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佛法在國家、民族的定位與功用 佛陀弟子僧 隨佛

作者: wizer (朝向追求快樂與真相之道)   2014-11-02 10:39:14
佛法在國家、民族的定位與功用-隨佛之宗教觀 佛陀弟子僧 隨佛 (摘錄)
http://goo.gl/GyqYeQ 摘錄自<正法之光>第四十期
… 佛陀自說:「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
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見大正藏《雜阿含
》346經)
依據以上的經說記載,我們可以清楚的見到,釋迦佛陀說法的目的不是為了「建立宗教」,
是為了幫助世人可以「息除苦惱」。
教育與信仰都必需「以人為本」
人類活動的真實目的,是在「如何讓人類能夠身心健全發展、現世生活安樂,社群能夠穩定
、和諧,讓人類朝向息苦、健全、永續發展」。…
…教育!著重事實與實際,是清楚、無誤的深入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現實世界,目的是務實
、有效的發現解決生存困難與度越身心痛苦的方法,可以實際的提昇身心與生活的品質,增
進社群的安樂與穩定發展。
信仰!重在滿足需求,是根據人類的希求與痛苦,提供有效振奮人心的希望,給予舒解苦痛
的慰藉與信仰,施設提昇身心品德的思想教義,確立安定社群的行為規範,並且在關懷生命
的準則上,施與希望與慰藉,引導人心朝向喜樂與安穩。
佛法是教育,是 釋迦佛陀正覺的內涵與教導;佛教是信仰,是因應不同時代、地域及民族
等因素的需要,持續演變、發展的社會文化現象。
學習佛法是為了務實、實際的解決人生的內外問題及苦惱,絕不在追求空幻理想與滿足需求
。佛教信仰是為了讓困陷在現實困難與心理苦惱的苦悶心靈,可以有所希望與慰藉,進而安
穩身心的逐步走出人生的困境。
佛法在流傳的過程中,傳揚佛法的教化者必需面對廣大民眾的心理需求,當然也要面對「務
實、實際的教育是無法滿足人心之無限需求」的現實。因此,佛法的傳播過程,傳教者為了
引攝更多民眾接受佛法的教育,不得不善巧的回應民眾的心理需求,隨著不同時代、地域、
民族的差異,權巧的施設各種希望、理想與信仰,給予民眾心理的安樂與依靠。在現實的佛
教發展史上,佛法的傳播過程,是不斷的回應民眾的心理需求,並且發展出各種不同類型的
佛教信仰。
教育是佛法的宗旨,輔助教育的推展才是佛教信仰的真正目的,兩者都是「以人為本,利人
為務」。
學習、傳揚佛法,不能受限於佛教信仰,也不可排斥、拒絕佛教信仰;信仰、傳續佛教,不
能迷信、受制於佛教信仰,必需尊重與維護佛法的傳續。學佛法要尊重佛教,信佛教要維護
佛法。
雖然佛法與佛教信仰在本質上有著重大的差別,但是佛法與佛教的實際目的,同樣是為了人
類的利益,都是「以人為本」。在「以人為本」的道路上,佛法與佛教信仰是互不替代,也
是兩不可缺。
學法者與信教者必需看清真正的重點在「以人為本,利人為務」,雙方才能避免「以自為重
」的本位主義,遠離無益的對立與分裂,並且可以相輔相成的傳續佛法、利世利人。
宗教信仰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容否認,探討各種學說也是為了尋求解決痛苦的辦法,不論哲思
學說與宗教信仰都是「以人為本,利人為務」,都值得鼓勵及支持。
然而,當哲思學說的內容,或是宗教信仰的方向,已經明顯障礙社群的正常的生活與身心的
發展時,即必需即時的自我修正,捨棄無益於現實人生與身心健全的信仰及學說,回歸「以
人為本,利人為務」的正道。否則,偏差、不當、無益的哲思學說與宗教信仰,不僅無法利
世利人,更會長期性的遺害社會。…
…傳統宗教有著許多不當的學說與信仰,讓民眾無法正常存活在現實的社會。譬如:當面對
苦難的環境或不義的傷害時,往往受到「宿命論」的不良影響,習慣一概採用「過去世的業
障」來看待,相信苦難是源自本身在過去做的罪孽,面對逆境的態度是「逆來順受」。
在「宿命論」的不良影響下,面對困境的態度是自怨、自憐及逆來順受,解決困厄的辦法大
多是「祈求聖靈庇護」,或是「行善、結好緣」,甚至是「誦經迴向給傷害自己的人」。這
