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因為不想吃虧- 不吵鬧的媽媽

作者: sofa89 (sofa89)   2024-10-12 15:56:50
「愛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沒有對錯,只是不一樣」
基本上,這個觀點本身來說並沒有問題,
這在其他劇裡也時常會出現,其中很常見的老梗像是:
「因為愛他,所以和他分手」;
「因為要保護他,所以對他說謊/推開他/自己獨自去面對危險」,
即使對方說了要與其並肩同行,
還是會有人做出罔顧對方意願的選擇。
雖然出現這種情況時,
多數案例下我不喜歡不問對方就一意孤行自己幹的人,
但角色愛對方的那份心意我能感受到,所以我願意認同他。
只是不是所有案例都能直接以此觀點套用,
往往一個人的人生,也不是從年輕到老都會貫徹單一原則走下去。
在這大千世界與無數故事之中,
大多數人都是凡人,會變、會犯錯都很正常,
從頭至尾不變、非常一致的人還是有,只是相當稀少,
而以本劇呈現海英媽的敘事,
沒有辦法說服我她的人生從頭至尾都是如此。
本劇的海英媽,大致粗略分為海英爸過世前後兩部分。
從後期海英媽說她清空娘家所有物品是不想給海英繼續留下負擔,
我可以感受到她為海英著想的心意,
雖然獨自秘密住在療養院不告訴海英這選擇,
明顯還是不符合海英心意的,
但起碼這個階段的海英媽,能讓我看到她對海英的愛。
我覺得在娘家那段過程中,
她一邊清空物品,也是一邊在放下這一生的執念。
但是,前期海英媽的行為敘事,
我看到的是一個以自己意願為主,罔顧女兒感受強迫她忍耐的媽媽,
海英媽接受寄養孩子,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海英,是出於自己的慾望。
與此同時,她逃避面對女兒的情緒、無視她的吶喊,
沒有像海英爸一樣,去傾聽海英的心聲,適時地給予她陪伴、關心與情緒價值,
所以即便寄養家庭是父母兩個人的共同決定,
海英爸卻沒有被視為媽媽的共犯,一起被海英所埋怨,
這是海英媽的失職由海英爸來填補了。
在這個過程中,海英一忍,就是十多年,直到她上大學離家都未能解脫。
但海英爸的悲劇,並不是在紫妍一進他們家門後就馬上發生,
紫妍從國一進海英家一路住到高二,有整整五年的時間,
我不知道海英媽這五年為海英又究竟做過什麼努力,
沒有看到她對三個人相處的這個願望想了什麼辦法、付諸什麼行動,
治標和治本,一概缺失,既沒有短期固定頻率去製造回憶,
也沒有看到她去嘗試各種不影響到女兒生活環境的方式。
有些編劇對於悲劇的撰寫,確實能說服我那是無法改變的死局,
人為的努力比不過上天的玩笑,打不破命中注定的命運。
但是在海英媽跟海英這個故事中,
我覺得有太多可以去努力和改善的部分,
這並不是完全無法改變,
只是海英媽為滿足自己的私慾都錯過了,
而她也不是以海英為出發點才做出這些傷害她的事。
故而「愛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沒有對錯,只是不一樣」這話,
我可以接受以此形容後期的海英媽,但前期的海英媽沒有辦法說服我。
要以此直接涵蓋海英媽整個人生,我覺得太狡猾了,
這就像試圖在一堆正常的貨物中夾帶違禁品蒙混過關一樣。
這句話不該是為實現自己貪欲而傷害他人的擋箭牌。
對方說不舒服、不願接受,就應該要去思考和做出應對,
看能如何改善、要改變還是離開,
而不是一意孤行讓對方繼續受折磨和被禁錮。
這要說是編劇的缺失嗎?我覺得不是。
在我看來,編劇沒有呈現前期海英媽為海英做過的努力,
她寫的便是一個犯錯後反省過、才開始懂得站在女兒立場上去行動的人。
即便那仍舊不是最符合女兒取向的做法,
但至少海英媽割開了一處口子做出了改變,
而這也才讓海英有了能去喘息釋然的餘地。
人生事事難圓滿,但凡事只求盡力,
有些事不是有意義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會看到意義,
哪怕沒有成功,但至少試過,
也能讓對方感受到那份心意,
也可以說是起碼製造一個理由讓對方能夠去體諒,
而再難的情況下、再差的結果,
也只有直面對方才能有機會去改變。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oreaDrama/M.1728719812.A.068.html
