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iunn (guesswho)》之銘言:
: 我以前在公企中心跟一位義大利人學拉丁文
: 他使用的發音是教會式 -um的發音聽起來像 -om
: 後來在輔大學拉丁文,使用Wheelock's Latin
: 官方網站的發音是古典式 -um的發音聽起來還是像 -om
: 請問大家學到的發音也是如此嗎?
這個問題不會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當我們探討拉丁文「正確」的發音時,
不妨先想想,
台語同一個字從台灣到到台灣尾會有多少變化,
例如,我是台南人,在台北每次講「唱歌」都會被「笑」。
然後再想想,
拉丁文使用的時間與空間有多麼遼闊。
所以除非我們專注於一個非常確切的、具有明確時空背景的問題,
我自己不會那麼執著於 -um
到底該發 IPA /u/ 或是 /(上下顛倒的)Ω/。
現代通行德語的 -ung 的發音就屬後者,
常常看到學唱德文歌的聲樂學生有這個困擾,
因為他們以為就是 /u/,
但是卻聽到德國人唸成 /(上下顛倒的)Ω/,
例如 https://de.wiktionary.org/wiki/Achtung。
這兩個母音也可能因為時空的轉移而發生 vowel-shift。
兩者究竟有什麼區別?
可以參考一下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2/05/ipa.html 裡的
母音位置圖。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
當大家在討論拉丁文發音的時候,
往往都會受到母語的干擾。
讓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
我在德國的時候,碰到講德語的美國人,
沒三個字就認得出來是美國人── "r"!
同樣地,要是我們收聽梵蒂岡每天的廣播禱告,
也會認得出來他的母語大概是來自何方。
再舉一個例子,
當德國人在唱拉丁文的時候,
指揮明明已經約定 "r" 要唸成義大利式的 "r",
但是你可以聽聽音樂會舞台上的結果:
那是德式的 "r"。
所以母語的干擾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尤其對於成年人來說。
到最後呢,我們會發現,
Ferdinand de Saussure 所講的「經由區隔來確定」
是個很重要的概念。
(上面那句是我自己從德文翻譯過來的,不確定法文原文是什麼)
無論對於生物的語音認知系統,
還是機器的語音辨識系統,
我想,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我們很可能不是經由語音的「絕對值」(例如 formants)來確認一個母音,
而是經由這個母音與其他母音的「距離」(wide sense)來確認,
就連最現代化的通訊系統都在應用這個原則在做調變(modulation)。
所以,-um 的發音也可以回到這個層面來看待。
不同的發音是否會造成與其他單字的混淆。
現在是憑直覺,拉丁文好像很少有 -om 結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