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為何諧潾初譯成海潾?用台語念就懂

作者: derrickx (豬頭翔)   2023-02-06 17:12:53
圖文好讀版 https://reurl.cc/vm9ANo
我想韓國人現在用的文字是拼音文字,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吧,畢竟大家也看了那麼
多韓劇、聽了那麼多韓國流行音樂,用了那麼多韓國品牌手機了。不過大部分的韓國人的
名字,都還是會對應一組漢字(有看韓劇中如果出現一些法律文件,例如結婚證書或是出
生證明,應該會發現他們的名字多數還是用漢字寫成)。
潤怎麼會翻成允、正怎麼會翻成靜?
但因為平常他們都還是用韓文寫自己的名字,新聞媒體報導人物,也是用韓文標示名字,
這讓很多韓國藝人,不管是影星還是歌星,第一時間被引進華文圈的時候,名字對應的漢
字往往都是本地翻譯自己猜的。但3個拼音可能對應的漢字可能有上萬種,而韓國人慣用
在名字裡面的漢字,又和台灣、中國這些華文圈國家不一樣,猜錯的機率很高,結果就是
這些明星(在華文圈)紅了之後,往往必須慎重其事的「正名」,透過經紀公司告訴大家
自己的名字到底是哪幾個漢字組成的。
例如偶像女天團少女時代的門面林潤娥,早期名字就被翻成林允兒(事實上她真正的名字
是林潤「女可」,但可能是大五碼沒有「女可」這個字還是其他原因,就用了林潤娥當中
文「藝名」)。又例如今年因為韓劇《社內相親》大紅、參加偶像選秀節目《PRODUCE
101》獲得亞軍的金世正,早期的中文譯名是金世靜。
嗯,等等,不是說從拼音去找對應的漢字嗎?但潤和允、正和靜的發音也差太多了吧?
其實我們現在熟悉的韓文字,是15世紀才由朝鮮世宗大王李祹創造發明出來的,而且全面
普及已經是很後來的事情,在此之前,朝鮮半島上的讀書人,讀的、寫的都是漢字(在16
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政權進攻朝鮮的時候,朝鮮的大臣前往大明求援,雖然彼此的語言不
通,但卻可以透過筆談進行溝通)。
覺得韓劇的韓語聽得懂一些是錯覺嗎?
這種長期處於華文圈的情況,讓韓語除了原有的本土語文(像是百想視帝姜河那的名字河
那,其實是純韓語,意思是天空)之外,還滲入了很多的漢語。我想韓劇看得夠多的人,
一定會發現他們在講某些詞彙時其實是語調有點不一樣的漢語(例如「忌妒」、「幸福」
、「慎重」)。
不要說韓語了,我們現在用的很多中文語彙,也很多都是外來語,像是以前翻譯佛經的時
候,因為在漢文找不到梵文的對應詞,無法使用意譯,就直接用漢字的音去「狀聲」(音
譯),例如南無、般若波羅蜜多,有些就成為漢語的慣用詞彙了,像是剎那、須臾、虛空
都是(當然,因為語言一直在變化,用現代國語去讀這些詞彙,可能已經聽不出來原來梵
語的發音)。當然在西方文明來到東方時,一堆漢文未曾有過的名詞,像是科學、民主,
都是日文先翻漢文借用。
到了17世紀,東亞大陸的漢人政權大明王朝被變民集團李自成建立的大順王朝滅掉,大順
王朝又被滿州人建立的大清王朝給滅掉。認為滿州人是胡虜──野蠻民族的朝鮮人(其實
朝鮮人和女真人在邊境作戰已經維持很久的時間),並不是真心接受自己成為大清藩屬這
件事,但滿州人取代漢人統治東亞大陸的中原地帶這件事已成定局,首都北京的「官話」
也逐漸滲入了滿州語、慢慢地不是純粹的漢語了,而遠離北京的其他華語圈「方言」,例
如台灣人現在講的台語、香港人講的廣東話、還有韓國人講的韓語,反而保留了更多漢語
的古音。
艋舺為什麼會變成萬華、打狗為什麼會變成高雄?