種錯誤信仰的不良影響,不僅無助人們解決問題,務實的開展光明人生,反而造成「民困國
敝」的重大傷害。
人們相信這些玄虛與善良的作法,既可以解除困境,也可化解對立的人際關係。但是,當這
些作法都無效時,相信宿業的人在面對困境時,多會隨即轉為要求自己必需「隨緣受業」,
並且「要忍辱」的面對傷害,要懂得「放下煩惱」,要認清「世間都是空幻、虛假」,更要
懂得「不執著虛實、對錯」。這些學說思想與信仰,絕不是正統的佛教教義,實際是佛法以
外的印度其他教派的學說、信仰,或是出自後世的學說理論,都是背離佛法的異道妄說。
如果依照前面引據的「宿業」信仰與說法來看。試問:近兩百多年來,亞洲各國人民遭受強
權的侵略,無數死傷的人民,豈不都是「咎由自取的業障」?試問:受到不當逼迫的苦難人
民,應當要「隨緣受苦」、「要忍辱」,要「行善」來化解苦難,並且面對侵略者、迫害者
還要「結好緣」的相處,更要「誦經迴向給傷害自己、親友、國家、民族的侵略者」,最後
要「相信苦難都是空幻虛假」、「不執著虛實、對錯」的放下煩惱。其餘只能「祈求聖靈庇
護」?
佛陀與現代科學都是承認「作為效應」,這是說「凡有作為,必具有影響效應」,「作為的
影響效應」即如同「報應」的意思。然而,不論是 佛陀與現代實證科學,都不會承認「現
前遭遇、表現及發展」是出自「過去某些作為影響」的決定,而應當是「時時影響,時時轉
變,不可絕對控制、決定」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作為的影響效應」、「報應」是事實,但
是「宿業決定」是虛妄。…
…如果在學校、工作與生活層面,遭受不當的霸凌、排擠、誣蔑、侵害。請問:你會向受害
者說遭受傷害是「自己的業障」嗎?我們應當教導受害者相信遭受傷害是源自本身的罪孽嗎
?受害者應該要「忍辱」、「隨緣受苦」的面對困境?受害者要「誦經迴向給加害者」、「
行善,結好緣」來改善關係,並且「祈求聖靈庇護」?或是受害者要「相信一切是空幻虛假
」、「不執著虛實、對錯」的放下煩惱?
如果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則請問:你是否有向受害者提供任何實際有效的安慰與幫助
?或者你只是提出一套消極、不切實際的說詞及作法?請問:以上的作法或建議,是提供幫
助,或是加大傷害?
2011 年個人在新加坡某道場舉辦禪修,有天中午用齋後,有位年約二十多歲的女子前來寺
院禮佛,並在佛殿上不斷的禮佛祝禱。
不久,這位女子前來求教。當時她提到自己的困境:「師父!我是馬來西亞的華人,目前我
、先生和兩個孩子住在新加坡,我和先生的父母、親人都住在馬來西亞。我是獨生女,父母
老了,只有我一個女兒,他們的生活需要我的支持。但是先生禁止我寄錢給父母,每次我寄
錢給父母,先生即大吵大鬧,家庭不得安寧。我該怎麼辦?」
當時,我問這位女子:「妳的家庭經濟穩定嗎?是否先生的經濟壓力太大了,沒能力讓妳寄
錢回家?」這位女子提到:「我和先生都有工作,我的薪水是先生的兩倍,先生的薪水是全
數寄回去給他的父母,而我的薪水要負擔一家四口在新加坡的一切開銷。先生認為我已經嫁
給他,即是他們家的人,不可以再照顧娘家的人。可是先生有七個兄弟姊妹,大家都有能力
分擔照顧父母的責任,先生還是全力照顧他的父母,而我的父母只有我一個女兒,我不照顧
就無人照顧了。」
接著,她又說:「師父!我不反對、也沒有阻止先生將他的薪水全寄給他的父母,我只是希
望能夠把自己賺的錢寄些給父母。」這女子哭著說:「父母很辛苦的將我養育成人,又讓我
接受良好的教育,現在才能在新加坡有個好工作,賺錢、養家、養孩子。現在父母老了,我
住在新加坡,我不寄錢回去,父母很難過生活!」
接著,她又說:「我和先生已經溝通了很多次,不僅沒有效果,先生還會打我。我想要離婚
!但是我請教許多師父,她們都說是我的前生業障,絕對不可以離婚,需要忍耐、要懺悔、
要作功德回向給先生。否則,下一輩子還要和他結婚、還債。」
接著,這位女子問:「師父!我依照那些法師的教導,兩年來是天天懺悔、誦經、回向,可
是都沒有效果。這真的是我的業障嗎?我應該怎麼辦?」
當時,個人聽了這位女子的困難與問題後,實在為佛教感到慚愧,也為這位女子感到悲哀。
當這位善良、端正、賢淑、孝順的佛弟子發生困難時,佛教給她甚麼教導與幫助?佛教是幫
了她,或者是害了她?
