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被關在哪裡,好像被囚禁了一樣,完全沒有讓我覺得暢快的事,既黑暗又煩
悶,我想要獲得解放。」
如果曾有過這種感覺,千萬別難為情,因為你可能也在等待一場出走。《我的出走日記》
溫柔掃描那些無以名狀、卻始終存在的不適感,也精準戳破亞洲社會的必須體面;追劇過
程就像一場心靈瑜伽,狂喜也好、哀鳴也罷,更多的是沈默時的自我對話,不假裝幸福、
不假裝不幸、誠實面對自己。
/
如果在別的故事,廉家三姊弟只能領到配角的劇本,但看完《我的出走日記》後,更能佩
服曾打造《我的大叔》《又,吳海英》朴海英編劇的膽識與用心:
大姐琦貞頂著毛燥捲髮,嚷著冬天前要隨便找個人談戀愛,但潑辣少根筋的個性卻讓人卻
步;二哥昌熙的滿口大道理,是自命不凡也是自我質疑,不滿足於現狀看在父親眼中、卻
是好高騖遠的孩子氣;小妹美貞則是趨近透明的存在,面對上司刁難忍氣吞聲、與同儕保
持安全距離,活得沒有稜角、卻與一切格格不入。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像在工作,清醒的每個瞬間都在勞動」,美貞的不與人爭、不麻煩人
、不善表達都讓我充滿既視感;伴隨這三不而來的,是情緒垃圾無法被有效消化,厭世的
根日漸茁壯,內化成習慣性的自我檢討—表面看來,美貞與同事成立的「出走同好會」是
推動角色成長的催化劑,實際上從現狀解放的不只是他們,即使故事沒有明顯高潮起伏,
編導仍用綿密的對白與事件,成功鋪陳劇中主要角色們的集體出走—不只地理、更是心理
上的。
當沈默的美貞遇上更沈默的具先生,在這個來自不同世界的謎樣男人身上,她看見的是另
個自己:厭世也好宿醉也罷,都是對世界的武裝,存在感趨近於零的美貞需要重新想起自
己是誰、以及自己有多好—縱使孫錫久濃烈的雄性魅力,為這段以「崇拜」為名的彼此承
接增添不少浪漫遐想,但在柏拉圖式的漫談中,美貞真正體會到無需患得患失的對等關係
,深陷泥沼的具先生則找到酒瓶以外的浮木,能夠確確實實讓他抱著,不再沈淪。
/
對我來說,琦貞的課題並非愛情,而是年齡。
前半段的單身焦慮,源自大眾對適婚年齡的期待,琦貞總是口無遮攔的直率又不符合世俗
審美—她與單親爸爸泰勳的緣分正巧始於失言,而風流主管提供情感諮詢這條劇情線寫得
真好:在感情市場沒有老手菜鳥之分,琦貞在關係裡保有自我的直球對決,給予熟習把妹
攻略的上司不少反思,互動引人發噱。
琦貞的解放之旅,並未因為脫單而畫下句點,取而代之的是陷入婚姻焦慮。這是我第一次
看朴海英編劇的作品,她對角色人設的掌握與台詞流露的同理卻徹底收服了我。當她在最
後一集又因為失言冒犯路人,對方給出的回應,是我所能想到給予全天下被年齡追著跑的
男女、最適合而溫柔的宣言:
「我本來以為到了30歲的自己會很帥氣,結果只是一場空,接著想著『40歲我會怎麼生活
?50歲呢?活著幹嘛?』結果都是一樣,50歲真的會來得很突然,那種感覺就像13歲的時
候,稍微睡個午覺就突然醒來一樣。」
/
《我的出走日記》最傑出的,是抓到日常與戲劇間微妙的平衡,才得以將如此抽象的情感
詮釋得淡而有味,尤其喜歡李民基的演出—隨著劇情推進,觀眾會發現昌熙看似什麼都要
、其實最無欲無求,出走對他來說是恆變的追尋,連串變故先為他解開物質慾望的框架、
接著再放下生離死別的執著;他很善良,願意耐著性子傾聽客戶一小時的抱怨,或和父親
吵架後仍幫他轉到愛看的節目,但唯有他終於接受自己平凡的宿命,才有活出非凡價值的
踏實。
對我來說,昌熙的存在至關重要,特別是幾度陶醉於琦貞和泰勳的戀愛氛圍、以及美貞和
具先生的崇拜與寵溺,差點就把「出走」這回事跟找到伴侶畫上等號,與前任分手後的昌
熙沒再踏入穩定關係,卻看清交往時慣有的自卑,雖然單身卻更懂得說愛。李民基完全活
在昌熙的情緒之中,特別是喪母後與死黨的閒聊,話題不全關於母親、卻在意會到一切都
曾有母愛關照後掉下眼淚,深深讓人疼惜這個角色。
/
學生時期有大量的時間花在通勤上面,除了把握時間看書補眠,剩餘印象真的就是車廂籠
罩的疲憊感、窗外風景的小確幸、以及與陌生人的摩肩接踵。在朴海英編劇的故事裡,主
人翁們不必活得偉大、卻務必活得誠實,因此《我的出走日記》不是會讓人熱血爆棚的劇
、但流露的真誠也極具感染力,讓觀眾不至於跟著角色陷入低潮,相反地,會跟著他們緩
慢走在更認識自己—與自己困境—的解放之路上,並在那些被同理的片刻,得到不只七秒
鐘的滿足與溫暖。
與《我的出走日記》的相遇,是上半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推薦給大家。
—
更多影劇推薦評論,歡迎追蹤
https://instagram.com/reggie_screening?igshid=NmZiMzY2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