡第八集中瑤順的生日宴,第十集
結尾至安逼東勳動手的那場戲,13集中三兄弟在酒館互訴痛楚的戲,14集中東勳升官的慶
祝派對,最終回的結尾也喜歡...,全都是我最喜愛的場面。
Q:有兩個提問。許多人覺得本劇中有兩個關鍵字,分別是〝自愛〞和〝人生的內力〞,
是否也能將自愛當作人生的內力呢?另外,〝自愛〞確實是本劇的關鍵字嗎?
根據對〝自愛〞的定義不同,答案可能是肯定,也可能是否定的。若將自愛定義成自我中
心和自我陶醉的話,答案當然是否定,或是定義成與他人比較後產生的優越感,那麼答案
依舊是否定的;比起〝自愛〞,我想用〝品行〞來解釋會更簡單明瞭;我認為能寬待自己
的人,也能夠寬待他人,至安若是能對自己好一點的話,與他人相處時就不會那麼帶刺了
。但要說那是本劇的關鍵字的話,又不是那麼一回事。跟要在社會上實踐信念的故事比起
來,我更喜歡從現實生活中得到解脫的故事。我想可以將本劇看作東勳和至安得到解脫的
故事吧。
Q:人是不是真能夠抵達安然自在呢?編劇心中對安然的定義為何呢?
哈哈哈,我也正在努力抵達中呢,正因為尚未到達,對安然也無法妄下定義。但是我想若
是以此做為人生目標的話,總有一天會到達的,我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Q:結尾中,東勳在內心向至安提問「至安,你抵達安然自在了嗎?」至安回答 「是,是
的!」回答兩次的理由為何?
第一次的「是」為肯定回答了問題,第二次回答表現出以後也會這樣生活下去的意志,回
答了「是的!」
Q:最後有什麼想說的嗎?
最終回的新聞評論中,有看到有人留言因為太感謝編劇,都想付費給編劇了。我想找到那
名網友,跟他收個三萬塊,並想告訴你,你的感謝我確實收到了,所以收個三萬塊也不為
過吧;大家的感謝我確確實實收到了,現在輪到你們報答的時候了。
(大禮)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