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問台語是否能拿來毫無阻礙進行學術交流用?
: 還是其實是可以,
: 但身為台語母語者卻會完全聽不懂這台語(用到大量古語台語與全新沒聽過的名詞)?
→ rogerliu84: 主要問題應該是術語系統(詞彙)不夠完善。可以透過12/31 14:59
→ rogerliu84: 制定(或翻譯、仿製)來改善。12/31 15:00
板友的這兩句推文已經總結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這邊分享一些些我自己感受到的實例,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想法
先交代一下自己的背景,我算是台語母語,我們家往上算我的四個祖輩都是講台語的。
但我自己是在學齡前隔代教養下習得台語,爸媽自帶之後就不跟我們講台語了。
後來因為興趣的關係,除了回鍋學台語外,
也學了德語、日語、越南語、台灣手語跟泰雅語。
這樣的背景讓我常常發現一些有趣的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有一次在泰雅的群組,大家討論到某鄉公所翻譯「廣場」的用詞對不對。
剛好那陣子上課學到 mglu「搭乘」,我問了「搭直升機」的講法。
老師回答我:沒有直升機這個詞。
但是平平都是台灣本土語言,這些詞用手語來表達,是完全沒問題的。
甚至是完完全全有大家都同意的打法。
究其所以,我認為是因為手語它必需要用到:在新聞、記者會、候選人演說,
如果講到這些新的詞彙,都一定要被翻出來,所以它出現了。
在手語的群組裡面,也不時會有「某某詞要怎麼打」的討論。
我甚至跟聾人用手語討論過「前端」「後端」「CSS」「JavaScript」等詞,
這個是我用台語或泰雅語沒辦法談的。
所以與其說,泰雅語沒辦法講現代生活,手語可以,
我覺得倒不如說,因為手語會被這個 community 拿來講現代生活,所以相關詞彙出現了。
第二個案例我自己在練習寫德文文章的時候,在很多自己亂訂的主題之間,
我發現我沒辦法用德語講端午節,不知道粽子怎麼講。
龍舟可能勉強可以翻成 Drachenboot,但用這個詞德國人知道我在說什麼嗎?
更可怕的是我發現我會用英文講,但那其實是因為我們這個世代的國中英文,
課文有時候會有這種「用英文介紹中華文化」的內容。
所以與其說,德語沒辦法講中華文化,英語可以,
倒不如說因為我的英文有學過怎麼講,我的德文沒有。
至於講英語/德語的 community 有沒有辦法講中華文化呢?要怎麼定義可以還是不行呢?
我手上還有很多實例,像是在手語翻譯碰到專有名詞,
或是一樣我也試著用台語或泰雅語解釋前端、後端、複數平面等等時碰到的。
不過我覺得我先總結一下,
我覺得人們對於語言的想像是,語言就是一包,或就是一塊。
台語就是台語一包,泰雅語就是泰雅語一包,華語就是華語一包。但其實並不是如此。
就算撇除方言差異,想像在音韻、句法上都同質的語言,
還是會有 register 的差異跟個人的差異。
這邊引用社會語言學講的 register,有人翻成「語域」。
就是你在什麼時候會用什麼語言。
用 register、語者/語者社群、語言類別,可以做成一個三維的圖。
但因為電腦顯示不出三維,我用語者/語者社群當切面來做圖。
我個人的圖會長這樣:
日常會話 ○ ○ ○ ○ ○ ○
中華文化 ○ ○ ○ ╳ ╳ ○
電腦工程 ○ ╳ ○ ╳ ╳ ○
registers/
languages 華語 台語 英語 德語 泰雅語 手語
對一個2021年普通台灣的小學生來說,可能是這樣:
日常會話 ○ ╳
中華文化 ╳ ╳
電腦工程 ╳ ╳
registers/
languages 華語 台語
如果把它拉開到一般台灣人的這個 community 來看,可能是這樣
日常會話 ○ ○ ½
中華文化 ○ ╳ ╳
電腦工程 ╳ ╳ ╳
registers/
languages 華語 台語 英語
但是在台灣電腦工程師的 community,電腦工程-華語這個 pair 就會是打圈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有沒有一個 community 在某個 register-language pair 上是打圈的?
有一組 community-register-language,人們才有機會用這個語言談論這個話題。
新的詞彙才會從中產生,不管是借詞、用本土構詞發明新語、code-switching 都好。
然後其中的個人才有可能達到用這個語言談論這個話題。
所以要說沒辦法嗎?好像真的是沒辦法。
但沒辦法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這個語言比較落後還是比較怎樣,有什麼結構上的缺陷。
而是沒有相應的 community-register 組合,導致沒有使用、沒有創新詞,
時間久了,新的觀念一直出現,卻沒有 community 把它引入、融為這個語言的一部分,
看起來好像就是沒辦法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