2009 年個人曾在吉隆坡某道場短時間說法。有天晚上說法結束後,一對年輕的夫妻前來問
法,身邊帶著兩個還在讀小學的兒子,而兩人的問題圍繞在妻子的疾病上。那位女士說:「
師父!醫院檢查出我得了癌症,已經發展到第二期,醫院要我盡快的開刀、化療。但是念佛
堂的師父與同修,都對我說:『生病是前世業障,癌細胞是冤親債主的化身,絕對不能用開
刀、化療來對待冤親債主。妳要一心的懺悔自己的業障,要不停的念佛、回向給冤親債主,
超度冤親債主,讓冤親債主往生極樂世界,癌細胞才會消失不再復發。開刀、化療不能解決
病苦。妳絕不能開刀!』」接著,又問:「師父!我要不要開刀?」
當時,個人聽了這對夫妻的困難與問題後,不僅為佛教的誤傳感到慚愧,更感到荒謬與不可
思議。雖然不是全體佛教都是如此,但這在目前是一種相當普遍與常見的現象。佛教是對社
會民生很有幫助的宗教,但是許多誤傳的說法,真的需要檢討。…
…許多人願意信仰佛教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教義,更合乎公義與
現實。但是,很不幸的是佛陀教導的「因緣善惡說」,在印度流傳的時代即已經被歪曲成「
宿命業報說」,傳入中國的說法已經是「宿命業報說」的錯誤見解了。
十方的長老、法師、大德居士及社會賢達!我們做為佛弟子,或是一位關心社會的民眾,是
不是應該認真的檢討這些嚴肅的問題?
雖然宗教信仰有其意義、價值與貢獻,但是信仰是重在鼓舞人心、撫慰苦難,真要解決現實
的困難與問題,畢竟是要依據務實、實際的方法,不能依賴宗教信仰。否則,只會讓人陷入
現實的困境而無以自拔,最終會讓人失去對宗教的信心。
宗教的存續基礎,不應該藉由民眾的困難與問題,讓民眾陷入長期無助的處境而必需依賴宗
教信仰;佛教存續與發展的基礎,除了寬慰人心之外,畢竟要用務實、實際的教育(佛法)
來幫助民眾解決困難與問題,這才能讓社會自發、自願的長期支持與信賴佛教。…
…佛教的問題是在自身無法務實、實際、有效的幫助民眾解決現實的困難與問題,使得佛教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除了虔誠無疑的信仰之外,已經逐漸失去廣大民眾的支持與信賴,特別
是難以吸引現代年輕人的參與。
如果佛教願意檢討本身的問題,佛教即能向前邁步;如果佛教能夠面對與解決本身的問題,
佛教必能為個人、社會、國家、民族作出巨大的幫助與貢獻,不僅能夠穩定社會,更能間接
的促成個人與國家的昌盛。…
…長期以來,現實佛教的內部流傳著許多無關佛法的其他思想。雖然這些學說給予信徒一種
美麗的信仰與安慰,但是無助於佛教信眾面對現實人生的障礙與務實的解決困難,甚至嚴重
的脫節現實生活。如此一來,佛教信徒是善良有加,卻逐漸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動力,進
而造成佛教徒與社會的日漸弱化、退化。…
…這些事實對現今的佛教來說,都是相當嚴肅且必需自我深切檢討的問題,難道可以用「業
障」、「末法」種種虛幻的理由,輕描淡寫的輕輕帶過?…
…記得四十一年前,個人初信佛教,當時學校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同學說:「你不要信佛教
,佛教是入家破家、入國破國。你應當信基督教!」當時個人相當的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破
壞佛教名聲的瘋狂說法。
但還是耐著性子問:「為甚麼應當信基督教?」這位同學回答:「因為美國、法國總統信基
督教,英國首相也信基督教。信基督教的國家比較好!」當然這種答案是相當的不宜,除了
反應「崇洋媚外」的心理以外,根本無關乎是否應該信仰佛教的課題!