回到前面的問題,如果你用台語念潤和允、正和靜,會發現它們的發音相當的近似,在韓
語也是如此,筆者不是語源學專家,但推測這應該是兩種語言都保留很多古漢語的發音所
致。所以當初幫韓星的拼音字名字挑漢字的翻譯,會把林潤娥翻成林允兒,金世正翻成金
世靜,其實並沒什麼好奇怪的。
漢字因為沒有表音的功能(例如筆者的名字寫出來是許詠翔、但用台語念是國語的摳、英
、雄這三個音,和用國語念是完全不一樣的),但又有很多講不同語言的民族使用漢字(
例如朝鮮、越南、日本),出現的一些有趣情況當然不只是潤娥被翻成允兒而已。
像是也使用漢字的日本開始統治台灣之後,對於很多只有語音、文字沒有統一的地名,展
開了「正名」,像是北部的港口艋舺,就被寫成萬華,因為日語的萬華念起來聲音近似艋
舺的台語發音,其實這個地名原來是原住民取的,艋舺也是用台語發音找出來的近聲漢字
。換句話說,用台語念艋舺和用日語念萬華,其實是類似的。其他還有打狗變成高雄,打
猫(其實打貓是誤寫,猫的台語讀音和貓並不一樣)變成民雄,其實都是一樣的狀況。
話說國民黨的蔣政權來台後,花了不少功夫在消滅日本人統治台灣的「遺跡」上,但對於
日本人制定的漢字地名,好像就沒有那麼努力的「趕盡殺絕」,結果還讓部分台獨派誤以
為那些地名是來自中國國民黨的「德政」,沒事就艋舺、打狗、打貓(還寫錯字)的猛寫
,孰不知萬華、高雄、民雄不用,改用艋舺、打狗、打貓才是真正的回歸中華(OMG)。
左膠是很膠很黏的左派?才不是那個意思哩
香港人用的廣東話其實也是不能完全對應漢字的語言,英國人開始統治香港後,法庭上的
所有講過的語言,都要文字化留作紀錄。但這些香港人講的廣東話,很多是沒有漢字對應
的,法庭的書記只好用類似讀音的字去套,現在你看香港報紙的娛樂版會像看天書,因為
很多都是「狀聲字」,和文字的本意毫無關係,必須懂廣東話,用廣東話念出來,才知道
是什麼意思。比如說這段報導:
被問到佢同吳卓羲嘅緋聞,Hana就話佢哋無合作過,但本身認識,有共同朋友介紹,
會一齊吃飯。被問到二人而家嘅關係,Hana有啲尷尬及迴避咁話:「都係咁啦!哈……都
係咁啦!」
不懂廣東話大概是很難看懂在寫什麼。(我只看得懂「佢」是他、「而家」是現在)
另外像是香港人會把爛戲講成「膠劇」、把左派貶為「左膠」,和「膠」這個字的本意根
本無關(很多台灣人會望文生義,把膠解釋成黏,左膠就被解釋為因為相信左派理論而做
事黏膩不果決、一直鑽牛角尖出不來,事實上根本沒那個意思),膠其實是廣東話一個髒
字的音一樣,也就是說,膠只是被借用去描述那個字的發音而已。
沒有表音功能的漢字,只能用寫的不能用講的
工業革命讓歐洲許多國家展開了新一波的帝國主義,結果是一大堆亞洲國家都被打了個狗
吃屎,這些國家自然有些人會開始反抗這些殖民壓榨行為,使用漢字的大清、朝鮮、日本
、越南等國家的革命志士,雖然語言不通,但卻可以透過漢字筆談交換意見,甚至一起行
動,舉例來說,越南的胡志明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和廣東的中共一起行動,靠的就是漢字筆
談;而越南的一些革命志士,也是靠漢字筆談來尋求日本人支援他們「反法」的行動。
不過當聲音的要素跑進漢字,反而會帶來溝通上的混亂,把左膠解成黏膩不決的左派、或
是以為萬華和艋舺是毫無關係的命名,只是其中的一兩個例子而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