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的女人叫寡婦,
喪偶的男人叫鰥夫,
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
你知道為什麼喪子的父母,
沒有特定稱謂嗎?
因為無以言表,
沒有任何辭彙能表達出那種無以復加的痛苦。」
看到前面live文不少在討論這部的中文譯名,
在媽媽前面多加了個「鬼」字,
似乎限縮了劇名的多重意涵,
我心中也頗為贊同。
就像韓國也有翻拍的日劇Mother一樣,
在整部戲中其實不只有女主角一個媽媽,
而是演繹了不同母親的樣貌,
而在這部《Hi Bye, Mama!》也是如此,
而其中,最觸動我心弦的是金美京所飾演的女主媽媽。
失去配偶的人,失去父母的人,都有其稱謂,
然而失去孩子的父母,卻沒有,
巫女薇洞家說,
這是因為沒有任何語言能夠表達失去親生骨肉的痛苦。
因為那是懷胎十月所生下的孩子,
那是從小到大悉心呵護,
看著她/他蹣跚學步、開口講第一句話、哭著上學、戀愛、
找到第一份工作、結婚......的孩子。
所以不管到了幾歲,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心頭最難以割捨的一塊肉,
永遠無法放下心中的牽掛與擔憂。
在自然發生的生老病死循環中,
理應是自己先孩子一步離開人世的,
然而世事總是難料,
以為死亡還離自己很遙遠的時候,
意外讓人不得不相信任何事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在知道我遭遇的人面前,
總覺得他們因為顧慮我而不能嘻笑,
但在不知道我遭遇的人面前,
又無法跟著一起歡笑,
因為覺得失去孩子的我沒有那個資格。
所以我為了找同病相憐的人而來到這裡,
結果又懷疑,
自己為什麼非得夾在這些可憐人中間。
來這裡不會讓你心裡變得比較好受,
我們必須自我安慰,並自己去尋找,
能忍痛活下去的方法。」
總是要其他人忘記逝去的人好好生活,
從來不將悲傷展現於人前的瑜理媽媽,
看來狠心,
實際上卻是將對女兒的關愛深藏在心底,
如果記得會帶來疼痛,會讓生活失序,
那麼就自己一個人記得女兒就好。
於是她將女兒的房間維持原樣,
甚至定期更換鬧鐘電池,
彷彿歲月並沒有流逝,
命運並沒有無情地帶走她心愛的孩子。
她總是獨自一人來到寺廟裡,
表面上是為了早逝的女兒誦經祈福,
實際上她期望能在這群有著共同遭遇的可憐人中間,
找到些許安慰。
然而即使身處在這些可以理解她內心悲苦的人裡,
她內心的空洞卻仍然難以填補。
因為每個人的痛苦都有不同的形狀,
有人心疼自己的兒子沒能好好長大成人,
也有人因為女兒未能聽見孫女喊自己一聲媽媽而心碎,
於是每個人只能自己尋找,
能夠克服傷痛繼續活下去的方法。
#金美京每次出現都是我的哭點
#等媽媽跟瑜理再次相見我應該會哭成狗
#第四集等著媽媽來接自己的小孩這段也很催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