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台灣的韓星迷是否普遍認為演員比偶像專業

作者: ritsuki (噗哧噗哧噗哧)   2022-05-03 23:20:37
※ 引述《lifesg (無價之寶)》之銘言:
: 前兩天yutan0802大發了一篇世紀之謎閒聊文,我覺得很有趣
: 很認真的看了,腦袋裡也產生很多想法。
: 其中有人推文說了一個我每次看到都覺得很奇怪的說法
: 也就是有人問,為什麼帝國之子不紅?
: 老實說帝國之子活動的年代,我沒跟上。
: 但我每每在版上看到粉絲為偶像打抱不平,不滿韓國重演員,輕偶像的態度。
: 板上也往往主張偶像也是一門專業。
: 其實我蠻認同的。
: 但是每每說到帝國之子,大家的邏輯卻又出現:
: 當演員那麼成功,當綜藝人那麼成功,都那麼成功到你公司手上,集合在一起就是糊。
: 這不是公司問題是什麼問題?
: 可是我一直覺得這邏輯很錯亂。
: 為什麼偶像轉演員失敗,大家是檢討偶像本身,並不會去檢討公司。
: 但是在認定偶像是一門專業的同時,
: 卻又ㄧ副理所當然當演員成功,當綜藝人成功,當偶像就必定會成功的樣子?
: 當偶像成功,當演員未必成功,轉型當綜藝人未必會成功。我想這大家都接受。
: 但是反過來,大家為什麼不會覺得是藝人本身不具備偶像人格魅力,或是偶像專業不足

: 老實說,這團體裡我比較熟就是任時完。
: 我也去看過他的舞台,我個人確實覺得他的舞台並不亮眼,並沒有特別惋惜KPOP少了任

: 現在他轉去演員,我覺得他只是適性發展了。
: 其他人順便看了,也真的沒覺得有什麼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舞台。(純個人看法)
: 所以台灣的韓星迷到底對於偶像這個行業是什麼看法呢?
: 是覺得一個藝人只要能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功,當偶像就一定會成功,因為偶像是最簡單

: 還是覺得當偶像和當其他性質藝人完全是兩回事,各有不同的行業要求呢?
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來閒聊一下我的觀察和想法。
我覺得比起討論「台灣韓星迷對偶像行業的看法」,擴大討論「亞洲追星族對偶像行業的
看法」,再轉回看韓圈應該能更回答原PO想問的問題。
然後因為我自己日圈、韓圈、中圈的偶像明星都有深淺不一地混過,這幾個地方對於演藝
圈內的專業分工和職業地位分別,隨著時間和演進也不太一樣,這邊就一起拿來比較。如
果有覺得不對或是我觀察不夠透徹的地方也歡迎討論~
(亞洲的話我對泰圈不是很了解,但我目前沒興趣所以就不拿來講了,歐美我只稍微知道
好萊塢明星,但他們的產業已經跨地區和文化了,我沒特別深入也不加入討論)
首先,會想找其他國家來看癥結點,是因為「認為演員比偶像專業」這個論點並不只限於
臺灣,在韓國、日本、中國等偶像行業盛行的亞洲國家更為嚴重。台灣演藝圈說不定反倒
沒那麼明顯,但我覺得主要原因是臺灣偶像市場很低齡,難以打到真正的消費族群。
(就是沒錢賺發展不起來ㄉ意思)
然後日韓中的演藝圈中有地位高低不是理論而是現實,這部分除了體現在片酬,還有在媒
體、大眾印象還有接到的工作水準等等。
比如日韓會列忠武路或獎項型電影咖,新聞會報電視劇演員積極出演電影,或是給誰冠上
演技派偶像的稱號等等;也會對某些經由特殊管道出身的藝人(選秀、YT、模特兒)有刻
板印象;中國基本上差不多,甚至有個現象超有趣:因為演藝圈逐漸飽和,有星夢的人會
去考藝校求光環加身。久而久之,觀眾或粉絲甚至會看藝人是什麼藝校畢業。如果是央戲
或上戲出身的演員通常口碑比較好,北電畢業不一定,大部分會覺得你只是流量明星。
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幾個國家對藝人們的認知一般就是:
電影實力派>演技派>偶像型演員(有粉絲流量)、演技派偶像>偶像、模特兒
國民歌手>唱 將>偶像型歌手(有粉絲流量)、實力派偶像>偶像
國民MC、諧星>知名諧星>偶像型諧星(有粉絲流量)、搞笑型偶像>偶像、YouTuber
基本上,這個排序你能在各國都找到例外,比如日本傑尼斯的木村拓哉或嵐、韓國也有BT
S和IU等等,他們都是超脫這個公式之外,在實力/流量/大眾認知度/支持度都很高的
偶像,但能成為例外的原因是天時地利人和。
通常能突破職業天花板的人沒什麼公式可言,他們就是把該做的都做到最好,然後乘著市
場旋風飛上去,你問為什麼他大概也講不出來。
演藝圈要大紅除了實力,最看機運。
回到這個排序,比較有趣的部份應該是「偶像型OO」和「OO型偶像」到底差在哪裡。要討
論這個,我覺得要先定義「偶像」是什麼。
回覆原PO的問題,其實偶像發展到現在,我覺得除了指在舞台上唱跳的好看人們之外,還
能作為一個特色或是說屬性,也就是能聚集人氣(流量)這件事。
這部分中國特別明顯,他們的藝人有的演戲有的唱歌,有的演戲兼唱歌,說是演員或歌手
但實際上都是在當偶像養粉絲。他們演技不一定很好、歌舞不一定很強,但一定會長得很
好看或人格特質很明顯。最常做的也不是訓練專業能力,而是發很多自拍的微博和IG,創
粉絲名和後援會等等。
對流量藝人的公司來說,他的工作能力好壞看的並不是演戲唱歌實力,而是如何增加/留
住粉絲。
日韓的偶像從表面定義上來說,可能指的是組團一起唱歌跳舞的藝人,但實際上很多演員
或歌手在市場上的定位和唱跳偶像是一樣的,就是用漂亮的外表或獨特的人格或職業魅力
去吸引你成為粉絲,並進而為他消費。
我覺得這也是為何這些文化圈對「偶像」兩個字的觀感和地位並不好的原因。因為對大眾
來說,你不需要很強的演技或歌喉也會有人喜歡你,久了就會覺得偶像都有顏沒實力,進
入演藝圈的門檻並不高。
以前的確有這種傾向(日本SMAP隊長中居真心不會唱歌,但還是個成功的偶像和藝人),
但演變到現在已經是誤會,日本韓國的偶像生態早就已經進化到能活下來的偶像沒人會是
花瓶的程度。以韓國來說,無論偶像、演員或SOLO歌手的經紀公司和市場競爭都過於激烈
,還得在回歸期、打歌期,或是逐漸飽和的影視產業中存活下來,靠的就是想辦法增強業
務實力,再配合公司砸資源,才有可能在逐漸習慣高水準長相和實力的追星族眼中被看見