※ 編輯: sofa89 (36.238.12.32 臺灣), 10/12/2024 16:13:45
作者: giantwinter   2024-10-12 16:28:00
作者: will83tw1 (ㄨㄊ)   2024-10-12 19:18:00
giantwinter 請勿任意使用具爭議性之圖文回覆
作者: jiun1135   2024-10-13 12:17:00
很同意s大的感想。其實就第一集開頭描述的童年,我看到海英媽媽對寄養的孩子很好很關心,但對海英蠻忽視的,海英回來了也沒發現.更沒注意到她受傷了,整部劇也沒特別演出她們的相處,讓我覺得她做了她想要做的寄養…事業?選擇忽略海英的不滿,有種為事業犧牲家庭的感覺。或許應該尊重媽媽不只是媽媽這個角色,也有自己的自由及想做的事,但在那個年紀,小孩通常都很黏媽媽會爭寵,只能說辛苦小海英了。至於有沒有釋懷,覺得一直以來海英跟媽媽想要的不同,再加上人已過世,再探討也得不到答案也無法和解,海英選擇尊重媽媽想要的,找一個理由讓自己放下,但那個缺母愛的遺憾依舊存在。就像她選擇與男主分手,希望他從承諾中解脫,做個能自己決定自己要做什麼.自由的人,因為她曾經吃虧過,知道那種感受,也不希望別人因為她而吃虧。
作者: sofa89 (sofa89)   2024-10-14 13:10:00
父母的人生確實不該只是完全為了孩子而活,也應該要有自己的人生和事業,但一個孩子的成長本來就需要很多很多愛,既然選擇生下來,就應該好好負責和對待,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也不該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每個人都是在有孩子以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前面幾年,也許可以用還不熟悉作為理由,可是年限一長,父母卻依然自私做自己沒有改變的話,就很難讓人繼續諒解和包容。從劇裡的敘事,海英媽對待海英和其他寄養孩子的方式會讓人覺得確實有差距。不只是海英受傷回家沒被注意到,用餐時海英媽把自己碗裡的吃食只分給寄養孩子,而不是平分成兩等分,讓寄養孩子和海英都被分到,這就好比客人們在同一家店買同一份套餐都付一樣的錢,但老闆給的份量卻不一,這肯定會引起顧客爭議。重點不在兩個孩子誰吃多吃少、吃的少吃得更慢的孩子是否吃不吃得完,而是不管食量多少,給的量要平均,才不會因差別對待引起心理不平衡。一旦委屈積累得多了,長久下來就會變成怨懟。我想,作為觀眾等待了12集也始終沒有等到劇裡補述前期海英媽對女兒主動關愛的片段,這也是編劇想給觀眾的海英感受模擬體驗。這樣的遺憾我也同意也許不管過多久,心裡或許始終會有一塊地方無法填滿。不過相比過去,海英知道了媽媽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有開始為她著想和顧及她的感受,這是海英過去等了很多年卻沒能等到的變化,所以我才覺得至少也是給海英製造了個可以開始去諒解和釋懷的契機,也算是一點幸運了吧。
作者: shumei (神啊~請給我幸運..)   2024-10-14 19:29:00
我是覺得媽媽的處境與是否有過哪些努力沒有太多描述也是對的,媽媽必須是海英變這樣的一個設定,要讓觀眾對海英的想法更能同理才行,寄養家庭不容易啊,來的多半是受虐的,問題很多或很難顧的孩子,忽略了正常孩子的照顧也是可能的
作者: dblsesame (with or without you)   2024-10-14 22:23:00
不太懂。海英難道不比寄養孩子幸運嗎?至少她不用被寄養啊?
作者: jiun1135   2024-10-15 19:07:00
如果說在用餐的那個場景,媽媽雖然夾麵給寄養的小孩,但是還有轉頭問一下海英有吃飽嗎?還要加麵嗎?這樣才會讓人覺得沒偏心,兩方都有顧到。所以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把海英媽媽描述得像聖母的說法,對寄養小孩是,但對海英我覺得不是。就戲劇有演出來的,海英媽媽對寄養小孩都比對親生的海英好,一般都是胳臂往內彎,不然也要平等對待,這樣的設定真的蠻奇怪的,難道是有什麼外在誘因嗎?
