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寫完好幾天了,一直忘記要發 = =
(接近兩千五百字 建議等閒的時候再進來)
淺談偶像兵役問題
上面的標題就是抓眼用的,但在開始前還是要先來命題,就是關於傑出的文藝從業者是否
應該被列入免役的待遇?這個問題十分複雜,水不算很深。在討論的時候常常會有其他問
題被討論,像是文藝對於文化的輸出、文化的優劣、重武輕文等,主旨仍是藝人免役。
-
一、免役在文藝活動的討論
這個議題會被討論,又或是在本板討論,通常會伴隨的 BTS 的名字。你可以認為BTS是
KPOP走向世界的推手,但這件事情的本質就不是為了誰開綠燈,而是討論體育以外,尤其
是文藝的從業者,在有傑出表現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免役的待遇。不是 BTS,也不是KPOP
,是所有相關的從業者。
這個議題通常會提到體育和文藝的差異,像是最近這串就是在講孫興慜和BTS的比較。如
果要說社會的貢獻,體育和流行音樂就是兩個完全不能比較的東西,因為性質不一樣就很
難去比較。當然,如果用不同的衡量指標,就一定會有贏的一方,但這個標準又是甚麼?
如果要說貢獻,要討論的面相實在太多。如果不能比較,那對國家社會的“貢獻”就不是
體育傑出人員可以免役的主因。
回到體育的本質,其實和軍事是息息相關的。在軍隊的訓練常常會強調「體能」的重要性
。軍人的體能和軍隊的素質有很大的關係,而不少體育項目像標槍就是從軍事演變而來的
。所以因為體育的本質接近軍事,所以就有免役的入場券嗎?如果真的要讓所有這些運動
員免役,那為何不以網球四大賽、世錦賽、世界盃等更有代表性的體育盛事為依據,而是
奧運和亞運?
這個答案顯而易見,因為奧運亞運代表的是國家,其他賽事多是以個人或團隊名義參賽的
。奧運的起原是希臘各城邦之間的在體育上的較量,而這些體育項目的參賽者代表的是各
城邦。衍伸到戰爭相對較少的今天,奧運變成各個國家為數不多的競技場合。對於運動員
免役,最常見的解釋是,在奧運亞運上表現優秀的運動員,因為為國爭光,免去當兵的義
務。所以不僅是因為體育和軍事更接近,更因為奧運代表的是國家。
-
二、文藝活動本質
相比於體育,文藝活動本身和軍事距離是比較遠的。在有關免役的討論中常講到的「國威
」就是最好的關鍵字。在奧運賽場代表國家,最終比的還是各國的金銀銅牌數,所以的確
是有「國」也有「威」。相較於陽剛的體育,文藝通常和文靜、浪漫等詞綁在一起,和軍
事相差甚遠。但這就會引起「重武輕文」的討論。為甚麼文化被忽視了?「國威」只是字
面上的解釋嗎?
「國威」字面上的雄壯威武,要扯到體操這類的項目,似乎也未必符合。但體育項目的滿
足「國威」的條件,或許更重要的層次是競技性。這也是文藝和這些可以免役項目最大的
差異。我們可以用客觀的角度看誰跑得快,誰得的分多,當然有涉及評審的項目,但至少
都有一個標準存在。有標準才能比較,所以才會有誰比較「威」的說法。
藝術人文是浪漫的、是主觀的。我們常說文化沒有優劣性,正是因為這是非常主觀的認定
。我們喜歡韓國流行文化,也有一群人喜歡古典,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喜好的差異。所以
要怎麼比?要怎麼讓文藝可以宣揚「國威」,就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這點或許在古典比較沒有這個問題。像是蕭邦鋼琴大賽,就是古典界公認具有代表性的比
賽,而其他樂器也有大小比賽,具有國際性和代表性。但古典以外呢?葛萊美獎算不算?
太商業了,那坎城影展呢?更別提像是主持、綜藝這方面,更是缺乏國際性的比賽。藝術
的評比不僅主觀 (非貶意),更有很多項目缺乏代表性的舞台,那何有「國威」之說?
那如果把「國威」這個詞放下,單講對於社會的貢獻,我想就是現在在爭論的點。如果用
音樂推廣文化是「足以免役」的貢獻,那這個標準是甚麼,誰訂的,用的是甚麼依據?百
工百業都有自己的專業,那娛樂以外的項目可以嗎?像是烹飪,也是有類似世界級的比賽
場合,那多少項目可以作為認定?這也是這個議題會被不斷討論最大的原因。
-
三、關於兵役
義務役的議題在特定國家總是會引起爭論。大家可以想想前些時間有關中國對台威脅所以
要恢復一年兵的討論,牽涉到多少層面。這點台灣跟韓國相似,在義務役上是用性別來一
刀砍,所以性別議題也會被帶入。那麼在性別對立嚴重的韓國,男性聽到有些被女性為主
的粉絲簇擁的男藝人可以免役,就會有「憑甚麼」的剝奪感產生。你會說對文化的貢獻,
那又回到我們上面對貢獻的討論了。沒有一個客觀的依據,是很難服眾的,所以也才會卡
在半路。
回到軍事國防上,義務役是為了保證國家安全。保證國家安全是誰的責任,以及這個責任
要如何履行,是可以討論的。愛國是當然的。我認識的韓國男性友人,通常會在大學二年
級 Gap 回韓國當兵。雖然這部分有民族性的加持,但活生生是被剝奪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問到這個問題,這些韓國男性都會用「男人就該保家衛國」等言語蓋擴,但峰迴路轉提
到韓國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又會有微詞。當然,這邊講的方向是從要當兵的韓國男性出發
的。
最常聽到的說法是,像台灣現在的四個月當兵,根本就不算當兵,就是夏令營。那想像在
大學最後一年的台灣人,想著如果沒考上研究所就Gap去當兵加考研,但如果真考上了,
要等讀完研究所再當兵嗎?但這樣又不能銜接工作 offer,又不希望政府說要恢復當一年
兵,所以到底要怎麼打算?
義務役的問題要怎樣才能根本的解決?人人都當兵就可以讓這個「剝奪感」消失嗎?如果
義務役是一種「懲罰」,那為甚麼要讓更多人「受罰」,而不是改變這個「懲罰」本身?
但改變軍中體制是可行的嗎?在等待它改變的時候這些「剝奪感」會不會繼續增加對立?
這些都是涉及義務役議題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
四、結語
義務役的討論是複雜的,體育項目免役也有其緣由,而引起討論對社會是件重要的事。韓
國社會現在都在盯著政府要如何處裡燙手山芋。伴伴隨著口水,或許族群間會更加緊張,
但這個對制度的衝撞,也能讓忙碌的大眾更重視這些社會問題。
文化沒有優劣性。次文化的"次"不是代表高低,而是代表大眾與小眾。如果身為小眾文化
的一員都還抱持的自卑,不能對次文化產生認同,那這個高低差異就會在心理層面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