可是這種觀點,反應出當時社會大眾的普遍觀感,認為信基督教的國家是強盛,而信佛的國
家則衰弱。西方國家的強盛,其原因實際無關乎基督教信仰,而是源自十七世紀的文藝復興
運動所開啟的「人本主義與科學精神」。在思想本質上,人本主義與科學精神是反基督教的
「神本思惟」,反對人生的態度在依賴「神的恩典」,更不認同生命的目地是尋求進入永生
天堂,堅定拒絕種種脫節現實人生的信仰及作為。人本主義與科學精神的啟蒙運動,讓西方
社會逐步的走出中古世紀以來「以神為本」的思想枷鎖,間接的促成了第一次的工業革命,
發達了西方國家的社會教育及產業、資本規模,提昇了國家的整體力量,開啟了西方文明朝
向民富國強的道路前進。
反觀亞洲文明的發展。在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東、西方的社會形態,在本質上是差異不
大,同樣的君王集權與貴族封建,壟斷財富與土地的分配機會,絕大多數的人民是生活在貧
困的邊緣。此時,關懷人民為本的宗教信仰,卻是不斷的向民眾灌輸「現世是苦,天堂與淨
土是依靠」的信仰,藉用祈求「神的恩典」或「佛、菩薩的救贖」作為度苦、救世的手段。
雖然「仰賴聖靈救贖」的宗教信仰具有撫慰人心的作用,但是無法讓人確實的反省,必需經
由自身務實有效的努力,提昇身心素質、改善現實生活及社會品質,才是真正解脫苦難與利
樂世間的正道。
務實的努力,更勝於焚香祈禱的效果。神話、虛幻、閉塞的思想教育,充滿不切實際的美麗
理想,還有許多玄緲、空幻、缺乏經世致用價值的宗教哲思理論,是麻醉著廣大民眾的苦難
心靈。
當西方社會開啟了「人本主義與科學精神」的啟蒙運動,逐漸加速的朝向民富國強的道路時
,亞洲的國家還沉睡在封建、神話、玄虛哲理的迷夢中,當西方列強進入亞洲各國的大門時
,亞洲各國隨即一敗塗地。隨著西方近代文明與勢力的傳入,基督教信仰逐漸的取代亞洲的
傳統宗教,造成佛教、道教與民俗信仰人口大幅減少,並且社會印象、地位與影響力也大為
低落。譬如:二戰以前的朝鮮,佛教徒約佔人口的80%,二戰以後至今,由於受到西方的影
響,目前南韓約有75%人口是基督教徒,而佛教信仰人口已經大幅的萎縮,對社會的影響更
是大不如既往。…
…當中最為根本的問題,是「傳統佛教、道教的許多教說、作法,嚴重的脫節現實生活」,
教育出「過度理想化的善良,逃避、厭離現實的世界,美麗而空幻的人生願景,理想而不務
實的生活態度,缺乏健全實際的生存能力,不適應正常生活」的宗教信徒。…
如果佛教能夠在提倡各宗派佛教信仰,提供安慰人心、穩定社會的功用之外,更進一步的提
倡契合真實佛法的原始佛教(不是消極的南傳部派學說),發揮務實、理性、科學、實際的
人本思想,幫助社會大眾遠離消極、避世的人生觀,拒絕不切實際的抽象理想、迷信,必定
可以提昇民眾面對現實人生的精神,具備務實解決困難的意願、能力,開展勇健的創造力、
反應力、智力、行動力,促進民眾、社會、國家的強化及進化。…
…佛教的重大責任,不是只有遙想利益無量的眾生,最直接與重要的責任是「幫助斯土斯民
的智覺、穩定、繁榮、昌盛」,讓佛教的護法能夠健全、昌榮。在現代國際社會環境底下,
個人、國家、民族的興隆,不能只有依靠虔誠、善良的穩定社會而已,更需要具備堅定、務
實、勇健、有能力、有動力的國民為後盾…
…個人認為:佛法的重心,不是在信仰,也不重在給予心靈的慰藉,而是重在看清實際人生
的智見,引人實際的面對問題,並且解決現實的問題與困難。…
http://goo.gl/GyqYeQ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4-11-02 22:30:00
好文~~
作者: yzfr6 (扮關二哥!)   2014-11-07 19:48:00
推最後一句
作者: Thymine (務實點小子)   2014-12-22 19:26:00
推最後一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