作者: shumei (神啊~請給我幸運..)   2024-10-16 11:27:00
即使是自己生的孩子也不一定都能做到公平,有的時候也是每個孩子個性不同,感受不同,高需求的小孩更是需要更多關注不過要討論到現實面可能就太多了,所以我覺得媽媽的想法才沒有演出太多,都是由海英的回憶來描寫,這樣觀眾才能理解海英的個性為什麼是這樣
作者: sofa89 (sofa89)   2024-10-16 13:20:00
shu大,我覺得增加描寫海英媽過去對女兒的關愛,也不一定會讓觀眾就無法理解海英,只是端看編劇怎麼寫,作業上可能會增加難度,但不是不可能,之前我看其他劇寫親情友情愛情,也是有闡述雙方難處或視覺死角、資訊不完全的案例;有些人物的經歷會讓人由衷同意是命運的捉弄、也是人為下無可奈何的不可抗力,作為上帝視角的觀眾,我也試圖想找到破局之法,但端看全局覺得真的太難,就更為他們彼此的錯過感到遺憾和心疼;有些是一方面能讓我理解他的選擇,但一方面卻還是不免覺得這作法對於對方來說太殘忍了,如果我是那個對方真的會很痛苦,所以就算理解,情感上還是很討厭。回到本劇,根據是否演出海英媽過去對女兒的努力、努力的方向是什麼、什麼事阻礙了海英媽對女兒表述心聲,讓她糾結後卻無所作為……,每一種敘事最終導出的意義在我看來都會不太一樣,故有沒有演出來於我滿重要的。db大,我之前在節目聽到某案例,有個當事人描述她媽媽給她的哥哥煮泡麵,永遠都會加一顆蛋,但她從來沒有。她家買炸雞、煮蔘雞湯,雞腿也是哥哥的,她是雞胸肉的份。她家沒有一個人覺得這有問題,哥哥也覺得這很自然。她曾跟母親表達她的受傷,但母親卻覺得她很斤斤計較、很難相處,所以更讓她難過。而我是相信父母這種無意識的偏心,肯定不僅僅只是反應在吃食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務可能會更多。以這案例來說,你也可以跟她說至少她沒有被棄養、沒有被丟到孤兒院,有養著她就不錯了,她很幸運,但當事人是否會感到安慰,我不敢說。雖然我現在印象有點模糊了,但我感覺上她可能也曾經想過她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她只能受到這樣的對待?你是否又能回答她這些問題呢?無論是海英,還是這個案例裡的妹妹,哪怕她們比起別人已經很幸運,但她們所受的傷也都是真實的。一個人感受到的痛苦值只能自己和自己比,跟別人比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起跑線和經歷不一樣。就像富豪、小康家庭、一般家庭、貧困家庭、乞丐,他們對生活的基準肯定不同。之前聽過遊民在埋怨政府為了不讓他們睡公園,故意把公園涼亭屋簷改成露天,只能另找其他像人行地下道又沒有被占據地盤的地方。遊民要的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避陽光的地方,但我想一般人是無法接受在街頭鋪報紙露宿。富豪可能每天24小時都開著冷氣是常態,一般人可能一天開個兩三小時甚至不吹也行,那夏天不幸停電時,富豪痛苦得哀哀叫,他感受的痛苦也不是假的。海英縱然理解那些寄養孩子很可憐,但再善良,忍耐也是有限度的。時間久了,會覺得委屈和不平很自然,會想 "為什麼總是我要退讓?他們的不幸也不是我造成的,為什麼我總是只能把媽媽讓給他們?誰來照顧我的感受?" 所以我記得海英跟老爸訴苦時曾經說過她也要去別的家庭當寄養孩子,這句話像是孩子不懂事亂說的氣話,但這句話的訊息很明顯透露出海英認為媽媽給寄養孩子的愛更多,她要成為寄養孩子才能從媽媽那邊得到關愛。雖然海英因為媽媽的關係看過很多不幸的孩子,但她的成長過程中,班上同學可能也有很幸福的。像總有些孩子會炫耀他爸媽又給買了新鉛筆盒、新衣服,寒暑假帶他去哪玩,每天便當菜色都換著樣給他準備,但也有些孩子總是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穿,孩子間會羨慕是自然的。若說是因為家境情況不好父母才做不到,孩子還能體諒,但對海英來說,是她的父母明明有這個能力和物質條件能為她做到,可卻是因為她媽媽本身的選擇致使她被忽略,這更傷人。所以綜上,我覺得端看他人的不幸來慶幸自身的處境,這種想法只能由當事人在無可奈何時由自己安慰自己,但不該是第三者合理化自身缺失和對他人做法不當的理由。jiun大,十根手指互有長短,要做到絕對平等很難,研究中也做過統計,大部分的父母確實都會偏心,而有些父母偏心還自認平等。所以我覺得不要說完全平等,海英媽若有偶爾偏心海英,那我覺得說不定之後母女關係也不至於會惡化成劇中那樣。