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etadu (正直有為電鋸弟弟)
2015-03-19 00:41:08Well,這篇文章就是我寫的,很高興能夠看到鄉民的回應,
有人有一些批評,有人有一些建議,這些我都很感激,
不過有些評論明顯偏離現實,我想我有必要回應一下。
基本上,天下雜誌的調性就是給中年以上的人看的,
沒錯,就是那群認為打電競 = 打電動 = 不務正業的人,
要說服上面的人讓我寫這篇文章,
我費了不少心力,這篇在訂戶間的評價也一定不會好看,
其中完全沒有業配(天下雜誌也是業界少數堅持不收業配的),
這點要鄭重澄清,絕對不是什麼行銷文。
至於有人說,電競血尿讓老闆爽賺,基本上我不否認電競選手非常辛苦,
但老闆爽賺就未必,難得的是,現在台灣的戰隊幾乎都是賠錢在做,
大家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會為了電競選手買周邊的人有多少?
養一隻戰隊,燒的錢是非常兇的,之前MSE的宿舍文大家都看過,
這種房子,就算是租的,價格也不低了,再加上薪資,
耗材(電競選手可能一個月要用掉好幾副鍵盤滑鼠),
戰隊帶來的效益根本補不回來。
台灣的確有很多糟糕的老闆,但是直接一竿子打翻所有人是不公道的。
至於有人說我刻意包裝,可能是我文筆太爛,讓人誤會。
基本上我只是想要告訴社會大眾,電競並不單單只是打電動,
這可能是一個新興的產業,至少在韓國他們是當成產業來做。
未來,電競可能會是像日本動漫一樣,變成一種特殊的次文化產業。
任何產業在剛起步時,都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從業人員要負擔很高的風險,
我舉20世紀初期的棒球為例,那時候的球員領的薪水一般來說都低於普通職業,
退休後也很難找到教職,或是當球探什麼的,因為產業根本沒發展起來,
這些職業也都還沒出現,或非常少量,如果當時的球員都因為這樣放棄了,
那MLB可能很難發展到現在最低薪資有50萬美金的等級。
當然現在入行的風險很大,打不出名堂的機會也很高,
但如果選手真的想做,又有才華,為什麼不試試看?
我覺得叉燒的切入角度很好,打電競不需要像打棒球一樣從小練,
打棒球的如果打到高中才放棄,那人生可以選擇的路已經少很多,
電競不同,進職業後很快就知道自己打不打得出成績,
花半年時間追個夢,我覺得很值得。
至於有人說要把爬分的時間算進去...我是有點無言啦。
想做這篇文章,除了我原本就是LOL玩家外,
我抱持的心就是認為,台灣現在對成功的想像太單一,
衡量標準只有是不是白領,有沒有錢,
在「成功道路」以外的選擇就是不務正業,
多少人的熱情就這樣被扼殺了,真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