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ash0319 (湯哥)》之銘言:
: → sag: 樓上的,編碼的冗餘在 Wiki 的表已經扣掉了。例如RBR=5.184G 10/03 20:36
: → sag: 是 RBR 1.62G x 4 Lanes x 0.8 (8b/10b) = 5.184G 10/03 20:37
: → sag: 那個 10% 是 Video Sync 用的,通常比 Active 部份多10% 10/03 20:39
: → sag: 去查 V-Sync / Blanking 之類的字眼可以查到 10/03 20:41
: → sag: 這個網頁有詳細計算各種規格的 Video Sync 參數 10/03 20:47
: → sag: https://tomverbeure.github.io/video_timings_calculator 10/03 20:48
: 有點迷糊了 能簡單告訴我一下這網站怎麼看嗎
: 我是否可理解為給Video Sync用的這10%
: 因為CVT-RB CVT-R2利用率高 所以可以小於10%計算
: CVT利用率較差 要到30%?
: 2k 165hz在CVT-R2標準下會佔用DP1.2的帶寬94% 這樣?
先講結論
視訊本身有「真實畫面」跟「有效畫面」,差異是同步訊號的加入
傳輸本身有「真實速率」跟「有效速率」,差異是編碼的影響
「真實」都會大於「有效」
你要去計算某個「視訊規格」能不能用某個「傳輸規格」去送
要用「真實畫面」去跟「有效速率」做比較
下面是詳細說明:
視訊輸出跟螢幕之間不能只送畫面
必須要在每一禎甚至是每一條掃描線中間插入一些額外的空間
讓每一幅畫面或每一條掃描線能夠同步,這樣才不會出現畫面錯位或是晃動
所以你一個 Full HD 的畫面,「有效畫面」是 1920x1080
但實際上視訊輸出真正送出的會比這個多,用來同步用
(現代傳輸規格也會順便在這些多餘空間包聲音訊號進去)
https://support.xilinx.com/s/article/899769?language=ja
第一張圖裡面的 Active Video 就是「有效畫面」
實際上傳送會包括外面的,我把他叫「真實畫面」
至於多出來的部分到底是多少,要看走哪個視訊規範
例如 HDMI 是跟著 CEA 走,所以要看 CEA-861 那一欄
而 CEA 只規定電視的解析度,所以不會有 1440P 的定義
只會有 720/1080/3840 等
所以真正的頻寬需求算法,是要把這些多餘同步訊號都算進去
以 Full HD 1080p@60Hz,8bit 在 CEA-861 為例
「真實畫面」範圍其實是 2200 x 1125 (看 H total & V total)
所以總頻寬就是 2200 x 1125 x 8bit x 3color x 60hz = 3.564G
(不同視訊標準下算出來的會略有不同,因為「真實畫面」的定義不同)
但視訊透過 HDMI or DP 傳送,還要再加上編碼的影響。
因為訊號傳輸如果完全不編碼,容易造成訊號的不對稱性
這對穩定傳輸是很不利的,會產生電磁干擾以及晶片異常
所以我們透過編碼的方式,讓你不論送什麼畫面
巨觀上來看,0 跟 1 數量會是幾乎一樣的,而且會很隨機分布
而這個編碼會消耗一部分的頻寬。比較舊的規範都走 8b/10b
也就是每 8bit 要編成 10bit 去傳送,這樣就等於多消耗了20%
我舉 DP 1.2 裡的 RBR 為例,RBR 速率是 1.62Gbps per lane
所以 RBR 可以送的「真實速率」是 1.62G x 4 lanes = 6.48Gbps
但因為走 8b/10b 編碼,所以「有效速率」只有 6.48G x 0.8 = 5.184G
這就是你在 WiKi 上面那張表上看到 RBR 下面那邊寫 5.184G 的原因
那張表已經把編碼效應排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