日本儘管資源都被大手公司掌握,例如傑尼斯、放浪家族、48系列的偶像公司,或是星塵
、horipro、東寶之類的演員公司,他們的公式就是有錢有人脈,也有一套長期適用於日
本民族的商業經驗。但就算能壟斷市場,要是沒有相應的實力和人格特質,無法留住粉絲
也得面臨被粉絲和公司淘汰的命運。
講回「偶像型OO」和「OO型偶像」差在哪裡,以我自己的定義來看沒什麼差別,都是擁有
基本業務能力但瞄準粉絲經濟的藝人。
真的要講的話只差在詞性而已,偶像放前面是形容詞,指的是你是用演技或歌喉去吸引粉
絲(通常也表示你業務能力不一定有吸粉能力好),放後面則是名詞,表示本業是在做唱
跳團體的偶像,但某部分的實力好到讓人認同你能進入專業領域。
ZE:A的話用結果論大概可以歸納兩個原因,一個是他們依然適合當偶像,只是不適合組成
團體走唱跳,而是單飛吸粉絲;另一個是光看明星帝國現在旗下只剩一組藝人,其他人全
跑光就知道公司操作和內部肯定有問題。
說到他們,炯植真的很適合偶像規格追星,有顏會演戲還很會唱歌,但他現在,都不唱歌
......(心痛)
然後偶像是不是一門專業?我覺得當然是。
我非常認同要當唱跳偶像不簡單,除了最基礎的體力、肢體協調能力之外,如何在舞台上
吸引觀眾目光,讓人認為「你在發光」是很重要但是最難的一件事。
除了歌藝舞技要精進,表情到位、沉浸於表演之中、擁有獨特人格魅力也是要點。這個應
該無庸置疑,韓國事前訓練得最好,混日圈偶爾來看韓圈偶像真的會被嚇死,一看就知道
沒集中管理練個幾年肯定沒辦法。
在日本還可能有像傑尼斯這樣,靠公司養到宛如在當偶像公務員的藝人。傑尼斯困難在出
道,Jr.人太多、培養時間太長太不固定,很容易消失在人群裡。但只要成功發唱片、有
一定基數的粉絲,公司會提供各種資源(演戲、綜藝、成功前輩帶你飛),對你負責讓你
餓不死,完全轉職的人自然較少,多半是自覺想更強而身兼數職開拓新路線。
但如果身處畢業制女團,或發展有極限的團體例如放浪家族,那路線就會和韓國差不多,
轉職或退圈。
因為在競爭和市場條件相對苛刻的地方,從資源或出路不多的小公司出道門檻不高,但後
續要跨越的山頭就非比尋常地多和陡,還可能會有合約問題,如果想繼續待演藝圈,勢必
要轉往更加穩定的方向,例如演員或歌手。
這兩者的職業壽命比較長,是因為當你開始沒辦法再靠臉和體力維持業務的時候,你背後
還有累積下來的實力和經驗,其中又以演員的幅度最廣。
隨著各個階段的狀態和散發出來的氣質,你能接到的角色或是能觸及的領域都會有變化,
對實力至上的韓國社會來說,當你能將商業性(大眾認知、信看演)和藝術性(實力派、
演技派)都握在手中,你就是這個職業領域的佼佼者,到處是黑粉又如何?
看看劉亞仁,集齊韓國人不愛的各種人格特質,但他天仙有在甩這些地上的凡人嗎?沒有
XD
但偶像,尤其是韓國偶像是個賣團體性、舞台魅力,有花期也會被粉絲綁住的職業,即使
需要高強實力,但職業本身限制太多,就像人終究要升遷一樣,只有非常少數人因為天分
和機緣能不轉職練到滿等,大部分的人還是會考慮增加實力轉跑道,讓自己的價值越來越
高,限制越來越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