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Goals & Why MBA? Really.
一陣子沒來版上,看到許多版友在詢問MBA生涯規劃,有感而發,把小弟幾年前無意間親身經歷的小事件分享給版眾。
為保障個人隱私,文中關於當事人資訊都將予以保密。
同時,身為MBA生涯管理從業人員,有義務提醒無論是MBA申請人、在學生、或畢業校友,甚至不論是否就讀、或計劃就讀MBA的生涯追尋者們:
無論何時何地、畢業多久、年紀多大,只要想重新進行生涯管理,時間永遠不嫌晚。
幾年前在臺北某間連鎖日式料理店用餐,服務生可能希望方便送餐與清理,將小弟安排在其他客人的鄰桌。
由於店內幾乎沒有其他客人,隔壁桌很自然地沒有限制其不算小聲的音量。
一開始有點被吵到,不過為了尊重對方,同時反正店裡也沒別人,因此小弟其實也不以為意。
不過居然無意間聽到隔壁桌在閒聊MBA後的就業狀況。
當時由於小弟才剛從美國擔任完NSHMBA徵才會的官方職涯顧問,返國沒多久,因此對相關議題相對敏感。
不過由於是他人事物,就算聽到也應該回避,因此只有不自覺聽到部分專業相關性特高的議題。
一位是畢業於某間由僱主與學生滿意度排名第一的MBA名校畢業生,另一位是持續待在業界的舊同事。
話題不外乎是業界狀況、舊老闆與老同事狀況、MBA生活、修課狀況、美國市場就業狀況,以及亞洲尤其大中華區就業狀況等。
當時猜想大概是許久未見的老同事聚餐,聊聊近況及海外留學生活,敘敘舊很正常很開心,因此也沒有留意太多。
由於餐點差強人意,小弟不自覺地想早早用完餐,早早離開,同時也避免聽到太多他人事物。
然而,正當小弟對餐點無心戀棧、卻又要等待剩餘餐點的悲情時刻,突然聽到一些很熟悉的關鍵字,令小弟內心職業病隱隱作痛。
舊同事問到畢業生如何選擇主修及選修課程,畢業生回覆說主要是學長姐口碑介紹,某些大咖教授的課程很有名,非修不可,就去修了。
課程果然是場華麗饗宴,不虧是大咖中的大咖!
不過因為生涯沒有明確方向,只能到處選大咖或熱門的課程來上,避免空手而歸。
然而,等到要畢業前,回頭一看成績單,發現方向稍嫌發散。
學務處的輔導員看了修課表後,發現課程屬性可以大致歸類為「管理」與「財務」兩大主修方向
(此方向經過匿名處理,以保護當事人隱私),以方便於就業時向僱主說明走向。
而畢業生也相當有競爭力,畢業後成功在美國找到管顧工作。
不過做了不到一年後,不知何種原因選擇回國。
然而,回國後,將近一年沒有工作。
這時,小弟的剩餘餐點來了,終於可以吃完走人。
而由於鄰桌已經談天說地許久,似乎也聊到一個段落,也有準備收尾話題的樣貌。
而正當小弟嘗試儘速消滅尾盤、準備離開的同時,冷不防聽到一句令人口中食物欲吞不得、欲吐不能的對話。
舊同事關心畢業生返國後的生活情況,畢業生脫口而出說,還請舊同事向舊老闆幫他美言幾句,希望能夠回去上班。
聽到這裡,小弟吃到一半差點嗆傷。
後來越想越不對,覺得代誌大條非同小可,基於善意有趨前自介是剛從美國回來的職涯顧問,如果需要協助可以聊聊。
不過對方並沒有太大興趣,因此只稍微聊了幾句留了資料,就各自離去。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小弟曾經經手過四十好幾、學歷不高的求職者規劃生涯,
也在NSHMBA上遇過二十六年老經驗的委內瑞拉經濟學家想轉行,
也有MBA後求職不順、畢業後才開始規劃生涯的其他求職者。
然而,時間是不可逆資源,千金難買早知道。
文中所提到的畢業生,其實在留學前,就可以透過專業生涯管理技術輕易找出生涯方向,就不會出現生涯方向或主修不明的問題,導致選課邏輯發散;
而也可以透過高度自我了解,來針對明確生涯目標與方向,進行專注而有計劃性的能力培養,
就不會出現豪擲動輒五百萬學費及兩年青春後,畢業後需要回原公司原職位上班的困境(在此並非指文中人物)。
而生涯管理邏輯已於前文有眾多分享,主要分為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
興趣與性格這兩項驅力,多半在成長背景中就已經潛移默化形成。
而專業能力則在教育與工作經歷、甚至業餘活動中培養。
根據超過十年的生涯咨商經驗,沒有興趣的工作,即使能力符合工作條件,也撐不了兩三年,
而甚至有許多進階學位的申請人,其目的是為了作為逃離現有工作環境的出口,並期望透過「想像中」可以被強化的專業,來越過令人不悅的工作環境。
然而進修中實在對本業科目提不起勁,非但成績不盡理想,實質的能力也沒有被強化,反而換來更高階的學歷,
結果非但沒有越過沒有興趣的行業內容,反而愈走越專,終至無法轉業,
因為本業短期待遇與轉業的機會成本相比,相對誘人,但卻是飲鴆止渴。
然而這些不可逆卻致命的失誤,其實是老早就可以避免的。
Sincerely,
David 李