用餐那場戲,我記得小海英看到媽媽只給寄養孩子分食以後,她出現像是護食般的反應,像是怕連自己正在吃的那碗都被搶走,就覺得小海英真是滿辛苦的。就算不是像j大說的海英媽同時還記得轉個頭顧到小海英,我覺得事後也要特別空出另外一個單獨時間給海英彌補。就像多犬家庭,通常飼主和兩隻以上的狗狗們同時相處時不能給予偏愛,像是零食甚至抱抱親親等的特殊對待,必須是單獨相處時才給予,否則狗狗們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出問題。我是認為海英媽也許覺得受虐兒很可憐、問題很多,要多給一點愛幫助他們修復心靈,也因此付出太多就無暇顧及自家女兒,加上女兒沒受虐待,平常生活和學校都沒出現什麼大問題,就覺得這不太需要去處理什麼。
作者: shumei (神啊~請給我幸運..)   2024-10-16 16:30:00
所以有可能海英媽交待爸爸多幫忙顧一下海英,因為自己太忙海英就比較沒那麼氣爸爸,但編劇沒交待這些是篇幅上的考量還是純粹覺得可省略,我們是不知道,只能從人物的人設去腦補
作者: cashko   2024-10-17 01:29:00
目前才追一半還不清楚後面,但覺得既然已經不是一個人,組成家庭也有了小孩,要做寄養家庭,應該要得到同住家人的認同,畢竟這是會直接且長期影響到家人生活的決定,顯然女兒並不樂意,就算還小時她搞不清楚沒辦法表示意見,成長過程也很明顯不樂意,但媽媽看起來像是忽視甚至漠視
作者: dblsesame (with or without you)   2024-10-17 19:19:00
不管是什麼階層的人都會有比上不足 比下有餘的情況。這也不算自我安慰? 我覺得是客觀事實吧。不是父母的最愛的確挺讓人難過的。但是實際情況就不是每個人都會是父母的最愛啊。廣播節目中吃麵只能吃雞胸肉的女孩可能覺得如果她是獨生女就好了。但是就算是獨生女也有可能像海英那樣的,媽媽可能有別的關注。甚至工作忙都買外賣。
作者: sofa89 (sofa89)   2024-10-18 12:50:00
shu大,對我來說,要腦補須得有線索暗示,但以劇裡海英媽過去對女兒的關心情況,沒辦法說服我爸爸對海英的主動關心是因海英媽囑咐才去做。我還記得海英爸去勸生氣的女兒回家時,有一點讓我覺得做得很好,就是女兒生氣不回家,海英爸也沒有強迫拉著她回去,或是說完自己想說的就離開,只是靜靜地一路從白天至夜色降臨都陪著海英坐在鞦韆上,等她冷靜再聽她慢慢吐露心聲,讓我看到了海英爸對女兒的耐心、尊重與用心。cash大說的我在原文那篇也推文過同樣的想法,因為在我看來一意孤行沒有尊重家人在先的是海英媽,海英已經忍過多年,原文卻說她如此便是沒有尊重母親,我不知道未成年的海英還要怎麼做才算是有尊重,但最終我也沒有看到答案。也是因為海英一路忍到上大學這年限太長,又始終沒有看到海英媽做出措施應對的描繪,才會讓人覺得她無視女兒的不舒服以自己意願為先。db大,我的意思是 "誰比誰至少過得好" 這樣的說法並不能讓當事人受的傷害不存在,不能用此去否定當事人受到的傷害、認為所以他們不痛苦或是不夠痛苦,而人們也不該以此去合理化自己不當的作為,認為比下有餘,對方就該默默受著。過去認為,父母生下孩子對孩子來說便是天大的恩惠,無論他們要打罵還是要發賣子女都可以。但現代觀念不同,孩子不再是父母的所有物,養育孩子也不再是只要給他們有一口吃的就行,對於孩子必須尊重他同樣身為一個人的權利,沒有誰遭遇不當對待是理所應當。此外,對於愛的表現,我覺得不是靠是否親自下廚還是吃外食來判定是真愛還是假愛,就算是工作忙都給孩子買外食的母親,也不一定會讓孩子覺得母親沒有愛,最終還是得看生活中如何表達。
作者: cashko   2024-10-22 20:05:00
看完了,劇是好看的,但很可惜後面也沒有呈現海英媽對海英有什麼具體的關愛跟試圖取得諒解&平衡,她是一個優秀的寄養媽媽,但未必是一個優秀的親生媽媽。雖說父母心裡有所偏愛很常見,但起碼形式上要盡量平等吧。志旭的影片只能說她心裡有海英,但具體化做什麼行為劇中實在太少著墨,而且海英媽接受的孩子還有男孩子,對一個成長中的女兒來講有一個外男住進來真的超不方便,今天是只發生紫妍有個變態老爸,但其實寄養家庭很多都有問題,不光父母有問題,有些在病態環境的孩子也未必正常,寄養媽媽的家人們也要面對這些風險,卻不用取得他們同意只因為她是小孩另外我覺得陪伴重質不重量,爸爸也許戲份不多,不清楚他的陪伴量多不多,但他跟海英的劇情有帶出重要的→他在意海英的情緒也跟海英溝通,這就是父女之間質的相處,他不需要溝通幾個小時幾天幾夜,但他們相處時爸爸在這段時間很用心跟女兒對話,很可惜劇裡母女之間沒怎麼呈現這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