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創業者,同時也打算申請今年的MBA,
在這邊提供一點個人想法給這位學弟參考(我114的)
講之前提供一點背景資料給學弟理解,敝人也是做科技創業,
公司去年得了經濟部頒發的新創事業獎,身為共同創辦人,主要工作是品牌行銷,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在超過35個國家建立品牌及銷售通路,另外將某一類產品在該領域推到
全球市占率第一,如果你的公司也做到一定規模的話,應該也會面臨到我的處境。
所謂的處境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多數沒創業過的人都會把創業家幻想成要嘛
大富大貴,要嘛窮困潦倒的角色,很可惜這並非事實。坦白說,只要認真思考公司方向,
努力控制風險,公司要做到倒掉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數可以衝破成本門檻,到
達獲利的區塊;然而,所謂的獲利區塊也是有大有小,在台灣可運用的資源及規模下,
大多數新創公司在成長到營收數千萬至數億之間的時候會遇上瓶頸,也就是成為台灣
眾多中小企業之一,至於能不能躍升為營收數十億乃至百億的公司,很多時候是需要
看機運。所以,個人認為所謂創業成功可以請管理人來管理公司云云,有點大看了
台灣企業規模的實際數據,基本上這類型中小企業的金流還是抓得很緊,老闆所有事
都事必躬親(例如我們幾個創辦人現在還是輪流倒辦公室垃圾)以節省非必要開支,
實在不太可能砸下三四百萬來請Tier 1的高階經理人。
既然無法請高階經理人,大多數事項還是需要經營者親自做決策的。創業者
和一般上班族最大的不同是決策的頻率,還有在決策背後所存在的壓力,在創業的
第一年,平均下來大概每0.5~1小時要做一次決策,而且許多決策是一旦做錯會造成
公司龐大損失,進一步導致個人失業的XD 那麼你說這麼高的決策頻率,這些創業
者是用什麼做為思考判斷的基礎呢? 答案是沒有,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想當然耳的
就上了,也因為如此,如今每每回想當初的各項決策,都為自己的魯莽嚇出一身冷汗,
當然也有做錯決策讓公司賠錢的時候;午夜夢迴之際,總忍不住會想,當年如果某個
決策brabra,現在或許就可以brabra。於是在事業達到一個規模,開始清閒後,你會開
始問自己,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系統性的做決策思考,增加決策的正確性。
當然除了念MBA外,還有許多辦法,例如版友提出的多去上課或是多和前輩學習等等,
但就我個人來說,這兩個方法並沒什麼顯著性的效果。舉例來說,台灣許多的管理
課程或是企業論壇,根本淪為打高空或是吹牛大會,我還去過某個協會辦的行銷講座,
屁股都還沒坐熱就決定起身回公司處理事情,因為請來的講師行銷資歷甚至比我
還差,講的東西也很粗淺。至於和產業前輩學習這點,如果你有認識國外的前輩,
可以試著聊聊,有時會得到很有價值的意見,但如果是找國內的前輩,我猜多數
時候會讓你大失所望,尤其是4,5年級這一代人,因為時代的潮流讓他們成功的太快,
很多時候是沒有什麼管理思維的。舉例來說,有兩位年過60身家數十億的
老闆都曾經對我說過"管理哪有什麼好學的,我告訴你啦,管理就是一層壓一層,
只要給下面的人壓力,他們自然會把事情辦好",就我所知他們的想法並不是個案;
另外當初決定在中國做品牌的時候,也有許多同行前輩不停唱衰,他們主張中國市場
太難做,所以應該用倒貨的方式,在短時間之內能賺多少就賺多少,然後賺飽了就跑,
反正最後一定會被中國人抄襲。幸好天生反骨的我很堅持以正規方式繼續在中國耕耘品
牌,目前我們有兩樣產品在中國的市占率分別為第一和第四,中國人一直沒有抄襲我們
的產品,反而是有些台灣公司眼紅於我們的成功,開始抄襲我們的產品傾銷中國,打算
再把市場炒爛0rz。
總而言之,我覺得就算你的公司做得不錯,如果滿足以下兩個條件還是可以考慮去念
MBA,(1)公司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就算你離開執行單位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2)公司
獲利不會餓死人,但也不到快撐死的地步,但你還想再尋求突破或是另起一個更大的爐灶
。至少對於我來說,雖然創造一個幾千萬乃至幾億的事業不難,但念MBA的目的,
是希望讓自己受到來自不同國家且受到挑選過的菁英的刺激,一起藉由case study來審視
自己在解決問題時是否有思考上的盲點,或是否有長期待在台灣導致視野太過狹小的問題
,若能因為這樣的訓練而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能力到可以建立起數千億甚至上兆的事業,我
想是絕對值得的;此外,創業家往往是因為對現狀不滿而想要創業,所以創業成功後又對
自身能力有所不滿而想要再進修,這是很正常的事。在現有框架上尋求突破及改進,才是
一個創業者所著重的,只要搞清楚自己的初衷,不是單純想念個國外碩士就好。
不過在走到這一步之前,最重要的還是先把手上的公司搞好,創業一開始真的很辛苦,
但是做起來以後真的很輕鬆,後期在公司真的有種躺在位子上訂單就會自己滾進來的
感覺XD,這樣對你之後準備申請文件或是考GMAT什麼也蠻方便的。
以上是一點個人想法,歡迎他人指正,另外學弟有什麼創業上的問題也歡迎和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